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信息化管理 -  贴子
1310  |  1

主题:对话资深零售专家黄若:B2C的泡沫和未来

小猪bob

积分:80926  联商币:37885
  |   只看他 楼主
对话资深零售专家黄若:B2C的泡沫和未来

  【编者按】2012年的电商忽然陷入沉寂,多家B2C陷入并购、关张传闻,星光暗淡。

  2年前,这是难以想象的场景。那时的电商只恨没有时间讨论未来,投资人趋之若鹜。稍一努力,N个上市公司呼之欲出。

  B2C的浪潮真的已经过了么?著名零售实战派专家、天猫创始总经理黄若向亿邦动力网详解了B2C的困境实质与未来趋势。

  【关于黄若】黄若有着近30年的零售经验,长期任职多家全球500强企业高管,历任易初莲花、麦德龙、万客隆、天津家世界等知名零售企业总经理和执行副总裁等职。后加入淘宝网任运营中心副总裁,并负责淘宝商城的组建。2010年加入当当网任COO,当当网上市六个月后离任,现服务于私募基金。同时也是亿邦动力网特约专栏作者。

  【对话】

  资深零售专家/天使投资人   黄若

  亿邦动力网主笔    张大红

  电商失败是因为X-Y<0

  亿邦动力网:一年前你说过,整个中国电商十年都是失败的,如今你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吗?

  黄若:我的这个判断并非悲观,更不想打击业内人士的积极性,而是从理智务实的角度看待这个行业十年。我把电商分为两种商业环境,一种是淘宝环境,一种是3个W的B2C环境,如今看来,只有淘宝可以算得上成功,放眼望B2C,尸横遍野,没有一家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如果只是一两个企业的问题,那还可以解释,但如果说整个行业都是这样的话,说明过去十年电商整体都失败了。

  亿邦动力网:两三年前大家对电商的热情十分高涨,现在转眼唱衰电商的声音也很大。您认为是电商模式有问题吗?

  黄若:我认为这不是电商行业本身的问题,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很多消费行为,借助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是新趋势。但电商行业这些年来一直没能真正的认识到行业的本质,比如顾客留存、成本优化、细节管理和效率提升。这个行业过去十年一直在烧钱,结果是把一片生地烧成了熟地,也就是说培养了众多电商消费者,但行业本身没有形成健康的发展机制。我曾经总结说电商十年犯了三大错误,一是以为流量就是一切,二是把规模等同于效益,三是只知道打价格战。

  这么多年,大家没有搞明白的是——电商的运营成本比传统企业还要高,这是难以为继的。B2C对于传统零售来说是新进入者,他必须比传统零售提供更好的卖点才能吸引消费者,比如更好的服务,更好的产品,或者更便宜的价格。过去十年,B2C基本上盯着更便宜的价格。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线上能比线下卖更低的价格,但却没有比线下更低的运作成本。比如线下售价为100,采购成本价是80,那么线下就有20%的运作成本。线上不行,因为竞争太惨烈了,售价只能是90或95,但采购成本却和线下一样,甚至比线下还高。与此同时,运营成本和线下相比没有任何节省,那你就一定被夹扁在中间。

  用一个简单的比喻说明问题,他们都是在坑道里面挖煤的矿工,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他们有1.8米的空间,而对于B2C来说,却只有1.6米的空间,这个时候你只能用 1.6米的矿工,或者你发明可以坐着挖煤的方法,否则就无法维持作业。
  
  图:黄若把传统企业和电商比作矿工,在低毛利条件下,电商需要有能力适应更低的的生存空间

  对此,有两个办法,一个是降采购成本,一个是降运营成本。对于电商来说,降低采购成本不太现实,剩下的只能是降低运营成本。比如某电商售价是100块,商品成本80块,运营成本30块是不行的,就必须在20元以内,这就是X减Y(售价减成本)大于零的简单概念,只有X减Y大于零,这个生意才可以做得长久。一个行业能不能赚钱,不在于你的毛利高或低;毛利高或低都可以做,问题在于电商用低毛利创造销售规模,但运营成本却不能跟着降低,并且电商行业普遍不重视这个问题,都想一轮一轮找风投融钱,然后砸市场,再融钱,但这不是长久之计,烧钱是无法持久的。

