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在二级市场上举牌被低估的老商业股一直是茂业国际董事长黄茂如的一招妙棋,且都收益颇丰。这位发家于房地产的深圳百货大亨,向来低调神秘,被业界称为“隐形富豪”。而作为深圳茂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黄茂如掌控着一个日渐强大的商业帝国。
在茂业集团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黄茂如是一个翻江倒海式的人物。近日,惯于在二级市场闪电突袭“猎杀”目标的黄茂如再度出手,买入国内百货业巨头大商股份4.5%股权,跻身其第四大股东。
对于增持、举牌零售百货上市公司以及资本市场上的运筹,黄茂如可谓是经验丰富。此外,无论是公司的经营管理、行业内的并购,黄茂如的行事风格都显得相当凌厉。
抄底大商股份
在百货业,资本开道成为黄茂如领军下的茂业国际进行市场扩张的重要特点。
目前百货行业竞争激烈,估值低迷,不可避免这或将催生行业新的并购潮。如今看来,黄茂如显然比其他业内零售人士更深谙此道。“我们今年上半年就盯上了大商股份。”茂业系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现在营业收入这么高,利润却很低,未来肯定有提升的空间。”
近来,大商股份财务变脸可谓非常快,这些黄茂如早就看在了眼里。据了解,截至2011年底,大商股份拥有百货门店88家,自有物业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同时在东北和河南市场规模排名第一,年销售304亿元;但与之对应市值只有112亿元。今年一季度,大商股份业绩突变,其前三个月净利润4.09亿元,同比暴增191.34%;而去年四季度大商股份单季度亏损4304万。
在众多的百货公司中,黄茂如旗下的茂业系唯独选上了大股东持股比例仅有8.8%的大商股份,其眼光不可谓不独到,而且也早就开始了有计划的布局去举牌商业大鳄大商股份。
首先,黄茂如为此次进军大商股份做了充分的资本准备。此前,黄茂如掌控下的茂业国际成功推进两笔融资:一笔是通过旗下的成商集团发行短期融资券不超过3亿元,另一笔是通过旗下茂业商厦发行8亿元的一年期融资券,融资成本为年利率4.29%。截至去年年底,茂业国际的现金余额约14亿元。
与此同时,黄茂如旗下的茂业国际自身百货业务并没有扩张计划,茂业国际财务总监王斌表示,为应对行业挑战,茂业百货自去年下半年起放缓开店速度,今年上半年仅新开1间百货店。可见,黄茂如和他的茂业系对新一轮资本扩张有备而来。
早在2006年时,大商股份曾向大商集团买入地皮,作价每平米约1.6万元。2010年,集团又将地皮卖回给上市公司大商股份,作价4000元每平米,相当于一平米上市公司给控股公司“送”了1.2万元的利润。“集团有这么好的平台可以施展财技,为什么要拱手相让给茂业呢?”
但玩转资本市场,基本没有失败案例的黄茂如怎可能想不到这一点?“黄茂如的眼光非常准,既然做此投资,定然想到大商股份与大商集团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自己投资的潜在影响。”业内人士评价说,“黄茂如和他的茂业国际首先想要通过财务的投资来与大商股份搞好关系,培育出信任的关系,再继续增持股票,成为大股东并参与和影响公司治理。”
黄茂如也表示,做百货,资本的实力很重要,尤其现在百货业利润率下滑得很厉害,一些企业在刺刀见红的价格战中倒下。目前看来,在黄茂如的打理下,茂业系的实力确实不可估量。
投资机构也普遍认为,此次茂业系入股大商股份,具有强烈的行业并购意向。中投顾问零售行业研究员杜岩宏也认为,大商股份第一、第二大股东并不能形成实际控制权,公司分散的股权结构,有利于茂业系继续提升话语权。不可否认,市场上的一举一动都难逃其法眼。如今看来,此次黄茂如抄底大商集团可谓完胜了对手,再次展现了其非凡的财技。
资本弄潮高手
众所周知,对黄茂如而言,茂业系虽说近年来一路高歌猛进,但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其在资本市场上的突袭“猎杀”。在众多香港投资者心目中,与其买黄茂如的股票,不如跟着他买股票:“他之前投资的A股,账面已有两三倍的回报,投资股票他比你厉害!”不管以何种投资方式理解,市场认为黄茂如的每次投资都是成功的一笔。
黄茂如和他的茂业系在资本市场上让人惊艳的一次是在2008年其上市之后不久,黄茂如在17天内,火速举牌三家上市公司。到如今,茂业系通过资本运作,先后染指的A股商业企业有,成商集团、深国商、商业城和渤海物流。
举牌如今的大商股份,这与2008年举牌ST国商、商业城、渤海物流公司的情况基本一致,即举牌公司股权分散,资产重估价值远高于市值,业绩表现较差。
早在2005年上半年,A股股市徘徊于1000点的谷底时,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茂业百货以2亿多元代价控股成商集团,获得成商集团旗下商业网络和物业资产。此后通过对成都商场的进行改造,重新纳入茂业国际资产包再次赴港上市,时逢2008年资本市场步入颓势,但是仍然融回30亿港元资金。可以说,这是黄茂如在资本市场上的又一经典之作。
