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零售商业评论
实体商超近年态势可以用两个关键字来形容:难和变。
继步步高之后,胖东来再次出手“调改”其他商超,永辉超市和胖东来的合作频上热搜。很显然,线下客流的降低、租金成本的上升,以及各渠道竞争的加剧,都使得不少传统商超持续承压,接连被传出闭店消息。
从最近三年的数据来看,全国超市企业关闭门店数累计超过2000家。其中商超巨头代表之一联华超市过去三年累计关闭1000多家门店;截至2023年,沃尔玛在中国门店已关闭超130家;永辉超市也关闭了近400家门店,距离巅峰时骤然减少了1/3。
但闭店不意味着消失,零售行业亘古弥新,新的形态仍在不断涌现。近二三十年,当商超们历经传统大卖场到生鲜特色超市、仓储会员店、社区店等形态的不断变迁,以及线上线下消费需求的差异,它们也也从未停止自我升级。
增长放缓已是事实,但并非意味着毫无增量。商超们早已迈过跑马圈地的时代,开始收割更细分市场。向时间、空间、更多人群要增量的驱动之下,社区店、mini店、前置仓等一批新业态因需而生。
这次,我们要关注的动向是:实体商超、便利店们正在密集探索前置仓,已悄然成为头号玩家。
例如,山姆的云仓成为电商业绩增长的爆发点;永辉大力推进的店仓合一带动企业线上订单增长至20%;天福便利店推出“外卖仓”,成为便利店行业首个探索前置仓的品牌。
大量的传统便利店从业者也正在借助美团、京东等开起了前置仓。在全国拥有约4000家实体门店的京东便利店,有超过1000家为前置仓。据了解,疫情之后,很多经验丰富的京东便利店加盟商更倾于前置仓模式。
前置仓是伴随即时零售发展起来的零售新业态,因依靠数字化经营系统,并主要服务于线上的24小时订单,前置仓的选址要求相对较低,因此相比开在人流量较大的街边便利店、超市,租金、装修成本更低,商品种类也更为丰富,可以满足聚会、夜宵、节庆等消费场景下更细分的消费需求。
一方面,即时零售已成不少商超、便利店寻找线上增量的标配。当一日三餐之外的数码手机、服装、化妆品等通过美团、京东等各类即时零售立马可得,消费市场仍大有潜力。从商家端看,随着即时零售生态体系的成熟,前置仓、仓店一体等主要服务于线上订单的门店新形态,可以提高线上的运营效率,并降低运营成本。
当然,我们仍需思考,当实体商超纷纷卷入前置仓,是否已经为长线的战略布局?以及它们如何快速入局前置仓,提升履约和服务能力?
01
从山姆、永辉到天福,实体商超便利店 “卷入”前置仓
前置仓从2015年开始被提及,最先主要以生鲜电商玩家为主。从2018年开始,陆续采用前置仓模式的叮咚买菜,再到美团买菜(现小象超市)、朴朴超市等纷纷入场。前置仓模式一直在质疑声中不断迭代,可行性也逐渐被市场验证。
但现在,前置仓的“风”已然吹向了实体商超便利店。
以沃尔玛旗下的山姆会员店为例,山姆绝对可以说是前置仓的“头号玩家”。
今年第一季度,山姆在中国的会员数量增长25%。沃尔玛国际业务总裁兼CEO Kathryn McLay 也点名了山姆云仓,“本季度山姆的利润增速超过营收增速,通过山姆云仓模式运营,能够进入更大的市场区域,并能够极其高效地配送。因此,电商全渠道业务正在以可持续的方式增长。”
山姆的云仓即是前置仓模式。总体来看,山姆云仓能直接带来三大优势。第一,通过前置仓覆盖更多区域增加会员的下单频次;其次,可以吸引潜在的会员;第三,通过线上试水不同城市市场,以此获得更快扩张速度,例如山姆就被传将在香港地区开通线上配送服务。
根据观察,山姆在进入新地区的时候,都是门店还没开业,云店先行。山姆从2018年开始大力推“极速达服务”。精选了1000个高复购、即时消费的SKU,采用的是“门店+云仓”模式。以云仓为依托的“一小时极速达”订单量占山姆电商订单量近70%,成为山姆增量的一大动力。
从成绩上看,目前山姆会员店主要分布在一二线的前置仓数量超过500家,平均每个仓的日均订单量超过1000单,客单价230元,线上营收或超400亿。
按估算,山姆近年在中国每年开出约6家新店。同时构建了电商配送服务,包括“极速达”、“全城配”等。目前,山姆电商渗透率接近50%。而云仓成为山姆在国内快速开店扩张、拉新会员的核心驱动之一。
而不同于山姆的另辟新址自建前置仓,永辉则选择成本更低、与线下门店形成互补的仓店合一模式。
永辉根据区域情况,在门店设置面积不同的仓,并将仓分为了全仓、半仓、分拣区等多个类型。例如全仓可以提供全部线上订单的商品,半仓则主要提供高频率商品。
截至2023年8月,永辉上线的仓店合计940家,其中基础全仓135家,高标半仓131家,店仓一体652家,卫星仓22个。其中800-1000平米的大型前置仓有100多个。
从目前发展布局来看,仓店合一模式成为永辉的主要发力方向。仓店合一的重点在于仓端改造和全渠道的数字化转型。既可以较好地利用原有店内的基础设施,显著降低到家业务的投入成本,同时又可以依赖平台数字化系统快速进行规模化复制。