  亿邦动力网:提高运营效率和做好服务是一个慢工活儿,但是电商又必须要疯狂抢市场,所以多数电商会担心,价格战人人在打,如果我不参与根本拿不到客户。

  黄若:我从来不同意在网上只有价格战才有竞争力这个说法,因为你做得太烂、毫无特色才拿这个说事儿。同样在中国,顾客点一份麦当劳或者KFC的外卖,20块钱,送到办公室,再收7块钱运费,顾客一样可以接受,从来没有人投诉说这太不合理。为什么?因为他们更多的从服务保证,从产品差异化,提供附加值的角度开展营销,而不是什么买100送50那种把天下人当傻瓜的笨办法。

  至于为什么现在线上一片价格战,本质上说是电商业自己造成的,大家一开始就不是从提供更好的商品组合,更好的服务,更好的用户购买体验这些角度出发,而是价格战、免费快递、货到付款,甚至四小时闪电快递等方面出发,这些都是费用,你靠自己的商品买卖毛利能够承担吗?不能。

  如果看一下洋快餐在国内的发展,或许应当有些启发。洋快餐在中国发展非常迅猛,竞争异常激烈,但你看不到什么价格战,麦当劳、必胜客、肯德基彼此之间有永不停止的市场份额之争,但他们没有铺天盖地的价格战,今天你发促销,明天我打广告、发礼券、搞时段优惠和套餐等,但不会搞什么价格竞争。相比之下,国内零售业过分热衷于用更低的价格来吸引用户,这点在零售经营里是非常要命的,因为大家会因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一家公司,当你一味地高举价格战策略时,你其实等于送给未来竞争对手一把杀掉你的刀子,因为后来者随时可以在规模不如你的时候,用比你低的价格逼你出局。

  亿邦动力网:X减Y看上去是一个所有人应该都明白的公式。

  黄若:是的,这不需要一个MBA毕业生才能搞明白,初中文化程度就可以。他们不是想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是不太注重零售商务的基本逻辑,再加上花的不是自己的钱不心疼,于是一窝蜂上,希望先用风投的钱做成规模。

  走到后面,发现用风投的钱长期亏损长久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就说这个模式做不来,那我能不能换种做法,我不做自采自卖型B2C,我做开放平台。但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个伪命题,线下做Shopping Mall和Supermarket Hypermarket是不一样的模式,Hypermarket强调选品、品类构建、定价和库存周转等能力,做购物中心的核心在于做统一收银、搞活动吸引客人、建足够大的停车场,这两种不一样的能力很难兼而得之,这和他们的规模大小没关系。有没有能够把两种能力汇聚在一起的人?有,但少之又少。你看线下,做Shopping Mall跟做Hypermarket是两拨人,那凭什么到了线上就可以同时长两个脑袋呢?就好比淘宝,为什么他们不做一个自有品牌?为什么人家一年几千亿的销售规模了,照样不做进货买卖的生意,在这一点上,淘宝人比外面B2C的人理智得多。

  亿邦动力网:如此说,你不看好B2C做开放平台?

  黄若:不乐观,这个基本上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盲人抓象。

  第一,B2C和开放平台最大的区别就在于,B2C是一对多的模式,平台是多对多的模式,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技能,想挪过去没那么容易。第二,生意模式大改变风险极大,不知不觉从卖差价转到卖流量,这是两种不同的财务盈利模型。比如说沃尔玛,它是挣买卖差价的钱,里面也可有洗照片的、卖眼镜等商铺,但是很少,只占它的1%。如果沃尔玛自营占60%,平台占40%,这就太难了。第三点最为重要,做开放平台的B2C都错误地解读了亚马逊,亚马逊做平台是解决自营平台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说亚马逊的云计算,这种技术领先让供应商觉得在亚马逊卖比其自营性价比更高。中国没有一家企业有这个想法,他们只想着把流量卖给商户,收一些流量费和提成。

  实际上,一家企业不可能用新业务拓展来解决现有业务的困境。 B2C们为什么要做开放平台?看到淘宝流量费收得很爽眼红,再一想自营一直亏本,又有这么多流量,为什么不也来做一把流量变现的事?说白了,就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亿邦动力网:您认为亚马逊开放平台比京东的开放平台强?强在哪里?

