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蓝齐
今年十一前后,余先生的视力急速下降、右眼眼前总有黑影飘浮,到医院眼科一查: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期、双眼并发性白内障,双眼视力仅为0.06。在余先生看来,糖尿病一直是老年人的“专利”,万万没想到的是老年病居然找上了70后的自己。
余先生是公司的骨干,工作忙、应酬多,连着几年的体检都没时间做。“要是我能早点意识到就不至于一查就到了视网膜病变的程度,最起码还能早发现、早治疗。”不过,由于一直从事AI相关工作,他也在反思医疗与AI相结合的可能性。
“刚开始在眼科检查时根本查不到原因,还是一位有经验的老大夫提醒可能是糖尿病的并发病,这才开始查血糖的。”余先生说道,“是不是可以研发一种仪器,通过AI的技术,可以像‘有经验的大夫’一样,接触到类似于我这样视网膜病变的情况时,直接基于大数据分析推导出可能性原因?这样患者就可以快速地了解病情,医生也能快速诊疗了?”
余先生的想法并非天方夜谭,它正在走进现实。过去,许多病人家属不远千里跑到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的北京、上海、广州看病,为了挂到有经验医生的“专家号”而提前半个月开始彻夜排队,还未必如愿。
未来,这种情形将随着AI全面进入医疗后而减少。AI与医学的融合,正成为未来医疗的主要特征。
其中,在行业里具有标杆意义的鹰瞳Airdoc已在持续展现自己的能力:去年8月,鹰瞳Airdoc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图像辅助诊断软件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在同类产品中首个获得国家药监局第三类医疗器械证书,并由此展开在国内医院的使用,协助及减轻医生的医学诊断工作。
今年9月22日,据港交所官网显示,北京鹰瞳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鹰瞳Airdoc)已通过聆讯,择日将正式挂牌上市,成为行业公认的“医疗AI第一股”。
而这些也在传达这样的信号:鹰瞳Airdoc正在通过AI的力量重塑现代医疗,打造行业的新图景。
今年3月,全国两会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在强调国民健康重要性的同时,也指明了“健康中国 2030”是全民性的长期健康工作。其中,医疗科技创新成为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达成 2030 健康中国目标的高频词汇。
此外,《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重点提出,要推动健康科技创新,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至此,“大健康”也上升为国家战略。
为何医疗科技创新、大健康被提到如此高度?这需要从行业供需两旺的现状来考量。
从需求侧来看,我国老龄化人口数量正在增加。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大,60 岁及以上人口有 2.64 亿人,占到总人口的 18.7%。
他们对“求医问药”的需求更为迫切,并且对医疗服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此外,老龄化对医疗健康服务的压力,还表现在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常态化,以及人类不断增长的寿命增加了“细胞分裂”次数,从而增加了老年人患癌的可能性及治疗难度。
以最常见的糖尿病和高血压病为例,2020年中国患糖尿病及高血压的患者分别达1.298亿人和2.45亿人。但患者往往知晓率较低,比如糖尿病仅为43.3%,控制率也较低,仅为32.2%。同年,中国高达30%的糖尿病患者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还有13%的高血压患者患有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再来看供给侧。我国医疗行业的结构性问题依然明显:一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一线城市集中了大量优质医院、医生及专家团队。等级医院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以三甲医院为例,北京市区范围内有78家,上海紧随其后有66家。二是新冠疫情的爆发,也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信息化程度不足的问题暴露出来,也因此,急需科技力量来优化医防协同、提升效率。
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4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101.1万个。其中包括了等级医院3.5万家、基层医疗机构97万家。作为我国医疗体系的“基础设施”,这一庞大群体对科技创新的渴求实际上是对科技创新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AI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已较为普及并取得不错的成绩,比如AlphaGo战胜围棋棋圣李在石,AI主导的无人驾驶等。AI的时代已然来临,具体运用在医疗领域只是广度和深度的问题。
那么,在医疗领域,AI能替代医生吗?答案是否定的,但AI却可以拓展医生的能力—— AI 拥有比一般医生更强的预测能力、知识储备能力以及综合判断能力。
在我国,想成为一个医生有多难?本科5年,硕士3年,博士3年,也有幸运的人本硕博连读8年学完的。走上工作岗位后,医生的成长又需要多少知识?一名全科医生收到的各种指南合计22公斤,一个内科医生若想跟上最新的行业动态每天需要读近20篇报告,而想成为行业的权威可能要用二、三十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
医生的成长过程充满艰辛,但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比如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科技水平、技术手段和医生个人经验等因素,误诊仍时有发生。
2015年之前,鹰瞳Airdoc创始人张大磊家人在看病时就曾被误诊过。基于此,他开始思考: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患者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而且得到比较好的治疗方案?
