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壹览商业
作者/蒙嘉怡
背靠央企的咖啡品牌,也快扛不住了。
最近,连锁咖啡品牌太平洋咖啡被爆出接连关店。壹览商业在统计连锁咖啡现存情况时发现,截至10月7日,太平洋咖啡在全国的门店数量达203家(含港澳台地区),在去年年底,这个数字还是288家,同时,今年以来,太平洋咖啡还开出了10家新店。
也就是说,太平洋咖啡正陷入闭店数远大于开店数的境地。而且,现存的203家门店中,还有105家位于港澳台地区,内地门店已不足百家,闭店的情况还在不断加剧,广州、珠海等地的门店还在不断减少。
对此,太平洋咖啡相关负责人回应称“近年来,内地咖啡行业遇到较大的市场竞争和挑战,太平洋咖啡内地门店数量的调整是战略上的主动选择,现有门店将持续深耕市场、提升经营质量,继续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和产品。”
对于部分年轻消费者而言,太平洋咖啡或许稍显陌生。然而,这个品牌曾在中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星巴克的第二大咖啡连锁品牌。
那么,这个昔日的强者为何会走到今天大量关店的境地呢?
01
落寞的太平洋咖啡
据了解,太平洋咖啡创立于中国香港,成立时间为1992年,主要在香港市场发展。2010年,华润集团成员公司华润创业以3.27亿港元的现金收购了太平洋咖啡80%的股权,并将太平洋咖啡从香港引进到内陆,2011年4月,太平洋咖啡在上海开出内陆首店。
彼时,太平洋咖啡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开店,主打精品咖啡,产品客单价在30元上下,目标消费群体则是商务人士。华润创业副董事总经理兼首席财务官曾信心满满地表示,计划在3年内开设200家咖啡分店,在5年内将太平洋咖啡拓展为中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店,赶超星巴克。
因有华润的资金注入,进入内地的太平洋咖啡迅速发展。2016年,太平洋咖啡开出近500家门店,直接超越了Costa,成为中国市场第二大咖啡连锁品牌。
太平洋咖啡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新茶饮火爆,以及瑞幸、库迪的横空出世,咖啡赛道被彻底点燃。作为老品牌的太平洋咖啡,便出现了“力有不逮”的情况,门店数量不断收缩,在业内的存在感不断降低。
据壹览商业不完全统计,2023年底,太平洋咖啡门店总数为288家,九月门店数量迅速缩减为203家,半年多的时间关闭了85家门店,在月均开店数千家的咖啡赛道,太平洋咖啡的表现实属有些不尽如人意。
作为老牌咖啡品牌,太平洋咖啡的落寞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一是整个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太平洋咖啡与星巴克一样,主打的是生活空间,做的是贩卖空间的生意。但随着以瑞幸、库迪、Manner为代表的平价咖啡的崛起,消费者的心智被迅速占领,更快、更廉价的咖啡成为主流趋势,瑞幸咖啡更是迎来门店爆发性增长,太平洋咖啡所制定的面向商务精英的品牌战略已不再能够适应市场。
而且,太平洋咖啡在品牌知名度和门店便捷性方面也存在不足。即使消费者希望选择高端化的咖啡,太平洋咖啡的门店也主要集中在广东和香港两个区域,其他地区门店数量有限,影响力较弱。与星巴克等知名品牌相比,太平洋咖啡显然处于劣势。
二是没能利用好自己的“靠山”。作为华润旗下唯一咖啡品牌,太平洋咖啡如果能借助华润旗下的商业零售项目,想要迅速铺开并不难。然而,现实却是太平洋咖啡在华润在营商业项目中的门店数量并不多,甚至有多个城市的万象城相关品牌门店已停业。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对太平洋咖啡的印象还停留在过去,而品牌本身也缺乏“年轻化”的动作。与其他品牌相比,太平洋咖啡的上新和联名次数较少,咖啡产品线主要还是传统的现磨咖啡。在爆款产品打造和营销层面,太平洋咖啡也未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据壹览商业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太平洋咖啡只上新过11款新品,与乳饮品牌OATLY联名过一次。
