珠宝行业的“李鬼”再次传来上市消息。
近日,周六福再次对IPO发起冲击,此前,因受聘会计师事务所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不幸夭折,后又基于经营存疑而遭到否决二度折戟。
怀揣“上市梦”的周六福卷土重来颇为励志,但网友们似乎并不关心周六福能否上市,而在于:
怎么又出来一家“周姓”珠宝店?周六福和周大福什么关系?周六福和周生生又是什么关系.....
这一串灵魂拷问的背后藏着一个共性话题:珠宝品牌为什么大多都姓周?
到底谁才是真正姓周的?
不是什么神秘家族垄断,也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中国黄金珠宝店开始“姓周”的原因纯粹就是历史机缘的巧合。
回顾历史,最早跟“周”姓有渊源的珠宝品牌,其实只有周大福(01929.HK)跟周生生(00116.HK)。
1929年,广东顺德人周至元开了家“金行”,主营传统的黄金饰品,取“大福大贵”之意,起名周大福。
2年后,周至元将金行迁往澳门草堆街。7年后,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广州沦陷,周至元同乡好友郑敬诒儿子郑裕彤辍学,投奔到周至元的周大福珠宝金行打工。
彼时,周大福还只是中国成百上千家金铺里很普通的一家,直到这位未来女婿的出现。
1943年,金店学徒郑裕彤经过一番磨炼,在指腹为婚下迎娶了老板的女儿周翠英。正是在郑裕彤逐渐接手金行生意中 ,周大福从一家小金铺变成了一家世界大型珠宝品牌。
出生于经商世家的郑裕彤很有商业头脑,学徒期间,他就经常跑到竞争对手的店里观察对方的销售方法,回来制定策略。1956年,郑裕彤在港澳首创“四条九”足金(即黄金成色为99.99%),这一高品质的黄金在当时混乱不堪的香港金银贸易市场一经面世就大受欢迎。这一标准也成为了香港黄金首饰行业的成色标准。
“周大福”一举成名。郑裕彤也因此赢得“珠宝大王”的称号,他也由打工仔翻身成为香港四大富豪之一。
此后几十年间,在郑裕彤的掌管下,周大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在大陆开设2000家零售点,业务拓展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2019年4月,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发布的全球奢侈品行业排名中,周大福是中国唯一入榜的品牌。
巧合的是,同样是顺德人为了躲避战乱,同样是因为战乱举家迁到澳门,周芳谱也在香港开了一家金铺,取“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之意,起名叫周生生。
1941年,周芳谱将店铺交给三个儿子分别经营,1957年,三兄弟成立周生生金行有限公司,并把名下五家分店全部注入。1973年,周生生成了香港第一家上市的珠宝业公司,领先周大福38年。
和颇有渊源的周大福和周生生不同,周大生的创始人也姓周,但不过是几十年之后的事。
1982年,周宗文从原武汉地质学院毕业后,被分到野竹林矿区。由于周宗文管理能力出众,不甘心在体制内。5年后下海经商,取“天地之大德日生”之意创办了周大生。
周大福、周生生、周大生确实姓“周”算是巧合,但其他的周氏珠宝商们就有点意思了,比如周六福的创始人姓李,周金生创始人也姓李,周百福创始人姓张,周大发创始人则姓任。
那么,这些“周XX”又是怎么回事?
自家珠宝为何要跟他人姓?
因为,黄金珠宝商只要“姓周”就意味着可以开启“财富密码”。
在企查查上,通过“周 珠宝”的检索能看到过去一年新注册的就有700多家。而这些企业大多数的注册地,都位于同一条街道——深圳罗湖区翠竹街道。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早年的深圳得到了很多政策的倾斜,尤其是在1984年拿到了国内第一张黄金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牌照。因为毗邻香港,再加上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在当时,深州的盐田区的沙头角有很多周大福们的代工厂。
90年代末,这些品牌的代工厂们逐渐进化成一条上游的黄金珠宝产业链,随后聚集到了营商环境更好的罗湖区翠竹街道的水贝社区。与此同时,很多企业不再满足于代工的蝇头小利,开始倾向于打造自主品牌。
然而,黄金珠宝行业本质上就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单纯卖黄金根本不赚钱,值钱的是牌子,要知道,同一家代工厂的产品,只要贴上知名品牌的标签,身价立马翻上3倍不止,牌子越响,溢价越高。
可塑造一个品牌非一日之功,高企的营销费用也是这些小体量的代工厂不能承受之重,怎么办?