创办鹰瞳Airdoc后,张大磊和团队用了3年时间研发出视网膜人工智能慢病识别系统。在医学专家的帮助下,鹰瞳Airdoc持续完善算法。其与中山眼科中心联合展开的全球首个眼科AI多病种辅助诊断系统真实世界研究结果表明,鹰瞳Airdoc的算法准确率已可媲美专业眼科医生,该研究于今年7月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数字健康》上。
其实,早在去年8月,鹰瞳Airdoc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图像辅助诊断软件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是同类产品中首个获得国家药监局第三类医疗器械证书。这标志着,而这一成果在国内医院开始大规模落地和使用,可以帮助了大量医生提升诊疗效率,帮助患者更快地了解自己的病情。
并且,在AI算法的加持下,除了协助和减轻医生的医学诊断工作外,鹰瞳Airdoc开发的人工智能视网膜影像相关的丰富产品管线延展至院外。比如,向各种大健康场景中的广大客户推广人工智能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包括社区诊所、体检中心、保险公司、视光中心及药房等。鹰瞳Airdoc招股书显示,截至目前,其产品已覆盖超过950家视光网点、400多家等级医院、28个省份区域内保险机构、140家体检中心。
可以看到,以鹰瞳Airdoc为代表的“AI+医疗”行业,正在延伸至更多的医疗场景与大健康场景。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行业规模预计将由2020年的3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30年的923亿元,2020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76.7%,巨大的蓝海市场前景可期。
具体到人工智能视网膜医学影像领域,其市场规模到2030年将达到340亿元,占整个医学影像市场的1/3以上。并且,年复合增长率也在不断创新高,这说明,行业的想象空间远未及“天花板”,未来还充满更多的可能。
举个例子。鹰瞳Airdoc旗下的招牌产品Airdoc-AIFUNDUS系统好比一款“AI眼科医生”。通过这款产品,可以简单地拍摄眼底照片,然后自动向使用者手机推送眼底照片和健康报告。
想象一下,未来你在逛街或逛书店、喝下午茶、乘坐地铁的时候,都能见到这样一台操作简单的仪器,您走过去、拿起来,给自己的眼睛拍了一张“眼底照片”,手机马上就传送过来照片和健康报告。那么人们将不会出现像余先生那样的后知后觉。
再比如,消费者在便利店买午餐时,心里想着最近身体不适应该去医院体检,但工作太忙根本排不开时间,这时如果便利店里有一台AI加持的、可以做全身健康检查的仪器,只需要站上去扫描一下,就能完成查血、心率、B超、心肺功能等体检项目,并且手机能马上收到仪器基于自身数据库的健康分析报告。那么很多我们熟悉的场景都将成为“医疗前置仓”,人们将更加主动地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实现持续的健康监测。
科技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但科技向前推进的过程并不会一直一帆风顺,但唯一不变的是,谁也不能阻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正如蒸汽车取代马车、汽油车取代蒸汽车一样,我们最终将受益于这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科技创造,医疗+AI也同样如此。
眼下,医疗+AI企业,正用自己的方式推动着时代快速向前。这种推进的意义在于,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AI的方式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作出更为合理的调整。对于医疗供给端的医疗机构、医生而言,AI的应用不光能提升诊疗效率,还可以有效地填平医患间的信息鸿沟。如此,行业效率、医疗水平都将得到大幅提升。
从这个角度看,“医疗AI第一股”鹰瞳Airdoc作为行业的领军者,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