  黄若: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在品类和商家选择上很讲究。第二亚马逊做开放平台很有节奏,它是把一个品类做好,再开始做另一个品类。第三,亚马逊开放平台有一个原则,亚马逊能做而商户不能做,或者商户做得没亚马逊好。比如说商户发货,成本可能是5%,而亚马逊统一发货成本只要3%,商户肯定会来和亚马逊合作。而中国电商不是这样想,不管商户的成本能不能省,反正能给商户带过去一点流量,我就要扣点,这是广告生意。

  B2C是很难了,但还有戏

  亿邦动力网:前面说的都是B2C的失败之处,那么你觉得B2C在中国还有戏吗?

  黄若:B2C在中国刚刚开始,这是一个处于上升阶段的新兴行业,肯定还有戏,只是有些改变是必须的。

  第一,历史给了互联网创业者十年的时间做B2C,但他们没能把握这个时机,在其他的互联网行业,例如游戏和社交,几年下来人家已经淌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但电商至今还在怎么盈利上苦苦挣扎。几年前我曾经表示我很不看好传统企业做电商,因为他们没有互联网的DNA,加上在中国线下零售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几年下来,传统企业做电商也吸取了不少教训,加上他们对商品的把控远远强过纯粹B2C,当他们苏醒过来之后,后面扮演的角色将会越来越重要。

  第二,自采自销型B2C应该能逐步过渡到非价格主导阶段,只要当便利、服务、品质和价格等综合因素会更重要,才能解决前面说的1米6的挖煤空间问题。在短期内,我看不到线上的成本能够低于线下,如果成本不能低于线下,那至少服务更到位,这是个很简单的逻辑。

  第三,自采自销型垂直B2C一定要往深的方向走。不管是卖别人品牌,还是卖自有品牌,但不能品类过宽。尤其是自有品牌B2C,在一个类目的商品里建立品牌附加值尚且很困难,再扩展到其它品类就更没有品牌附加值了,无形中变得没有品牌。

  亿邦动力网:现在纯粹B2C完全依靠自己很难走下去,前日就连当当网都入驻了天猫,现在除了京东之外,B2C纷纷入驻开放平台,你觉得他们要控制自己官网的销售占比吗?

  黄若:看如何定位,如果定位为一个产品的品牌公司,这个问题不重要。无论在哪里卖,顾客认识我这个品牌就行。如果定位为渠道品牌,这就很重要了。比如说你喜欢去宜家买东西,不仅仅是喜欢宜家的产品,还喜欢宜家的购物环境。如果你把宜家的产品放到家乐福去卖,就不行了。当时我在淘宝商城的时候,与零售商特别是跨类目经营的大零售商相比,更欢迎品牌商入驻,为什么?因为零售商卖别人的东西,入驻之后等于在原来销售渠道上又再加上一层外皮,这不是一个有效率的做法。

  我们应当记住一个基本的道理,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大型零售商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它拥有拓展渠道的能力,如果自己连渠道都建立不起来,需要依靠入驻人家的平台借流量,那作为零售商的价值就被大打折扣了,到最后,品牌商为什么还要找你?他自己找几个人直接在平台上做不就行了吗?很可惜,B2C电商们没有想的那么远,更多只看到了平台的流量价值。

  亿邦动力网:有人说,当当这两年在不断被边缘化,你怎么看现在的当当网?

  黄若:当当是一家老牌电商,有很好的用户群体和多年的积累,他们现在股价一路下跌,亏损不止,正在逐步被边缘化,真的很遗憾。当当的失误在于不够理性,他踩着最好的时间点上市,抢了一个好头彩,如果从图书稳扎稳打延伸至少数品类,比如化妆品、母婴和家居,因为这三个品类和图书的用户群体比较契合,那么现在的核心优势会更强。结果为了搞大业绩,既要做自有品牌,又要做服装,又要卖酒,又要卖珠宝,又要卖手表。可问题是,相对来讲,当当网是个小体量的公司,他们撬不动那个大盘。这点不能学京东,因为京东的用户是买800块的东西,然后要他买200块的百货,这是可以带得动的。当当的用户是买50块的图书,你要50块的用户带动200块的百货,那是很困难的。对于当当来说,最好的策略是从少数几个品类入手,从那里建立自己的优势。这跟拖车一个道理,你不能看路上总有人后面拖着车子在跑就模仿,你拿一辆小轿车去拖一部卡车是拖不动的,但人家如果是用大功率的拖车就容易很多。经营上也一样,适于别人的,未必适用于你。

  亿邦动力网:我们再聊聊另外一家上市B2C麦考林,他们只做了少数品类,也很早就做了自有品牌,后面结果也不甚好,问题又出在哪里?