实际上,黄茂如首先选择了企业直接上市,但是却不顺利。紧接着黄茂如转而选择了买壳和参与国企改制。2004年初他投资7亿元兴建的重庆茂业百货成为当地营业面积最大的百货公司。2005年茂业百货以3.8亿元购得了成商集团65.75%的股份。
应该说,黄茂如并购成商集团是冒了很大风险的。事隔多年,很多证券分析师在回忆当年的并购仍然这样认为。虽然黄茂如是在迪康集团曾雁鸣最失意的时候买下成商。据当时报道,迪康集团拿到茂业商厦的收购资金后要拿出9000万偿还对成商的占款,可见黄茂如在同迪康的收购谈判中掌握了很大的主动权。但是,由于迪康掌握的非流通股比例很高,黄茂如接手将触发要约收购,甚至面临退市风险。
尽管存在风险,但当时业界仍然大多认为茂业集团此役一举多得。不仅可以借壳上市,更由此进入成都零售市场,掌握成商的老客户和寸土寸金的地产,还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打进四川二三级城市,扩大黄茂如的商业版图。
而且,成商集团长期亏损让黄茂如有了更多的打算。在重组成商的同时,茂业集团层面的资产重组也同步展开,拆分商业地产和百货资产两大主业。经过一系列重组,“茂业系”的百货业资产独立出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股权结构。
如果茂业集团通过对成商集团注入资产实现整体上市的话,最多是ST成商股价上涨带来增值。但是通过香港整体打包IPO,既实现整体上市,ST成商的资产也能实现二次融资,由此可见,黄茂如财技确实了得。在茂业集团打包上市之后,很多证券界人士对黄茂如的资本运作赞赏有加。正如证券界分析的那样,黄茂如通过这样的运作,使两驾马车同时受益。当然,这两驾马车的驾驭者黄茂如身家也随之暴涨,以50亿的财富位居国内各大富豪榜前列。
2008年底,茂业国际上市后半年时间,茂业系先后在二级市场举牌投资渤海物流、ST国商和商业城,时至今日,皆获得了数倍投资收益。黄茂如的身家也水涨船高,在2011新财富500富人榜中,黄茂如夫妇以170.2亿元的资产身家排在34位。
总而言之,支撑着对三家上市公司全面举牌的除了茂业国际雄厚的资金实力外,还显示了典型的产业资本对金融资本的抄底行为。黄茂如和他旗下的茂业本身在商业领域经营管理比较出色,具备相当资源优势,收购这些经营不善的商业企业后,对收购企业进行改造输血,待时机成熟可以成为新的融资平台或者套现。
在过去几年,茂业从未停止扩张的步伐,黄茂如依然在资本市场上寻找机会。今年3月,茂业国际对外宣布,从今年开始,茂业国际将每年斥资20亿元开拓华东、华北市场,计划每年通过收购、自建新开3—5家门店,新增营业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
地产往事
尽管被赞誉为百货业“不世出的奇才”,但接近黄茂如的人都知道,真正支撑起黄茂如财富大厦的是背后的房地产业务。从某种意义上说,百货业充当的是品牌、声誉以及现金运输载体的作用,而房地产的运作和盈利则是茂业帝国的根基。
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背景是,黄茂如有兄弟四人,如今都是深圳的地产大鳄,黄茂如无疑是四兄弟中最成功的一个。和几个兄弟比起来,黄茂如一开始还是个小角色。他在深圳最先做的几个地产项目规模都不是很大,但是可以快速收回投资。而同一时期黄氏家族中的黄世再已经开始在深圳城中心地区大张旗鼓地运作项目了。
1996年,茂业商厦成立,黄茂如开始涉足百货零售业。1997年深圳东门商业区改造,作为地产商的茂业却出人意料地杀入商业零售业,成立了茂业百货东门店,这为茂业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其实,黄茂如1992年起就开始涉足房地产,是深圳最早参与城市运营的地产商,于深圳布吉开发了“茂业城”,其2003年开发的世界金融中心更是成为了深圳的地标性建筑。
在投资地产时,黄茂如并不追求规模,而是强调能否迅速收回投资,这种控制风险、快速回笼的思维让黄茂如几乎没有在多次的房地产调控中犯错。而正是由于早期快速周转并从事利润丰厚的房地产业务,为黄茂如百货业的崛起提供了足够的时间、空间与财力。
无论是圈地、商业竞争还是资本运作,黄茂如及其兄弟们的确非常高调,“在深圳地产界,黄氏家族最鼎盛的时候一年总投资几近占到深圳地产业总投资的六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黄茂如果断舍弃了一二线城市和资本市场的胶着,在三线城市中大量拿地和并购,以时间换空间。与此同时,茂业国际是国内最早提出“商业+地产”发展模式的商业地产开发商,也是最早从商业地产开发向商业地产经营转型的企业。
