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Mall先生
作者/Wcho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是霜降,不少地方已是深秋甚至入冬。我刚以新人的身份完成了一个筹开期项目,转战第二个还在筹备期的项目,回想这一年多的招商成长经历,感受颇多。
在文章的开头,先介绍一下我的背景,我本科财务金融专业出身,硕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的房地产硕士项目(Master of science in Real Estate)项目。过去一年刚参与了某新一线城市核心区域项目的筹开招商。
00
入行的背景和契机
进入到商业地产这个行业的过程,可以说是因缘际会。通过四年的科班知识以及多段会计师事务所、投行的实习,我发现自己并不喜欢金融。
金融的工作不如实业具象化,我每天的工作可能就是让数字变大一点,可是我感受不到这变化后面的意义感。
相比起处理数字的工作,我更喜欢跟人去沟通,更喜欢去揣摩别人的心理和行为。
去年一月,我在Mall先生公众号做了半年线上实习,六七月份我们硕士的第三学期结束,于是我就开始找线下的暑期实习,并通过实习入职了现在所在的企业。
我入职的筹开期项目,位于新一线城市的核心区域。应当说,无论是公司平台和品牌资源,还是项目区位,以及先期主力店打下的品牌层级基础,都是非常好的。
但实践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公司虽然有完善的品牌库体系,可是并非品牌库里的商家就一定能聊的上,尤其是具体到执行层面,也颇有挫折。
01
错过了网红首店
这一年,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招商失败,是错过了一家网红茶饮品牌的城市首店签约。
当时这个品牌尚未进入我们城市,拓店全部由经销商投资,但品牌方也会发表意见。它们的首店选址倾向于标杆项目,也因此和我们取得了联系。
我们接触下来,认为它是个流量型的网红品牌,生命周期短、复购率低,爆发期可能就两三个月到半年,所以希望以快闪店的形式达成短期的合作。
但经销商觉得在成本差不多的情况下,正式门店经营时间更长,自然收入更高,回报也比两三个月的快闪店要多,导致了双方没有在第一时间上达成意向。
为了说服对方接受我们的方案,过程中我们花了挺多精力,去拆解和预测它未来的经营模型,然后又拉上我的前辈一起出发谈判。
但这个过程中,我忽视了幕后品牌方快速拓展的规划和推动作用,没能踩准关键的时间节点。在这一轮我们终于说服了经销商接受我们的快闪方案,但是他告诉我,就在过来之前的上午,他刚和我们的竞品把合同签了,首店也就没办法落到我们项目了。
这次招商给我一个很大的教训,就是要了解谈判对手的进度,赶在关键的节点之前尽可能地去努力,如果你错过了一些节点,你再努力就是都没有用了。
02
被“5天撤铺”搞得焦头烂额
如果说刚才那个项目是错过了开头,另一个失败案例,则是没能走到happy ending。
今年实习转正,正式入职之后,我新招了一个零食类的品牌,是系统内的外地同事推荐过来的。之前他家在当地做的很成功,也和我们体系有过合作基础,彼此都很信赖。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谈合作的时候,老板人很实诚,虽然觉得租金有点高,但也并没有回价,很爽快地就签了。当时搞定这一单的效率之高,也让我很兴奋。
可是在开业之后,我们就发现,这个品牌的业绩不行。或者说,老板的优势是选址能力,而不是经营能力,选完址开完店后他就撒手不管交给店长了。
结果开业之后那几天,一天只能做个两三百块,但是一个月租金要小两万。店铺太差的业绩把老板吓到了,然而又是异地运营,他自己也没有太多改善销售的经验,在开业的第5天,就跟我提要撤铺。
找我的时候他带着一肚子火,又是说我们项目不行,又是埋怨我给他的租金高,真是把我搞得焦头烂额。那段时间我也天天帮着巡他家店,给他分析旁边铺位的销售情况和管理方法,鼓励他参加各种营销活动,下场参与经营扶持,想了挺多的主意。
但受限于我自己对经营的理解不够深刻,很遗憾没能救回来。最终各种尝试无果,只能协约撤铺。
之前我只感受过签约成功的喜悦,和遗憾错过客户的失落,但这个时候才发现,有时候没能给铺位找到一个合适的品牌,即使短期出租率上去了,后面带来的隐患反而是更大的。
