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博文选编 -  贴子
318  |  1

主题:锅圈食汇的烦恼

向善财经

积分:13772  联商币:6888
  |   只看他 楼主

锅圈食汇

来源/联商专栏

撰文/向善财经

最近一段时间的锅圈,在资本市场属实有些不在状态。

虽然被称为“预制菜第一股”,但年夜饭爆火的预制菜风口却没能带动锅圈的股价上涨。至于天冷所带来的火锅餐饮旺盛需求,也仿佛只让锅圈短短地做了一场梦。

因为在短暂地走过了1月份的上行期之后,以1月30日锅圈股价大跌17.43%为分水岭,其便又以更快地速度跌回到了过去的位置。

截止到3月1日,锅圈每股股价收报6.05元,距离跌破5.98港元/股的发行价,仅一步之遥。

这不禁令人疑惑,锅圈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家吃火锅”的估值逻辑正在被推翻重塑?

对于锅圈股价走势的大起大落,如果抛开近段时间港股餐饮股整体乏力的外在因素不谈,向善财经认为,最根本的可能还是因为:现在锅圈的价值没有得到投资者们的充分认可。

主要表现为,其低到离谱的换手率。

从去年11月2日上市以来,无论锅圈的股价是处于高位还是低位,每天的换手率基本维持在0.02%-0.05%之间,流通筹码几乎都没有得到充分的换手接盘。也就是说,大部分投资者们都认为锅圈的股票可能不值现在这个价,未来还有“看空”的下调空间,所以也就不急着出手买进。

那么问题来了,锅圈被资本市场“看空”的到底是什么呢?

正常而言,对于一家企业的估值判断,其实是针对企业本身的成长性以及对未来营收能力的一种市值折算或者预估,很多时候主营业务发展情况本身不被看好或者保守估计,可能才会影响股价,其长期价值其实不以边缘业务的出售为转移的。

所以具体到锅圈来讲,向善财经将其总结为两个原因:一是锅圈“在家吃火锅烧烤”的“旧”商业模式正在失去成长想象力;二是锅圈“在家吃饭”的新预制菜市场暂时还没有看到破局的希望。

先来看前者,和大多数餐饮品牌加盟方式不同,锅圈既不主要是靠向加盟商们收取加盟费,也不分割加盟店的利润,其主要营收来自于向加盟商销售产品。比如在2022年,锅圈71.7亿元的收入中,只有1.6%是向加盟商收取的综合指导服务费,98.4%都是产品销售收入。

因此,加盟门店的经营情况将直接影响锅圈的业绩表现。

而大家都知道,锅圈能够在过去三年实现万店突破,甚至是完成上市,最关键的就在于其踩中了疫情下居家经济的红利窗口期,并精准承接下了特殊时期里大众对于火锅店等线下餐饮行业的“平替”消费需求。所以彼时不只是资本投资机构们看到了锅圈的想象力,就连无数普通人(后来的加盟商们)也由此看到了赚钱的希望。

于是乎,成立于2017年并经过了三年发展才开出不到两千家门店的锅圈,从2020年初疫情开始,其门店数量便在十个月内增长至5000家。2022年末,锅圈的加盟店数量又攀升至了9216家。

不过现在复盘来看,此前资本们的扶持只能算是锦上添花,无数加盟商们的赚钱梦才是真正支撑锅圈后来突破万店规模的关键。但也正因如此,加盟门店们能否赚钱,又直接决定了锅圈未来的门店扩张速度和营收业绩。

然而尴尬的是,在进入2023年之后,人们的生活逐渐恢复了常态,锅圈和加盟商们瞄准的“在家吃火锅”的生活方式或许仍将延续,可整体消费需求还是会出现不可逆的市场退潮之势。并且雪上加霜的是,盒马、叮咚买菜等生鲜零售玩家在此时也加入了“一站式”火锅场景中,这就使得现在的锅圈留客很难,开拓新客人也很难。

当然最重要的是,锅圈加盟门店们赚钱也可能越来越难了。

对于这一点,投资者们能看的到,新老加盟商们同样也能感受的到。

毕竟,加盟商门店的赚钱表现几乎都直观地反映在了锅圈的营收规模上。天眼查APP显示,2022年,锅圈实现营收71.73亿元,同比增长81.2%;净利润首次扭亏为盈,实现盈利2.41亿元。但是进入后疫情时代,截至2023年4月30日止四个月,锅圈实现营收20.78亿元,迅速同比下降3.8%。

或许是受市场信心影响,一方面锅圈的扩张速度明显地慢了下来。有数据显示,仅2020年一年间,锅圈的加盟数量就净增长2855家,几乎是过去5年的两倍。2021年增加了2568家,2022年又增加了2352家。但是截止到2023年9月26日,锅圈的加盟店较去年年末仅增加了762家……

另一方面其闭店数却又开始出现了增多的迹象。2023年前四个月,虽然锅圈增加了754家店,但同时关闭的加盟店数量却也达到了132家。要知道,这一数据在2022年全年也不过才279家。

简单总结一下就是,锅圈“在家吃火锅”的这套商业发展模式,在后疫情时代暴露出了难以解决的系统性BUG。那么这就意味着,整个基于过去市场红利期而衍生出的估值逻辑,现在都可能需要再推倒重塑一遍,所以才会出现投资者们集中看空锅圈的情况……

锅圈的预制菜烦恼,toB还是toC?

