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给端来看,貌似电商的在供给的丰富度上大大超过线下店,因此很多人质疑线下店是否还有未来。
但是从需求端来看,消费者对于不同品类商品的需求有很大差异,体现在在有些品类的需求上极为分散、长尾,而有些品类的需求是就有收敛性的,长尾不明显。
比如消费者对服装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需要极大的丰富度,从性别、功能、风格、品牌、价格带、款式、规格等,很多需求非常长尾。
而消费者对于吃喝方面很多需求是高度收敛的,不需要无限的选择,只要高度精选有限的产品,其实可以满足绝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了。
面对极为长尾的需求,电商优势明显,而当面对收敛性需求,线下店是可以做到很好的。
商品丰富度到什么程度是合适的这个问题,本质上是需求的问题。在手机功能机时代,手机厂商其实没想到其实消费者实际上不需要那么多款式的手机,但乔布斯想到了,给出了一款苹果持续迭代。燃油车时代,汽车厂商也没想过,其实消费者也许不需要那么多款式的汽车,但马斯克想到了,给出了特斯拉。
当然,也许咱们觉得这些科技领域还是有点远,那么回到阿尔迪、costco这些食品日杂零售商,这些企业证明了,即使在食品日杂这些品类里头,至少大众消费者的需求也是相对收敛的,阿尔迪只提供~600个sku,costco只提供~4000个sku。从事实结果来看,这些企业肯定是判断对了也做对了,确实只提供精选有限sku是可以满足目标顾客群的需求的,也可以支撑一家零售店的连锁化、规模化。那么,这种供需匹配的底层逻辑,我想应该就是大众消费者在食品日杂等品类上的需求是具有收敛性的,并不是无限分散的。
这里头我们可以分品类来看看,
生鲜水果店:基本上国内的消费者,蔬菜在100个sku以内,水果40个sku以内,肉类可能也在50-100个sku以内就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主要需求。
零食量贩店:从零食来看,基本上800-1000个sku(目前的零食店,多的可以达到1500个sku)就已经可以呈现出高度的丰富性。
日用百货杂货店:主要品类有玩具、厨房用品(锅碗瓢盆)、体育用品(都是最普通球类、拍类等)、卫生间用品等等,其实具体数量我还待确认,但基本上是大几百平至一千平的店面。
综上所述,老外的折扣店给我们提供了高度成熟的样本,这些案例和逻辑可以指导我们在组货上来思考,这里要求我们真正深入思考消费者(至少以区域与客群为维度)在品类上的需求是什么,把这盘货搞明白,再不断迭代优化,从厂家品牌到自有品牌,逐步过渡,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