同时我也收获了对品牌更深刻的理解,在选品牌的时候除了关注看得见的过往选址、业绩表现、承租能力外,更要关注这个品牌看不见的实力,比如运营力、抗挫能力,在宏观市场环境下行的今天,困境中的生命力对甲方和乙方来说都至关重要。
03
失败中成长的第一次独立招商
在将要离开入职的项目,去筹备新项目的时候,我终于完成了第一次独立招商,也实现了职业生涯第一个成功孵化的从街店走向购物中心的品牌。
让一个从街边店起家的品牌充分认可我们的商业体系,放弃街边的低租金进入了高租金、竞争激烈的商场,让我很有成就感,过程中我也做了很多努力。
但老板从来没有进过商场,对商场的管理介入、租金要求、客群等等都不太熟悉,甚至会有很多顾虑。
我把我对商业地产的逻辑分享给老板,相比于街边店的自然生长,商场的生意逻辑本质上是批发客流。小店铺进入商业,可以获得更稳定的曝光量和客流,而且可以形成组团氛围,商场也会做更多的活动,都能帮助他取得比街边店更多的业绩。
还有一点可能也比较打动老板的,是我告诉他,商场的标准化程度更高,进入我们项目之后,不论是以后通过我们系统扩张,还是依靠商场店积累的经验再去选址,都有利于快速地复制拓店、迅速扩大规模。
我觉得,一个失败的案例,其实比一个成功的案例会带给你更多的东西。因为成功的时候,很多问题会被掩盖,但失败的时候你就会痛定思痛,去思考怎么样避免同样的问题。
也正是因为这些教训,我在后续的招商中,十分关注品牌的管理人有没有商业逻辑、运营能力,也一直紧跟着每个品牌的内部进度和发展目标,了解他们的动态需求,这才带来了我第一次成功的招商。
04
回顾这一年
我没有对比过其他开发商,但我觉得在自己过去这一年的成长速度其实是很快的。因为项目团队包括带教我的上级,会给很多机会让我上手独立去做。
也很感谢公司能包容和愿意接受我的失败,让我从这些案例里面学到了非常多,包括上面这种5天就撤铺的情况,领导也没有责怪我挑品牌时候的不审慎。
在这种沉淀之后,对比之前对行业的想象,有一点我会觉得区别特别大。过去我会更多从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觉得在做招商落位和谈判的时候,应该先去做消费者调研,听听消费者的声音。
但实际工作中,我感觉更有效、更直接的方式,是去和品牌直接沟通。招商有一句话,“租户是招商最好的老师”,听他们分析自己的客群定位是什么样的,他们会对标哪些品牌,和谁的客群一致性效果比较好。
对消费者的研究,很多时候品牌做的比商场更透彻,他们视野更广,而且在具体销售上面也更加专业。听他们的意见,更容易提炼到关键点或者解题思路。
而如果要去听消费者的意见,那么归纳整理的工作量就非常大,而且很可能最后得到的依然是不成条理的、发散性的内容,这是实践交给我的重要一课。
05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给面临秋招的学弟学妹们如下建议:
1、不要带着很功利的心态去学学校的知识
校园教材和实践是有一定脱节的,但并不是说学习没有价值。
我觉得学校带给人是对逻辑的打磨,还有对整个行业的思维的框架。在学校就按学校的科班的方法去学,在这个过程中打磨自己的逻辑,了解的框架,怎么思考问题的,这些思维方式会受益终生。
2、推荐一本书:《思考快与慢》
它是研究行为学和心理学的,会站在一些商业案例的角度去思考:它能够获得成功是利用了哪些因素?消费者的心理是怎么样?我觉得是有助于培养后期做商业的思维习惯的。
我记得印象很深的几个案例,像宜家为什么要做一元冰淇淋?为什么宜家的美食区永远是放在他的结账之后的出口处?
因为消费者的整个消费体验中,记得最清晰的永远是最开始跟最结尾的两个点,所以结尾如果是画上一个很圆满的句号,那整个的回忆都会很美好。
3、要有抗挫折能力、逻辑、好奇心
商业地产的准入门槛并不高,也不需要很强的专业背景,所以更多会关注综合能力,尤其是抗挫折能力。
逻辑对于招商的工作其实就是把逻辑理顺,灌输给你洽谈的租户,让他去相信你的逻辑,说服公司这个品牌在这里业绩会好。
第三个是好奇心,要有做这份工作的热情。
4、暑期实习很重要
暑期实习是一个很难得的去双向验证的机会,我建议大家在确定要进入一个行业之前,一定要尽可能的找机会去先做实习,去检验是不是真的喜欢、或者适合这份工作。
同时特别提醒一点,在实习的时候,要尽可能地投入进去,把自己当作全职员工,充分的去感受。你的参与度越高、做的工作越多,你做出的判断才会越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