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在被问到百思买的回归计划时,五星电器新闻发言人、副总裁景星如是说。
“近期,我们将给媒体和公众一个明确的说法。”4月11日,在被问到百思买的回归计划时,五星电器新闻发言人、副总裁景星如是说。自2011年2月百思买宣布撤出中国市场,并撤空相关管理人员后,这家被百思买全资收购的中国家电连锁企业,就一直被追问着类似的问题。
不过在很多家电行业人士看来,百思买这家全球家电连锁大鳄回归与否,已经不再重要。此前的退出,已经使其经营多年积攒的客户和品牌挥霍殆尽。
“我从未在价格如此敏感的市场上工作过。”百思买最后一任中国区总裁宋大卫曾如此感叹,他将退出的原因归咎为模式不能适应中国市场。
迟缓的开店速度
进入中国市场,百思买可谓做足了功课。从进入中国到开设首家门店,百思买足足用了三年的时间。早在2003年,百思买就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
到2005年,百思买在中国的采购量占其全球采购的72%,海信、海尔、长虹、厦华等都是它的重要供货商。从采购入手,百思买进一步了解本土供应商。
为了阻击百思买,国美原执行董事黄光裕甚至还在提前研究百思买经营理念的同时,创立了类似百思买模式、定位高端的鹏润电器。但很快,黄光裕就向媒体发出了“百思买不足为惧”的言论。
几乎同时,苏宁董事长张近东则于2005年带队前往百思买美国总部进行考察。参观结束后,张近东对身边人说,3到5年不怕百思买。一年后,张近东又说,再过5年,依然不怕百思买。
让两家国内家电连锁大佬态度改观的原因只有一个——规模。直到2006年,百思买才以1.8亿美元收购本土品牌五星电器75%股权,并在上海徐家汇开出了第一家百思买门店。此后5年,百思买仅仅开出9家门店。即使将五星电器168家门店包括在内,也与国美、苏宁的千家门店数不在一个重量级。
在帕勒咨询资深董事罗清启看来,中国家电零售市场,抛开规模和价格这两项决定性要素,其他有关模式和管理的说法都是空谈。规模偏弱,使得百思买在面对供应商时,议价能力弱,也没有办法让供应商为其定制差异化的产品。由于规模太过弱小,其全球采购的优势也没有在中国市场体现。
“买断经营”之殇
“对于连锁企业来说,规模上不去,只能提高单店盈利来摊薄成本,但百思买两者都没做到。”家电专家刘步尘表示,百思买“买断经营”和自聘销售员的零售业态,使得他们的开店成本居高不下。
与沃尔玛的模式类似,百思买通过规模采购低价买入供应商的产品,然后利用自有员工加价销售,赚取其中的差价。依靠这种商业模式,成立于1966年的百思买成为了零售额400多亿美元的零售巨头。
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百思买也带来了其在全球市场的“成功经验”。但是中国家电零售业,盛行的则是另一种商业模式,零售商通过租来门店,转租给不同的家电供应商以收取租金,从供应商的销售额中提取相应比例的利润。
刘步尘表示,买断经营,意味着百思买若欲开新店,必须压上一笔可观的资金进去,这种模式下,门店数量很难实现快速扩张。反观国美和苏宁,它们将开店成本分摊到了供应商身上,使得制造业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向了渠道商,也助力国美和苏宁得以在极短时间里完成了全国布局。双方规模上的巨大差距,又导致百思买在采购成本方面,比国美、苏宁至少要高出5%。
罗清启亦认为,买断经营的模式虽然使得百思买掌握了整个卖场的主导权,但也使得它无法向供货商转嫁门店租金和装修等费用,并且还要自掏腰包采购、雇用店员、承担商品损耗等,增加了零售商的风险。
据记者了解,百思买也曾作出过改变。国内一家合资彩电品牌的老总告诉记者,在2007年,百思买曾考虑将黑电部门独立出来,借鉴国美和苏宁的模式,向供应商收取经销费用,但这个想法在众多供应商的反对声中很快便作罢。“说到底还是规模的原因。”该人士说,国美和苏宁拥有数千家门店,供应商被收取各种费用虽然心有不甘,但也无可奈何。但百思买只有9家门店,也想收取“进场费”,结果自然是会遭遇抵制。
--------------------------------------
家电卖场走向末路?
文/宋文明
关于家电卖场是否走向末路这个话题,记者不久前刚刚亲历过一场来自饭桌上的激烈辩论。
持反对观点的是一位“70后”,他自称是网购控,但在需要购买大宗家电产品时,仍然更加相信走进连锁卖场的体验。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他刚刚通过网购买了一台汽车导航仪,网站上美好的产品描述与他实际使用时的糟糕体验,让他对网购心存戒心。
对其观点嗤之以鼻的,则是多位一起就餐的80、90后。“都什么时代了,买东西还要去门店?”在他们看来,网购不仅有更实惠的价格,还有更好的购物体验。
这样的争论自然难有结果,但数据往往不会骗人。据百思买不久前发布的财报显示,2012财年第四财季该公司净亏损为17亿美元,远不及去年同期的净利润6.51亿美元。
其中国同行的日子也不好过。国美去年净利率下滑6.2%,单店平均业绩由2010年的0.61亿元降至0.55亿元,同比下滑了近10%。苏宁的单店平均业绩也由0.58亿元降至0.56亿元。
在罗清启看来,国内家电双雄国美和苏宁业绩衰退状况好于百思买全球的最大原因,只是产品线的不同而已。百思买的产品线偏3C,此类产品更便于在网络上进行销售,从而被网商抢夺了更多的市场份额。而国美和苏宁的产品线中,白色家电占比较高,暂时受网购的冲击小。但从长远看,衰退的趋势是无异的。
不过亦有家电行业的人士认为,此刻家电连锁业最需要的不是转型,而是创新。上海日立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家电营业本部本部长郭田剑日前向记者表示,他们即将上市一批定位高端的白色家电及小家电产品,专业渠道上摒弃了国美和苏宁,只保留了形象更为高端的万得城,其他渠道则选择各地的高端家居生活馆、百货商场和量贩超市。
郭田剑给出的理由是,经过之前一轮持续多年的“家电下乡”,家电行业的低端市场已经得到很大满足,品牌商的战略也将在“后家电下乡时代”出现分化,如日立将专注于高附加值的家电产品,而传统的卖场则无法提供这种差异化的营销需求。
据记者了解,苏宁、国美也已认识到这一趋势,并在着力创新。如苏宁近年来在拓展常规店面的同时,加大了对Expo超级旗舰店和3C精品店的投入,以及扩军定位日用百货另一个品牌“乐购仕”。
“我在考虑把‘苏宁电器’名字里的‘电器’两字去掉。”参加全国“两会”时,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说。
(来源:中国经营报 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