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便利店销售额的方法有很多,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商品的组合与定价策略;
2、生鲜的经营管理和促销;
3、商品的陈列与货架面积的分配;
4、调整便利店整体布局;
5、商圈的调查和消费者研究;
6、商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7、促销活动的企划与促销单品的甄选;
8、便利店的服务管理和日常清洁卫生管理。
在这里我主要谈谈如何通过提高客单价来回答如何有效提升便利店销售额的问题。
谈到客单价这个问题就让我想起今年在广西的一个项目上做管理咨询时,给超市的管理层做培训的一件事。当时我提了一个问题:门店收入=客单量X客单价。以这个公式为基础,如果你发现门店的收入不断地下降时,而又只能在提高客单量和客单价之间选择其一来作为整改措施,你们会选哪项?
然而大部分的都是选择客单量,理由是有客单量,才会产生客单价。如果门店没有什么客流,客单价再高也没有什么用啊?但问题接着就出来了,你提高客单量是非常容易操作的,随便找些价格敏感度高的单品做特价和快讯就ok了,比方说鸡蛋2毛钱一个,猪肉8元一斤,还怕没有客流吗?但是这些手段你能用,竞争对手也能用啊。而且店长是有毛利指标考核的,这样操作之后的毛利指标绝对过不了考核关,到月底老板看到财务报表,不叫你回家种地才怪了?所以我们不能指望靠这些低门槛、滥手段把客户拉回来,选择用什么方法来提高客单价呢?在这个时候我们只能苦练“内功”,只有这样做,竞争对手也是模仿不好的。
那么又如何苦练“内功”呢?下面我来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一是要抓住目标消费群的调研,包括他们的生活水平、月总收入、月平均生活支出、购物习惯和规律等做出详细的调查并予以分析,这也是我们的基本功,因为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顾客而做的。
二是要根据调查分析出来的顾客资料来调整门店属性,包括对便利店布局、客动线设计、商品定价策略、商品结构、商品陈列、促销活动、顾客服务、生鲜经验管理、便利店氛围等等这些方面来调整。基于从这方面来提高客单价主要有两个目的:A是能提高来店顾客购买商品的单价;B是可增加来店顾客单次购买商品的单品数。
以文章上参考来源:深圳和顺货架http://www.bytc.cn ,预知下篇分解,请待下回发帖,暂保留一段时间看看小生的分析有没有人来回应。
以前见过类似的分析,把营业额写成N条不同的公式,然后从乘数因子下手得到了N个改善营业额的不同角度的方法。我觉得作为“术”方面的技巧还是可行的,起码用心了能折腾,比起不想折腾或想折腾有心无力的好很多了。
影响店铺营业额的因素很多,而且有一些是不可控的。例如大环境的经济状况,商圈的变化,店铺的生命周期等。
我比较悲观,影响营业额的主要因素排位是1,立地条件。2,人或者说团队。3,商品。我是商品为王的推崇者,本想把商品排第二位,但一想现实又不是那样,起码得分情况分。
当你选好一个位置把店开起来,基本就把你店的营业额定在一个区间里面了,人的因素不超过30%,你的努力或不努力都只能在该区间内浮动。有重大突破者或暴跌者往往是商圈发生了变化。而每年微步提升者属于正常范畴,这有关你店铺的生命周期,所在商圈的生命周期和通胀因素。
人的因素,关键在心态。只要你用心了,有颗想折腾的心就够了。至于术的优劣和对错反而没那么重要。很多经验都是在不断试错中得出来的。(大家都是开小店的,平台就那么大,试错成本不会很高。而且周边的竞争对手的水平大多差不多,就算来了个高手,客观条件在哪里,能操作的空间也不大啊。至于“道”的层面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这个层面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
商品就不展开说了,坛子里应该有很多价格带啊,品类管理之类的内容。实际操作中要扯的话就会牵扯到定位,人生观和道德观等话题。总之是老板性格和修养的话题。各种性格各有各的优缺点,适合你性格的就是最好的。一旦你对商品找到了符合你特点的路,那这就是你商品的竞争力,这是软实力,是你的人生观和审美修养所烘托出来的,是竞争对手所模仿不来的。
谢谢大家的关注,我继续更新!欢迎关注我的博客:我的搜狐个人主页 http://shishanghuojia.i.sohu.com