1998年,周大福在北京建国门贵友商场,开设内地首家周大福珠宝金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年时间100家店,还收获了一大笔加盟费和品牌授权费,而这也给亟待转型的代工厂提供了一种思路——模仿。
2000年左右,翠竹街道上,一批批姓周的珠宝品牌不断“冒”了出来,有周百福、周大发、周金生、周大昌.....围绕着大、福、生三个字随意组合,催生了无数的子子孙孙。接下来的十年里,他们也出现在了全国各个城市的商圈、步行街和超市门口。
有意思的是,背靠大树好乘凉的这种模仿成本很低,且在法律上很难被定义为侵权,也是“全体周姓”泛滥的重要原因。
2018年8月,海底捞状告“河底捞”侵权的诉讼请求被法院驳回,给出的解释是两者虽然都有“底捞”两字,但整体字形不同。而且湘菜“河底捞”火锅“海底捞”并没有什么联系。被倒泼一盆冷水的海底捞回去就注册了二百多个相似商标。
回到黄金珠宝行业,同样是让人哭笑不得。
2002年,进入内地市场不久的周大福,跑去告周大金,结果不仅败诉,还搭进去几千块钱受理费;2011年,周六福把周百福告上法庭,称对方未经许可在产品上使用自己的商标。周百福不服气,直接在庭上指控,周六福“山寨”了香港的周大福,不应受到法律保护。
“中国珠宝看深圳,深圳珠宝看罗湖,罗湖珠宝看水贝”。如今的水贝社区被称为中国“宝都”。这里卖出去的黄金、铂金、钻石饰品,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大半个江山,年营收有1200多亿。
也正是在水贝这个地方,一大批和周大福、周大生攀亲带故的品牌发了家。
“假洋鬼子”会不会胜利?
周大福和周生生这两家真实周姓企业都已经上市,即便是成立时间最短的周大生也已于2017年上市。然而在这群“跟风”的企业中,由李氏兄弟成立的周六福也开始向着上市发起了冲刺,准备第三次敲响资本市场的大门。
尴尬的是,上市意味着企业要站到聚光灯之下,而靠“傍大牌”发家的周六福也迎来了诸多质疑。
1977年出生于潮汕的李伟柱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珠宝行业。于是就在2002年辞去了“铁饭碗”,来到“中国珠宝第一村”水贝开了一家珠宝镶嵌工厂。
和那时候寻求转型的代工厂一样,李伟柱并不满足于那点加工费,2003年,他成立了自己的珠宝品牌,起名“周天福”,比“周大福”仅仅多了一横。
为了进一步打开市场,市场营销专业出身的他深谙品牌的价值,在当时,“周大福、周生生、六福珠宝、谢瑞麟”并称香港四大珠宝品牌,李伟柱直接改名“周六福”,蹭了两家热度。
2016年11月,周六福进军香港,在租金高达45万港元的旺角弥敦道开出第一家门店的时候,旁边就是周大福。来站台的刘嘉玲一脸尴尬:“刚开始也以为是周大福或者六福珠宝,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周六福,其实叫什么名都不要紧,最重要的是生意兴隆”。
不过,这一招被证明是有用的,无数的“刘嘉玲式误解”让这家企业迅速成长。从2017年至2019年,周六福的净利润分别为1.40亿元、3.00亿元、4.14亿元。
赚到第一桶金后,周六福开始采用加盟店的方式疯狂扩张,为了快速赶上头部品牌。周六福又祭出大招:首年加盟费仅需2万元,到期续约不再收费,若店铺亏损,费用由总公司承担。
在此等福利的催化下,截至2020年上半年,周六福拥有加盟店3425家。
然而,一味地依赖加盟模式也让周六福受到了这一模式的“反噬”,和加盟店相比,周六福旗下的直营店仅有28家,这意味着,周六福加盟店的数量占比高达99.19%。
对于周六福来讲,加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一旦加盟店无法续约,将对整个公司造成致命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周六福第二次IPO被否时的关键。
更重要的是,截至2020年6月末,周六福设计人员只有12人,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仅有1.11%;在生产环节上也主要采取的是委外加工的方式。
众所周知,黄金珠宝商销售的从来都不是黄金,而是附加在黄金身上的附加值。几乎跨越了一个世纪的周大福、周生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口碑。相比之下,出身水贝、成立不到17年的周六福在身世上不仅没有竞争力,也从未褪去“山寨”的标签。不解决这个问题,上市折戟的故事只会再次上演。
珠宝姓周的故事,其实更像是一个“深圳”的故事。
深圳从承接香港转移而来的大量产业“三来一补”和“贴牌加工”,到如今的“深圳速度”、“深圳质量”,角色定位的不断转身,背后是无数的加工、代工产业的自我觉醒。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那些昔日坐拥发展红利成长起来的企业在思维上不跟上,等待他们的可能只有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