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博文选编 -  贴子
399  |  1

主题:由青岛昔日传奇项目浅论“商业三力”之商品力

无名

积分:13604  联商币:8011
  |   只看他 楼主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无名

头图/大众点评

上辑谈到关于青岛麦凯乐能够成功突围的两大要点

·战略视角

·敢为人先,但只“领先半步”

本辑进一步深入,谈谈更核心的“三要素”,即“商业三力”:商品力、服务力、营销力。

首先进入第一部分——商品力。

一、浅谈“商业三力”

“商业三力”即商品力、服务力、营销力,恰好对应三大业务板块-招商、营运、推广,故而是基础、更是核心,“得之者昌、失之者亡”,不可不察。

而“三力”的核心又是什么?对此问题我曾在不同阶段有过多次思考,但得出的结论大多指向了“营销”:

·顾客多因营销被吸引到店,品牌主要看项目人气决定入驻与否,故而人气决定招商,即营销决定招商;

·服务的前提是“有客人”,没有客人再好的服务也百无一用,故而服务的基础依旧在于“人气”;其次,诸如海底捞般以服务为核心的运营模式实则是“以服务作为营销核心”,结果还是营销。

但随着年龄渐长、阅历渐增,愈发发现“意识形态”方面的严重问题——即“屁股决定脑袋”、环境决定认知、认知决定判断(比如因从事营销而将营销看作核心)。而当我试着立于相对客观的角度思考则有不同发现,不是哪个最关键,而是不同阶段重点不同:

·筹开期-“招商”最重要,招不到商一切空谈;

·成长期(前3年)-“营销”最重要,没有“人气”举步维艰;

·成熟期-“营运”最重要,没有“营运”难以持久。

而“某项最重要”不代表其他项不重要,只是代表相关项为该阶段重点,须投入更多关注与支持,但“三力”好比三个火车头,不同阶段不同领头,而要跑得快则须大家同向发力,如若只有一项发力、其他都不用力或反向发力,那么车头再努力也只能事倍功半,所以一切皆是综合的结果,唯有和谐才能发展。

二、以“商品力”为基

假如“三力”只能留一项,毋庸置疑,所有人皆会选择“商品力”,因为这是根本,没有商品营销什么?服务谁?或拿什么服务?但如此是否只做强商品力即可?非也,亦要分时而论:

·在物质极大匮乏、“求远大于供”的时期,仅商品力足以;

·在物质极大丰富、“供远大于求”的阶段,只做好商品力则远远不够,因为消费者变了,至于“消费者变在哪”后续再论。

但须明确的是:无论何种阶段,商品力皆是基础,没有它一切无从谈起。进一步分析,商品力又可分为两大维度:

·广度:品类齐全

·深度:做深做透

相信大家对此皆想“都要”,可往往“理想丰满、现实骨感”,“都要”是不易实现的,因为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比如:体量、区位、地位(项目影响力、客质等)等。而对于彼时青岛体量最大、立于城市级核心商圈的青岛麦凯乐而言,各项条件齐聚,故而它走出了一条“都要”之路:

·广度方面:三大业种、十余小业种、40余卖区,不仅品类齐全且还布局诸如钟表之类的极小众类目,可谓“应有尽有、一应俱全”;且不仅品类齐全,配套(影院、餐饮、娱乐等)更是一骑绝尘,执岛城之牛耳;

·深度方面:诸如珠宝、女鞋、运动、户外、男装、居室、厨具、女内等品类皆为彼时岛城最强品牌组合,家电更另辟蹊径,主攻潮流与品质生活,率先引入诸如外星人电脑、BOSE、JBL音响等一众代表性品牌,成就最强潮流家电区;女装、化妆品品牌组合虽在当时缺乏顶流加持,但聚齐了绝大多数主流、知名品牌,且持续快速升级迭代,除了那几个“顶流”外,几乎应有尽有。

回忆至此不由唏嘘满怀,究竟是何原因使它突然由盛转衰且速度与力度竟如此迅猛、果决?即便处于青岛商业大洗牌、且被地铁围堵的2015年,它依旧在快步发展,甚至在那个阶段还创出了单日销售新高(日销破4000万),引入了“施华洛世奇”之类高端品牌……是天时(mall时代与百货时代)吗?是地利(比如区域发展停滞等)吗?还是……我想每位亲历者与旁观者皆有自己的看法,但或都不尽然,因为每个人都只看到了其中的“一面”,一个自己能看到与想看到的面,但对于如此体量、如此地位的城市级商业标杆而言,怎会因一个或几个“面”而致其如此迅速由盛转衰?所以原因应是综合的、多维的、合力的,也正因为这些,此项目更具价值,因为它的转势堪称“现象级”,极为罕见,故而极具研究探讨价值。

