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
从商品短缺到商品过剩的转变。大约上世纪90年代末,市场经济形式从商品明显短缺逐步演变成商品过剩,相应出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据统计1997年中国短缺商品不足1.6%,“过剩”这词开始存在于各个行业,消费者在有更多商品选择的同时,市场的同质化竞争也日趋激烈。
从温饱型消费到小康型消费的转变。
1998年中国人均GDP为6392元,而截止至2008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22640元,10年间大多数中国普通居民的消费水平从温饱型消费进化到小康型消费,居民的消费选择也从“有选择”到“多样选择”。
小康型消费到富裕型消费的转变。
截止到2009年中国人均GDP达到3640美元,而直辖市省会等一类大城市的人均GDP接近或超过10000美元,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由此标志着中国的一线城市居民率先由小康型消费升级到富裕型消费;并且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势必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加入到富裕型消费城市的名单中来。
崛起
第一阶段:超市业态取代传统业态。
1990年到1998年初,超市业态正式进入中国;由于新生的超市业态具有开架自选、集中收银的便利性以及明码标价,品质保证,基本无假货等优点;很快在中国零售市场上对传统的集贸市场、杂货铺、小百货店等零售业态产生巨大冲击,并逐渐成为零售市场的主流。
第二阶段:多种超市业态涌现。1999年到2008年,随着超市业态逐渐成为零售的主流业态的过程,超级市场开始进入充分竞争时代。从欧美系超市所主导的会员店、量贩店,到日系超市主导的便利店;以及内资参与的百货、标准超市等,形形色色业态大量涌现;虽然众多业态并存和发展,但是商品定位差异并不明显,导致商品的同质化日趋严重,价格竞争成为各个对手之间的首要竞争。
第三阶段:精品超市的产生。2008年开始,随着居民的消费水平升级以及同质化竞争的日趋严重,部分零售业企业开始尝试以经营高品质商品为发展方向,以提升生鲜食品经营能力为主要竞争优势,在满足日益增长的居民需求的同时,避免价格竞争,提升企业的获利能力;精品超市开始正式步入人们视野。
特点
1、便利性
精品超级市场平均规模一般不会超过3000平米,装修精致,环境舒适、收银及停车较为方便,经常与精品百货结合,同时满足快节奏生活对时间,高品质生活对生活资料品质的要求
2、整体定位
整体价格区间集中在较高的定位,通过提供高品质的商品来实现;客群定位为相当购买能力、对商品品质有较高需求的中青年为主。
3、服务
强调软体服务,从员工素养及服务品质都有明显的水平提升。在提供优质产品同时,让定位客层享受对应的人文服务。
4、硬体投入
由于精品超市在购物环境方面强调消费者对商品的直接感官和购物体验,精品超市对硬体投入较大,要求比较高。
例如:成都仁和春天百货,是一家国内著名的高端百货公司。与之配套的精品超市要求硬体全面提升,与传统超市有效错位。大连三洋冷链有限公司为该客户量身定做全套解决方案。
A、全部展示柜面板采用人造大理石,与卖场风格完美融合。
B、国内首次成功运用热氟融霜方案,有效完成鲜度控制。
C、变频节能技术的应用,为仁和春天百货节约成本支出。
D、新型冷柜,如冷水豆腐柜、直冷鲜肉柜、超白玻璃食品展示柜等,首次引进使用。
2009年12月,仁和春天百货开业,全新的体验式购物环境给行业带来巨大影响。
5、商品的独特性
A、精品蔬菜水果的推出,强调品质、安全、特殊感官等。如仁和春天超市的蔬果区,绿色有机、多样性及口感特殊的蔬果产品得到大批消费者认同,因此春天超市的蔬果在成都
首屈一指。
B、生鲜、熟食的精加工全面升级,强调家庭厨房概念,为高端消费带来全新体验。如:伊藤洋华堂的鲜肉制作,从肉馅到鲜肉片的制作可以用艺术来形容;既保证了肉的鲜度,也保证了产品的诱人外观,不可多得。
C、酒水类消费体现多样性。例如:北京Ole’店的进口年份红酒,年代从1985至2003,品牌从拉阁、拉菲及嘉虹庄园、迪金庄园等。
D、进口食品占有比例非常高,产地从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到欧美等;例如:成都仁和春天超市的进品食品占比达到70%。
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腾飞以及国家对内需的推动,居民消费升级速度会相应加快,作为高品质生活代表的精品超市,逐步会得到更大的认同与发展,市场需求的远景和空间也会越来越明晰。
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大都市及相对规模较大城市的土地成本快速提升,导致以价格竞争为首要条件的大卖场、量贩店会逐渐退出主城区,而平效高的精品超市会更适合在主城区生存发展。
中国的百货行业正快速升级,时尚百货、精品百货正成为主流,与之配套的超市的提升势在必行,精品超市迎来勃勃生机。
目前精品超市在中国数量不多,但成长速度很快,认同感很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久的将来,精品超市一定会得到巨大的发展,同时也一定会带动超市行业从运营技术到商品品质的全面提升,全面推动超市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