三、是要拉好单品链和价格带。以定价来提高品单价已经是行业共识,但是我们还可以按照价格带来直接拉开单品链,然后在每个小分类中根据单品链的多少来导入高价高值单品数。比方说在袜子分类当中(首先还是市场调查),根据调查资料表明顾客认为一双女袜子5元以下就是相对便宜了,15上的就有些高了。那么在拥有这样的市场调查数据资料的条件下就非常方便拉价格带和单品链了,具体操作是在4.8元到4.9元这个价格区间提供两个单品(需要提醒的是此价格区间提供的单品不要超过3个,否则品单价低就导致客单价低,然后坪效就上不来)因为在此提供2个单品主要是为了树立低价形象,让顾客感觉这里商品便宜。然后在13.8到15.9之间提供8-10个单品;再在7元-13个价格区间提供5个左右的单品;同时为了考虑拉高品单价,在168元-209之间再提供2-4个单品(为了提升便利店档次、满足高层次顾客需求、反衬此价格区间的商品不贵,还得在228-259之间又提供一个单品)。那么回头来看,单品链和价格带都拉出来了,而且能够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当然拉单品链和价格带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商店属性、顾客特点、当地文化、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是一项需要不断跟踪的动态工作。
四、是主推高价高值商品来提高客单价。只要我们稍微注意一下大流通品牌,就可以发现他们的促销商品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大包装、大规格的单品或者就是捆绑销售的商品,其实这些都是提高客单价的方法。还有就是好的货架位置、端架、堆头要尽量分配给高价高值高利的单品。
五、是提高来店顾客购买商品的单品数。上面我曾提到过靠拉单品链来把品单价提高从而提高客单价,虽然这种方法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长期下去就可能导致来客数的减少。所以我们还得在顾客购买的单品数上面来想办法。如果你是一家每天来客数有2000的门店,只要每个顾客多买2-3个单品,就等于每天又增加了几百甚至上千的客单数。具体操作是比方买商品送购物券活动、捆绑销售、买二送一等
六、是用关联陈列来提高客单价。这是提高客单价的核心方法。它是根据商品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和顾客的消费特点而进行的一种组合陈列。假如一个女性顾客进入门店,最初只想买些小根鱼、卤豆腐、瓜子等之类的休闲小吃,但是在选择的过程看见了饮料、水、纸巾,觉得吃了这些东西会辣,然后还要檫下嘴巴,于是顺手就买了一些,这样客单价是不是就可以提高了?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把一些相关联的商品陈列在一起,比如说面包架上陈列水奶,粮油旁边陈列些调味盒、洗衣粉和沐浴露放在一块等等。但是啤酒千万不要和尿片放在一块,因为那是在美国。
综上所述:对目标消费群的调查是我们必须做基础工作,门店属性的调整是经营管理的方向,拉好单品链和价格带是便利店商品管理的手段,而商品的关联陈列是核心的技术方法。只要我们能够踏踏实实的把各项工作做细并执行到位,我相信离提升销售额的距离就不远了。下期我们再着重来探讨如何通过对生鲜的经营管理来提升便利店销售额。Smile99- 该帖于 2012/4/14 10:37:00 被修改过1、三楼(Lodoo)说的很清楚。满足立地、人、产品三个基本条件,我想应该够了。价格与促销这两个因素其实已经包含在人与产品的要素之中了。
2、提高销售额的最重要办法就是产品制胜,“产品是决定销售额的最主要因素”。顾客就是来买东西,如果能提供顾客需要的东西,质量好且价格适当,顾客自然会来。“商品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个人认为在一般的情况下,人第一,产品第二,立地第三。
3、“术‘方面的东西很多,但如果不以“关心顾客”为出发点,从长期来看是做不好便利行业的。零售业的实质其实就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如果真能做到善待他人,结合一些经营的技术技巧,就一定可以做好便利店,提高销售额。
理论这些个东东,确实非常重要,辩证唯物主义就论证实践必须有理论指导,但这个理论必须是能阐述和指导实践的才有用,否则是不起作用的。比如5楼说的“用关联陈列来提高客单价”,这个就有点似是而非了。如果这是指导“超市”,毫无疑问是对的,但指导“便利”就未必。对真正的“便利店”,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和做法是“转型”,通道加宽,服务区域和冷藏区域大大增加,还引进了“金融区”,从商品这个角度讲,现在的“便利店”大量引进的是“即食品”,这还包括“便当”甚至“便当”的现场制做。一家面积尚可的门店,仅留下了十几组货架,以前概念上的“常温”商品仅剩下几百个,再来谈“商品的关联陈列”似乎就有点那个了。再者,国内的便利店与外资的相比(这个只要有外资便利的城市都可以做个实际比照的),一般来说,外资的比国内的销售肯定要好,难道外资的还靠这以上所总结的一些理论嘛,显然是不是的。实际上,我们有些做“理论”的人员自己对小超市和真正便利店这个概念也并不是十分的清晰啦。
呵呵,就事论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