实际上,黄茂如的这种别具一格的“商业+地产”模式,也曾经受到过质疑。因为数年前很多跨国零售巨头进入中国,和中国的很多零售商产生了正面交锋。当时,万科的王石为了避免这种交锋,甚至卖掉了当时盈利很好的零售企业万佳,从而专心做地产。但黄茂如却恰恰在这个时期,成功兑现了“商业+地产”的战略。
黄茂如说,“卖场是我们的生产工具,没有卖场我们就卖不了货,因为这个我们才去盖楼的。”他认为,茂业最大的优势就是百货业的经营能力。不难看出,茂业模式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实是商业而非地产,这是茂业和其他商业地产公司最根本的不同。
作为茂业集团的幕后功臣,黄茂如秉承一贯的低调态度。也许很多人都听过“买一百送一百”的销售策略,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正是黄茂如挺进零售业时想出的营销方法,并创造了当时“66小时不打烊”的纪录。不可否认,黄茂如开创的茂业独特的“百货+商业地产”模式很好的解决了重资产公司资金周转慢的问题,并可提升物业价值。
扩张野心
作为深圳百货业的龙头老大,黄茂如一手打造的茂业格局并非深圳一地,在理顺了自己的商业模式之后,茂业走上了全国扩张之路。黄茂如要做的,就是在全国各地复制“地产+百货”的茂业模式。
2003年12月,“茂业系”接手重庆江北最大烂尾楼——江田君悦广场,之后将其更名为重庆东方时代广场,并将裙楼部分约5.3万平方米的面积用于开设茂业百货店。翌年10月,茂业重庆江北店正式开业,这是公司首次在广东省外复制“商业+地产”模式。
“茂业每进入一个城市都要开设3—5家店面,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经营这一地区的市场。”黄茂如说。近年来,茂业扩张势头很猛,已在全国近20个城市开设了39家门店,并且以每年至少5家的速度增长。
据黄茂如介绍,茂业现在确定了华东、华北、西南、华南为四大发展区域,每个区域都根据其城市GDP水平、人口规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零售市场发展状况抓住重点省份和重点城市深耕发展。
如此快速的扩张源于黄茂如对中国经济形势非常乐观的判断。他认为,国内人均GDP正迈向4000美元大关,从国际经验看,此过程中消费将得到快速发展。而且,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为扩大消费提供了上升空间。此外,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80后、90后新兴消费群体不断壮大,都将有力促进消费水平的提升。“这些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对零售商来说,是一次机遇。”黄茂如说。
黄茂如认为,中国的零售业在未来十年到二十年都将处于高增长期。茂业的扩张也会基于这样的判断而保持高速扩张。“国际零售业巨头大多有上百家门店,我们离这个数字还有很远的距离。”这句话让黄茂如的雄心显露无遗。
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是,茂业至今尚未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开设门店。黄茂如承认,茂业近年来专注于二三线城市的发展,错过了进入这些城市的最佳时机,现在强行进入,无论地段选择还是综合成本,都没有什么优势。“但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目标,总有一天我们会到这些地方去。”他说。
在他看来,目前二三线城市充满了机遇,它们给茂业带来的收获毫不逊色于一线城市。但除了扩张布局之外,对于茂业这样的连锁百货企业来说,如何对旗下的几十家店面进行有效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最终的成败。
黄茂如和他的旗下的茂业国际对分布在各地的店面采用“协同管理法”。所有具体的经营都是门店在做,总部只是给它们制定目标经营和预算管理,根据预算来调配供应商、人力等资源。同时在财务上实行统一结算,收支两条线。门店可以做预算支付这条线,但所有营业收入都会通过联网的财务系统收归总部统一管理。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同时也让整个集团在资金使用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应该说,茂业的快速扩张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且财务数据更是靓丽可观。
的确,在资本市场的收购和快速的扩张让人看起来眼花缭乱,但黄茂如一再强调,“做零售业其实很辛苦”,需要很扎实的态度。这对于黄茂如和茂业这家有志于成为行业领导者的公司来说,现在才刚刚上路。
(来源:《中国商界》杂志 作者:黄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