三、精品百货如何做到“单品管理”

彼时的青岛麦凯乐在商品力方面不仅做到了兼具广度与深度,且它还更进一层,基本达到了“单品管理”,能达到如此境界主要应归功于“体系的力量”,即日式商业体系—·架构全面系统、人力资源充沛。架构由大业种至小业种至卖区逐级递进、层层深化,高层看战略、基层夯基础(单品),互为补充、完善;而每个卖区又搭配1卖区长+2卖区长助理组合,人力资源充沛,足以下沉至单品管理精度;

·体系规范、赋能。包括系统的例会体系(周例会-经理级、卖区长会-卖区级、早晚礼-品牌级)、表单体系、指标制定体系、数据跟踪体系、复盘体系等等,尤其“表单体系”,新人做3次表单即可抓住重点、领导一看表单情况一目了然。我曾与老同事叹道:“只要看看10年前的卖区长会表单,10年前发生过什么基本一目了然。”

·高层极强的专业能力。平心而论,百货时代的高层业务能力是更为全面、多维的,因为他们真的懂商品。以该项目为例:每年周年庆前1-3个月都要召开至少3次“店庆商品研讨会”,各业种卖区须带着所有重点商品实物(重贩品、特价品、特供品、特卖品)参会。那时地区总裁是会现场一件件看货的,且对货品的材质、做工、价位、品牌特点等逐一点评,故而业种、卖区完全糊弄不了她。那时的我多以“折扣比例作为主要评判标准”,即折扣力度越大越好,但总裁则主要看货,且往往发现她认可的反而是那些折扣力度并不大的货,用她的话讲:“这种货能谈出打折就不错。”所以在她的影响下,后来我也有点会看货了,更何况业种、卖区等前方人员了,个个业务能力不凡,对所管理货品如数家珍。

所以,在商品方面,彼时的青岛麦凯乐不仅做到了“量”,更做到了“质”,且真正达到了“单品管理”之境。

四、冷思考与启示录

结尾我想谈一点心底之言,望能对当下从业者与后来人有所启发:

实话实说,我对于绝大多数当下商业从业者的未来是较为悲观的,主要原因在于“核心竞争力欠缺,故而极易被替代”。mall相较于百货在效率方面是进步显著的,因为它更简单,因简单而高效,所以mall用人更少、人员流动性更高。但两相对比,之于个体而言(从业者),哪阶段的员工更具核心竞争力?职业寿命更长?无疑是百货。

百货从业者是手上真有“活”的,比如前方营运人员,他们不仅是(与品牌)链接者,更是管理者、监督者、责任人,他们不得不懂货、不得不懂人(联营),还得绞尽脑汁做业绩,所以他们的能力是多维的、过硬的,手上是真有“活”的。而反观当下mall的相关人员似乎只剩下了“链接属性”:员工-品牌自行管理、货品-品牌自行管理、业绩-品牌自行负责……所以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链接?

没有核心竞争力则缺乏价值,缺乏价值则极易被替代,所以我们看到当下项目人均管理面积越来越大、对应则用人越来越少,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绝大部分“链接职能”皆可被技术替代,到那时这些员工怎么办?他们或许有经验,但却更多是“上传下达”的经验,这些经验价值几何?最好的年华大多用在了“上传下达”或者“催租收缴”,可这些又有多少技术含量?待被替代且蓦然回首才发现-年华不在,手上又无瓷器活,又“上有老下有小”……

所以也想借此提醒一下大家——“眼光要长远”。所谓“长远”即“活在未来”,未来是人工智能的时代,技术替代将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所以当下虽是客观的,但却充满迷惑性,要想不被替代,或更晚被替代,那就须塑造“差异化核心竞争力”,不仅与人有差异、更要与人工智能有差异。至于在哪方面差异?如何差异?这些都是好问题,就留给大家吧。

- 该帖于 2023/9/27 15:56:00 被修改过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