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产融结合
超级产融结合作为资本运作的高级形态,正以迅猛之势席卷整个中国市场,从民营集团到大型多元化集团,乃至垄断行业龙头,都纷纷将超级产融结合纳入战略思考高度。
几乎所有大型多元化集团都涉足了金融领域:如招商局在物流和地产主业外控股了招商证券、招商银行、招商局保险、招商中国基金(香港上市);中信集团则在地产、能源、基础设施等产业外,打造了一个由中信实业银行、中信嘉华银行、中信证券、中信信托、中信基金、中信期货、信诚人寿等组成的金融平台;中粮集团也不甘示弱,在食品、酒、地产等业务外又与外方合资成立了中英人寿、中怡保险;就连一向专注实业的华润也投资控股了深国投。
与大型国企集团相比,民营多元化集团的超级产融结合步伐也毫不逊色,新近在香港整体上市的复星集团在医药、钢铁、地产主业外控股了德邦证券,并拟收购一家银行。
一些垄断行业的龙头企业也竞相进入了金融领域,尤其是在保险领域,几乎聚集了所有的石油、电力巨头:中海油合资成立了海康人寿,中石油合资成立了中意人寿,中石化发起设立了阳光财险、安邦财险,国家电网发起成立了英大泰和保险,南方电网发起成立了鼎和财险、华能集团发起成立了永诚财险,大唐发电发起成立了大地保险,五矿集团控股了五矿证券、合资成立了金盛人寿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其实,即使是那些竞争性产业的龙头企业,也纷纷圈地金融。海尔控股了青岛商业银行、长江证券,并合资成立了海尔纽约人寿;上海汽车成为安邦保险第一大股东;联想集团参与国民人寿的发起;首钢成为生命人寿发起股东;万向集团成为民生寿险第一大股东;就连产品处于高投入期的上广电也与外方合资成立了广电日生人寿。
自2006年的中国资产市场大牛市以来,证券、银行、保险公司的股权令众多实业企业趋之若鹜。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产融战略已成为今天资本市场上最时尚的词,而GE的产融模式更成为企业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本章我们将从案例中充分总结一下中国超级产融结合的历程,超级产融结合到底在中国处于一个什么阶段,它带给中国企业的究竟是什么,让如此众多的企业趋之若鹜。
首先,我们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超级产融结合现象谈起,回顾一下中国的超级产融结合情况。
熟知的德隆是超级产融结合运作的极致,但它的轰然倒塌并未让我们真正深刻领悟到超级产融结合的奥秘,虽然我们今天谈超级产融结合可能跟德隆还有较大差距,但从超级产融结合诸多实际现象中总结出超级产融结合的模式及运作特征,推动中国企业从简单的超级产融结合走向真正有威力的超级产融结合也是十分有益的。我们在研究超级产融结合日常应用的一些例子的时候,欣然发现这样的案例非常普遍,普遍到了随意都能发现,它并非如同我们想象的那般神秘,只不过在一些做法司空见惯以后,就不被注意罢了。
蛋糕店里的智慧
有很多人认为蛋糕店就是靠卖蛋糕,但其实卖蛋糕是挣不到钱的,事实上也很少有蛋糕店靠卖蛋糕挣钱。卖月饼票、卖蛋糕票才是蛋糕店超级产融结合非常重要的方式,甚至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半合法、半非法的集资。很多老板过中秋节的时候要给员工发月饼票,其实去蛋糕店可能700元钱就能买一张1000元的蛋糕卡,然后你却可能很长时间之后才把它用于换蛋糕。比如上海的XXXX去年光发月饼票就是2.7亿,如果国家严厉打击的话,这都属于非法融资的概念。其他包括擦鞋的、干洗店等等都会推销让你办一个数百元的卡,健身房就更是如此。简单地依靠每次消费的资金营运,商家很难赚钱,但是如果你卖卡,先有资金收入,提前收回了资金,就可以再开分店,或做其他投资,至于消费者何时来消费,是否来消费,商家并不在乎。
楼市的“楼花”创新
香港最著名的一个在房地产上的发明,就是卖楼花。国外一般是在房子建成,用户亲眼看到这个房子以后才购房,但因为香港是寸土寸金的弹丸之地,一旦房子建成以后就是暴涨,那么开发商就有一个理念,怎样利用这个资源的稀缺性提前回款。新鸿基最先发明了这样的手法,把未来的概念图,室内的效果图展示出来,甚至这个楼能不能建得起来还未知,就开始认购,卖楼花。
国美的超级账期
国美集团2007年销售额1000个亿,但是并不赚钱,那国美依靠什么赚钱呢?很简单,国美的帐期是90天,它依靠定价低、店数多迅速回款,而它实际的回款期是21天。也就是说,1000亿可以白用近70天,每天差不多净流入两个多亿。尤其是五一、十一、春节期间,每日净流入会突破5个亿。全中国土地储备最多的是恒大集团,5000万平米,第二是保利集团,4200万平米,第三是万科曾经创下的历史记录,3500万平米。但国美集团依靠这个资金拿地1.2亿平米,差不多是这三家土地储备总量之和。因此有人说国美集团其实是类金融运作,就是超级产融结合。简单地说,国美集团不过是放大了的蛋糕店,蛋糕店只不过是缩小了的国美集团,超级产融结合并不在于规模的大小,只不过是我们不太注意那些规模小的,或者说不认为它具有典型意义,也正因为如此,金融监管就监管不到,但其实许多企业在上述运作上都很有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