尽管太平洋咖啡尝试转型,推出茶饮品牌太茶、手冲精品咖啡品牌Brew Bar、对标星巴克烘焙工坊的LUXE,但这些战略收效甚微,所有门店都已关闭,品牌也早已销声匿迹。
反观星巴克中国,其门店数量已超过8000家,规模是如今太平洋咖啡的40余倍。这一对比无疑凸显了太平洋咖啡在市场竞争中的挑战。
02
柠季曾有收购意向
2023年8月,有传闻称,新茶饮品牌柠季计划收购太平洋咖啡,预计交易金额为3亿-5亿元。彼时,柠季创始人曾在朋友圈回应,“确实有收购计划,品类会集中在连锁线下门店饮品类,规模不限。至于收购对象最终是不是太平洋咖啡,一切随缘。”
此后,有关柠季收购太平洋咖啡的消息逐渐平息。10月18日,壹览商业向柠季相关负责人了解收购的最新进展,对方表示,柠季持续看好咖啡行业,坚定并购及多品牌策略,目前正在持续考察并洽谈各类合适的项目。
尽管未直接回应,但从当前态势看,柠季继续推进收购太平洋咖啡的可能性似乎不大。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表示,此前柠季想要收购太平洋咖啡,可能是希望通过其品牌效应和门店网络迅速切入咖啡赛道,并借此进军香港市场,实现业务多元化。
然而,随着太平洋咖啡门店数量的大幅收缩,其品牌价值和市场地位已大幅削弱,加之柠季已在香港市场找到立足之地,对柠季而言,这笔交易可能不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与成立时间长的太平洋咖啡相比,创立于2021年的柠季充满活力。作为新锐柠檬茶品牌,柠季凭借着直营加加盟的经营方式,在门店规模上不断扩张。窄门餐眼显示,柠季全国门店现有1782家,其中9月开店102家,8月开店71家,同时,柠季也于今年在香港的黄金地段陆续开设及筹建15家门店,出海步伐飞快。
在品牌规模飞速扩大的同时,柠季也备受资本们青睐。公开资料显示,在创立第一年柠季就收获了A轮字节跳动的数千万元融资,而在第二年更是收获了来自腾讯投资的数亿元A+轮融资。
那么,为什么柠季一直对咖啡品牌情有独钟呢?
《2024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相较于2016年人均年咖啡消费9杯的情况,2023年中国人均年饮用数已上升至16.74杯,几乎增长了一倍。但是,对比其他国家和地区——日韩200杯,美国400杯,欧洲750杯,显然,中国咖啡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
此刻,茶饮品牌入局咖啡赛道,或许就能“多一条生命线”。一方面,以柠季为代表的茶饮品牌,具备较为成熟的运营以及供应链优势,有资本尝试“新花样”,给消费者带来新鲜感。另一方面,进军咖啡赛道,其实也是在打造新的服务场景,能够找到新的增量。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曾指出:“茶饮新投资咖啡项目,是在当前已经白热化竞争的咖啡市场、以己之短攻彼之长,需要投入更多资源与现有品牌抢夺份额,但如果是投资现有品牌,则是将自己在茶饮领域的资源与咖啡品牌做资源整合,争取‘1+1>2’的目标。”
柠季一直在物色合适的收购对象,或许也有此考量。而且,早在2022年,柠季就已完成了对区域咖啡品牌“RUU”的收购,不过,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10月,RUU门店仅剩2家,且全部位于上海。
回归到咖啡赛道,十年前,很多人认为咖啡在中国没有未来,因为喝了几千年茶饮的中国不爱喝咖啡,注定只能是小而美的生意。但现在,咖啡已经成为千亿规模的大市场,无数人挤破头想要进来分一杯羹。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太平洋咖啡,COSTA COFFEE的门店数量也呈现下滑趋势,这些品牌曾经在国内咖啡市场上与星巴克平分秋色,但如今却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表面上看,是瑞幸、Manner、库迪这些新势力打赢了太平洋、Costa这些传统巨头,但实际上,是时代浪潮推动着市场的变迁。在这场变革中,真正决定胜负的,不只是品牌间的较量,还有它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市场趋势以及消费者需求。能够敏锐捕捉并适应这些变化的品牌,如星巴克,得以继续蓬勃发展,稳固其市场地位;而反应稍显迟缓的品牌,则可能逐渐边缘化,如现在的太平洋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