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一代百货商店都是以号码相称的,从第一百货算起,直到第十二百货一共12家。他们曾在市区的了核心位置,代表着一个以购物为由的全民狂欢的时代。如今,12家百货商店仅剩下5家,就连老大——淮海货,也悄然变身。扶手电梯、明眸皓齿的柜台小姐,游乐场、跳舞厅还有屋顶花园,“Shopping ”天堂里的老百样在不经意间淡出人们的视野了。
“百货公司”的概念是工业革命以后催生的。蒸汽机的发明提高了生产效率,在计件报酬、多劳多得的时代,无形中提升了产业工人的收入,同时也占据了他们大量的时间。于是,针对这群广袤的新消费群的需要,百货公司问世了。百货公司占地大,经营品种齐全集中,只要你想得到的,它都有售,大大节约了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集消费消遣、吃喝玩乐于一体,即使你不花一文钱,也可以在里面逛上一天,并能得到贵宾的待遇。百货公司的问世,改变了自古以来单一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消费形式,从此,老百姓的消遣方式中,多了一道购物,又称“橱窗购物”(Window Shopping)。合家大小拖儿带女可以不必担心荷包的厚薄,轻松地进入百货公司,既开了眼界,又受到礼待,还节约了大量时间。同时,因为百货公司是大批量的进货,价格也相对便宜,所以一问世就广受平民大众的欢迎。可以说,百货公司先天的基因决定了它的平民性。
平民百姓的家庭日节目
百年前,百货公司在上海一问世,强烈地颠覆了中国传统的街市式的、没有橱窗展示的、不讲究店面舒适感的、可以讨价还价的传统经营方式而广受市民欢迎。但到了上世纪30年代,大批欧洲犹太人定居上海,同时也带来了欧洲零售业讲究精巧细腻的经营特色——BOTIQUE(专卖店、精品店),货品为限量版甚至绝版生产。尽管价格要比百货公司昂贵,但对于强调个性时尚,讲究生活质量的上海人,马上被BOTIQUE的购物形式所吸引。到了抗战 胜利后,高层次的上海人不大再去四大百货公司购物了。
解放后,广大劳动人民的收入得到明显的提高,百货公司强调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许多私营的精品店并的并,关的关,但对一般平民百姓,影响不大。作为国营企业的窗口,百货公司的服务都非常周到和热情,令老百姓有种宾至如归的味道。一度,合家打扮得整整齐齐地去南京路逛中百一店等是上海广大市民百姓指定的家庭日节目,也成为外地朋友到上海来的指定景点,如果来上海不去中百一店,就好比去杭州不去西湖、去北京不去颐和园一样。为了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购买力,六七十年代开始,政府建造的数字百货公司先后兴起。在计划经济物质贫乏的年代,数字百货公司装饰了我们的城市,令单调的生活有了点美感。
亲切的“杨百”
但服务态度再好、再热情,货品大路、平淡,上海人还是有点“茄得得”。尽管解放了,但部分生活优越的上海人认为,百货公司的货品是“行货”,而BOTIQUE的货品才是精品。所以老上海人坚持,做时装要去“鸿翔”和“朋街”,做西装要去“亨生”和“培罗蒙”,定制男式皮鞋要去“博步”,女式皮鞋去“蓝棠”……精品店、专卖店的特点就是强调个性的度身定做。
不过,百货公司对我们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那时我每天下班后,会特地在中百公司站下车,因为中百公司有一层全部是售花布和呢绒及绒线的。偌大的商场琳琅满目,还有布票和钞票可以打折的零头布出售,选择很多,常常会令你有惊喜。
相对中百一店,淮海路的中百二店可能因为历史文脉的关系——有不少是旧时的BOTIQUE合并而来的,所以要比中百一店小资得多。特别在70年代末期,中百二店常有售出口转内销的羊毛衫、童装及小商品,无论是款式还是颜色,都十分别致,所以我们逛中百二店主要就是冲着那些出口转内销的商品。此外,70年代我还在杨浦区一所中学里教书,离我们学校不远,在杨浦区工人文化宫对面有个上海市第三百货公司(我们亲切地称它为“杨百”)。我也常常会利用午休一个小时的时间去逛一下。因为消费对象的不同,常常在市中心紧俏的商品,在“杨百”可能成为滞销的商品:比如70年代末市场上紧俏时髦的折伞,在淮海路中百二店一伞难求,但在“杨百”却有售;另外还有一种金帽子、蓝玻璃瓶售价一元九角一瓶的香水,这大概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上海生产的香水,在淮海路中百二店也是一抢而空,我在“杨百”却能买到。一时,我成了朋友们的代购员,常常出没在“杨百”。
风光不再与存留的记忆
城市在发展,生活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随着日式百货公司(Mall)在上海崭露头角,上海历史悠久的百货公司终于挡不住了。何为日式百货公司?就是Mall内名店集中,环境优雅,将消遣、娱乐、购物餐饮融洽得更好更完美。比如90年代,位于南京西路江宁路梅龙镇广场的问世,大大冲击了国营的百货公司,那时我还居住在香港,但每次回上海,总要去梅龙镇广场逛一圈。当时真觉得,与香港铜锣湾的三越、松坂屋等日资百货等差不多,连带梅龙镇广场地 下的百佳超市也很有逛头。尽管价格相对其他超市偏高,但购物环境好,货物轮转快,人气很旺。但是,我们的城市脚步实在太快了,南京西路恒隆广场一矗立,梅龙镇广场一下就显得陈旧落伍了。
现代人逛商场,购物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展示自身。人们打扮得时尚漂亮去逛公司,吸引回头率展示自身是第一需要,同时也可以在商场内捕捉到最新的时尚信息。那些上了年纪的数字百货公司,就缺乏这样一个T字台,吸引不到时尚的客人,自然消费对象流失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上海历史悠久的百货公司受到彻底的动摇。这类情况不仅在上海,香港的先施公司和永安公司同样每况愈下,连曾经风光一时的日式百货也日落西山,松坂屋和三越先后结业,崇光百货也摇摇欲坠……所以说,百货公司最终走向式微是无可挽回的。但它们走进城市的记忆中,点缀过我们的生活,我们感谢它们。
声音 Voice
大家眼中的老百货公司
@恐慌害死熊:才看了四大百货的纪录片。感觉那个时候的零售业开拓创新的精神比现在强100倍啊,而且那个时候的管理模式服务理念放到现在来讲也是最先进的。
@梅西在行走:小时候被爸妈拖去百货公司过礼拜天的阴影仍然还在!百货公司的营业模式与这个时代不能吻合,现在都是精英的时代,要精英购物!
@金荣发展:流通过程中的房租、人力等成本都在不断增长,百货业早就进入了“微利时代”,估计其净利率只能维持在5%以下。所以百货公司的式微,是不可避免的。
(来源: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