永辉超市CEO李松峰曾表示,“仓店合一”是永辉打开盈利局面的一把“钥匙”,其本质是服务于“到店+到家”的全渠道发展战略。
根据永辉超市提供数据显示,核心城市的“仓店合一”到家业务效率提升显著。2023年上半年,报告期内第三方平台到家业务已覆盖922家门店,实现销售额38.6亿元,同比提升10.9%,日均单量19.7万单。而到2024年第一季度,永辉线上业务营收41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超过20%,自营平台“永辉生活”APP注册会员数已突破1.17亿户。仓店合一的后劲开始显现。
同样,便利店的前置仓模式也已经被验证。
便利店作为社会经济的毛细血管,便利店+即时零售已经成为新增长点。但便利店门店面积、经营品类有限,天福去年率先试水外卖仓,也就是便利店版的前置仓模式。
天福首家外卖仓占地面积超过400㎡,提供4000多个商品,品类涵盖日用百货及快消类商品。通过24小时经营,以天福外卖仓为中心,提供10公里半径、30分钟即时送达的到家服务。
外卖仓对比便利店而言,外卖仓更重线上,不用过多考虑货架陈列的美观,又不用过高的门店租金层本,于是在价格上同比其他传统便利店有竞争力,且与传统便利店的消费场景又有差异。同时,外卖仓内SKU更多,客单均价也会比便利店的线上客单价稍高一些。
天福外卖仓上线后,开业一个多月,平均每日客单量300~400单,日均销售额在12000元左右。
同样在全国拥有约4000家实体门店的京东便利店,前置仓也成为这两年开店的重点。京东便利店同时上线了美团和京东,在双重助力下,截至目前,京东便利店共有约1000家前置仓,今年仍是加盟商们青睐的加盟方向。
「零售商业评论」认为,传统商超一方面门店客流在持续下滑,另一方面折扣零售等新业态冲击导致竞争加剧。而即时零售成为不少商超近两年的主要业务增量。即时消费市场需求仍在不断扩大,而传统商超以原有主要服务于线下的经营模式来承接即时零售业务,仍有一定局限性。
为了适应线上线下不同的消费习惯和经营逻辑,前置仓、仓店一体等新形态便应势而生。
可以说,传统商超密集探索前置仓,正在悄然成为前置仓的最大玩家。
02
实体商超集体迎来“第二春”
视线放到行业来看,前置仓带来的市场增量不容小觑。此前,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发布的《即时零售前置仓创新发展报告》指出,从市场规模增长情况看,2022年和2023年前置仓市场规模年均增速均超50%;从仓库数量增长情况看,2022年和2023年前置仓数量的年均增速超过100%,尤其是平台仓数量的年均增速超过250%。
即时零售前置仓生态,图源:即时零售前置仓创新发展报告
当下,前置仓的盈利,仍然是第一选项。
而对于商超而言,其品类更丰富,也更能满足全天候的消费场景更细分的消费需求。又不同于纯生鲜的高损耗,快消商品流通成本也更低。只要跑通前置仓的盈利模型,就可以快速复制。
对于前置仓或仓店合一的业态,永辉方面从一开始布局就坚定的看好。永辉云创联合创始人、永辉到家业务负责人张晓辉曾表示,前置仓的坪效至少是传统门店5到10倍以上,相对于开店业态它的资产会轻很多。开仓比开店还是更高效,前置仓只要1/10的资产。
传统商超做前置仓,在周转效率、供应链和物流成本等方面会更具备优势,但当下的挑战也实实在在存在。
「零售商业评论」认为,商超发力前置仓模式,要能够实现线上线下客群共通、商品互补。另一方面,前置仓的高履约成本是门槛。在保证即时配送的前提下,要在科技助力下进一步提高履约的智能程度和履约效率。
比如在组货方面,相较于传统商超更多的统一性商品结构,前置仓则更加灵活。它在于可以提前根据消费者不同的即时需求,进行组合。前置仓具有很强的社区属性和位置属性,可以通过区域消费特征,锁定自己的目标客群,进而转化为针对性的商品组合优势。
一位商超行业的营运负责人告诉我们,“前置仓模式其实更加考验商家的组货能力,和对消费者需求的数字化追踪。山姆云仓为什么能成功,它更多将爆款产品都能通过极速达来满足消费需求,而这些产品都是市场验证过的。传统商超SKU多,更需要对消费者的需求做到及时洞察,前置仓的商品才能货对口,盈利能力才能提升。”
再比如履约效率方面,在业内有很多商超、便利店,都与第三方平台合作提供配送到家服务。美团等即时零售平台长期以来大规模投入所形成的即时履约能力,为前置仓商家们提供全套运营能力。比如开仓、选址、营销,以及可以实现商品、财务、履约、供应链等全链条的数字化管理。
实体商超发力前置仓业务也是“正当时”。
近日,商务部《关于实施数字消费提升行动的通知》中提到,要鼓励即时电商与履约一体化体系建设,创新发展基于前置仓的前店后仓、便利店前置仓、无人前置仓等多种即时零售业态。
对于实体商超而言,未来或形成“线下门店+前置仓”的多业态布局。前置仓不仅是长线的战略布局,也是商超的新增长线。
- 该帖于 2024/6/6 12:40:00 被修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