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向阳
《中国经营报》与环球市场(GMC)联合发起的“中国制造向世界出发”大型活动将派遣8路记者,分别到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德国、意大利、美国、巴西、墨西哥等多个国家考察中国制造在当地市场的发展情况与中国企业在当地的投资状况。
7月8-11日,我有幸参与日本线路的考察,详细了解中国制造在当地的情况,并采访了日本消费者以及当地企业界人士。此次考察的相关报道随后将会在《中国经营报》以专题的形式发布,在此之前,我将此次考察的一些所见所得粗略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1、 中国制造在日本随处可见。日本人身上穿的衣服80%以上都是made in china,在日本的家电卖场,大部分品牌虽然是日本本土品牌,但其生产和组装都是在中国完成的。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统计的数据表明,2005年以后,中国是日本最大的产品输出国,蔬菜、金属制品以及纺织品在对日贸易的商品中占到了很大的比例。而日本进口的纺织品中,来自中国的占到了82.2%。
2、 日本消费者和企业界对“中国制造”的评价不尽一致。普通消费者认为中国制造“便宜、质量还可以”;但企业界普遍认为中国制造“便宜,但质量不稳定”。究其原因,是由于日本消费者接触到的中国制造基本上都是通过日本的贸易商和专业采购人员的层层把关,所以流通到日本市场的中国制造都是质量说得过去的。而日本企业则需要“火眼金睛”,确保采购到的是质量可靠的中国产品。日本樱花文具社长西村贞一表示,中国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价格低廉但唯一风险就是质量不稳定,偷工减料的现象比较多,稍微盯得松懈一点,产品质量就马上下滑。
3、 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升本上涨给中国制造带来危机。受到人民币升值和人力成本的上涨,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优势在一点点消退。日本多家企业负责人表示已经在越南、缅甸、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建设新的工厂,以缓解将日益增长的成本之忧。
4、 日本企业界和学者认为,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不会丢失。原因有两点,首先,中国有晚上的产业链基础,不仅仅是产品的加工地,更是原料的生产地。以纺织业为例,中国的棉花产量和化工纤维产量在世界均处于领先地位;其次,越南、缅甸等新兴国家人口数量有限,随着更多的企业到当地投资建厂,其人力成本马上会被炒起来,价格甚至高于中国。
5、 中国制造的出路在品牌、品质与技术。可以说,中国制造承担了大部分日本民众的日常所需。但中国制造品牌形象的缺失使得其面临“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尴尬;另外,产品品质的不稳定让日本买家对中国产品爱恨交加。而在一些比如光学、自动化等精密和高科技产品上,中国制造还差得很远。在采访中,一位同行的记者给采访对象——大阪商工会议所会长佐藤茂雄拍照时。佐藤指着记者手中的相机说,你手里拿的是日本Canon的单反,我相信有一天你会用中国产的相机来给我们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