当然,锅圈也不是没有意识到现在的成长窘境。在过去一年,我们也看到了锅圈为增加营收和改善当前模式而做出的许多策略调整,比如开高端黑珍珠餐厅,又比如被传出收购宋河酒业等等。

但是从客观来讲,在当前红到发黑的餐饮存量市场上,刚刚才开出第一家的锅圈黑珍珠店,几乎很难在短时间内讲出足以稳住市场股价的新资本故事。

至于进军白酒,现在白酒行业整体正于深度分化调整期,一边是市场渠道价格倒挂,另一边名优酒下沉却又成为了常态。因此,即便锅圈收购宋河酒业成真,但是也很难能在如此强分化的白酒大格局下,收获到足够的市场想象力。

所以如果单纯从商业视角来看,向善财经认为,同是在家吃饭场景下的“预制菜”,或许才是锅圈未来最有想象力的破局点。

在这方面,锅圈同样也很早就意识到了预制菜的战略重要性,甚至还在IPO募集资金的用途规划中,提到了预制菜生产和研发的相关投资建设,但有意思的是,其对于预制菜的发展方向却有些矛盾。

去年3月份,有媒体指出,锅圈已经在广东地区尝试通过野餐露营场景打开预制菜市场,推出了包括椰子鸡火锅、芝士虾滑饼、孜然羊肉等各类预制菜菜品,整体更偏向于即热型预制菜。

可到了9月份,锅圈食品董事长兼CEO的杨明超却又在某公开会议上表示,“我觉得我们在中国谈的不是预制菜,而是预制食材,这是我们对中国预制菜的判断。”杨明超称,正是基于这些思考,锅圈食汇的预制菜定位为速烹菜,要保留烟火气,可以做到中餐到家……

翻译一下就是,相比一开始选择的即热型预制菜,现在锅圈似乎又将重心放到了缺少最后一步烹饪动作的“速烹”预制菜上,即消费者能拿到切好备好的肉、菜和调料,但还需要按照SOP简单烹饪做熟才能食用。

从这个角度看,现在锅圈瞄准的“速烹预制菜”,似乎与上世纪90年代便已出现的净菜配送加工厂,以及后来诞生的将洗菜、切菜和备菜等制作环节前置,为大型连锁餐饮门店提供更具标准化食材的“中央厨房”模式,颇为相似。

唯一不同的是,彼时“中央厨房”主要是面向B端餐饮门店,但锅圈预制菜面向的却是C端消费者。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虽然说不少人平常做饭并不讨厌炒煮的过程,不喜欢的只是洗菜、切菜和备料的前置繁琐,以及面对残羹剩饭和一堆油腻腻的锅碗瓢盆要洗刷的后置麻烦。而现在2C的锅圈“速烹”预制菜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但是为了烟火气,却又给消费者带来了第二个麻烦……

如此看来,锅圈现在想要发力的速烹预制菜,似乎是一个很尴尬的市场命题。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锅圈不愿意把重心放到即热型预制菜上呢?

原因有两点:一是2C的即食即热预制菜现在还处于市场用户心智的教育阶段,并且参考预制菜发达的日本,就能看到C端预制菜渗透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日本至少花了3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B端和C端的占比持平。

当然,更实际的原因是即热预制菜侧重于食品深加工端。但有媒体指出,在2021年8月之前,锅圈没有自己的食材加工厂,产品均为外购。直到2021年8月,锅圈才陆续收购或控股了包括生产牛肉产品的和一工厂等三家食材加工厂,实现了部分食材自制。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发力即食即热型预制菜,锅圈可能会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

二是2B的即食即热预制菜虽然有规模化想象力,但是又与现有的锅圈门店形不成业务合力。预制菜唯一单方面能借助的是食品原材料采购优势,但前提还是建立在锅圈万店规模上,几乎对现在锅圈压力最大的加盟门店经营情况带不来任何改善增量。

也就是说,最适合锅圈做的预制菜,但却不是最有想象力的。

在这种情况下,锅圈能做的也只有放慢脚步,整理清楚自身的实力优势和战略不足,重新定位市场方向,或许要比着急慌忙地带伤“出击”,更有可能在未来重新收获增长。毕竟直到现在,仍然掌握着万店规模优势的锅圈,相比其他预制菜玩家们来说,优势大的也不是一星半点…

- 该帖于 2024/3/5 13:58:00 被修改过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