  黄若:麦考林不成功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他们是从线下往线上转,比一般电商起步得晚。二是他们的品牌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服装行业的特点是,销售品牌就是销售给用户购买和使用的感觉。如果用户觉得你是一个品牌,你的售价可以是生产成本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但如果没有建立起品牌价值,只能卖地摊货的价格。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女性文胸,批发市场 3块钱一件,百货公司300块一件,再高端的可以卖上千元,实际上生产成本的差别是很小的,更多的就是品牌附加值。现在的麦考林没有建立起品牌附加值,但又要卖得比批发市场上没品牌的东西贵,这在逻辑上是走不通的。

  亿邦动力网:整个行业都哀鸿遍野,谁的日子会相对好过些?

  黄若:相对来说,自有品牌的B2C生存空间会好些。第一,自有品牌的成本可能会下降。第二,自有品牌的定价可以有弹性,中间可控的空间比较大。

  但不幸的是,99%的自有品牌在中国都没有做好,最大的原因就是从来没有人去考虑自有品牌需要有品牌的附加值。比如宜家总体可以卖比较高的价格,它的产品一定就会比别人生产成本高多少吗?未必。但消费者会喜欢宜家的家具,因为宜家的设计和购物环境就是品牌附加值。现在我们看电商出售的自有品牌,基本上没有形成品牌附加值,这个时候只能低价;其次就是电商品牌不够聚焦,当你不够聚焦的时候,人们很难把这个产品和你的品牌联系在一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凡客,原本做休闲类的T恤,做得很出色,后来做鞋,做化妆品,做拖把,片面追求规模,实际上做自有品牌规模扩展应当是纵深的,例如宜家和屈臣氏,扩展时都坚守自己所擅长的品类。

  从长远来讲,我非常看好自有品牌在中国的成长。第一,从大势来讲,中国的品牌很少,市场空间比较大。第二,中国制造业很强,生产有优势。第三,互联网给了一个快速营造品牌的机会和平台。

  亿邦动力网:现在来看,淘宝诞生的淘品牌比B2C自有品牌还要多,并且运营得更健康。你会觉得日后淘品牌会成为网货品牌的主体吗?

  黄若:从长远来讲,淘品牌都有成为独立B2C自有品牌的基因。为什么现在淘内的淘品牌做得比较好,而B2C的自有品牌做得不好?那是因为淘品牌在用户来源、营销成本操心得相对较少,能集中力量进行生产、设计和销售,这在淘宝外面是不可能的。第二,做淘品牌的人比外面做B2C的人更踏实,做化妆品就一直做化妆品,做自有品牌的鞋就坚持做自有品牌的鞋,淘宝外面的人普遍太浮躁了,淘品牌用的是自己的钱创业,所以在基因里就更务实,不比许多B2C,亏损的钱都是别人掏腰包的。

  但淘品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碰到规模增长的天花板,这里当然有淘宝政策限制上的原因,作为平台,他不希望上面的卖家过于强大,强大意味着独立,意味着对平台依附性的降低。同时也缘于大多数淘品牌在规模化经营上还有很多欠缺。

  亿邦动力网: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外国的品牌在中国很吃香,比如说屈臣氏,但中国人自己做品牌大多不成,关键错在哪里?

  黄若:品牌最难的就是定位,一切围绕定位来,比如说做奢侈品,那定位就是有钱人,不用担心价格过高。如果定位为时尚,那就需要快速上新款。而中国的品牌往往不能赋予一个品牌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东西。很多企业现在有这样一个说法—- 目标是做一流的产品,三流的价格。这怎么可能呢?理性的商业逻辑告诉我们,三流的价格只能提供三流的产品。

  亿邦动力网:不管是做不做自有品牌,现在综合性B2C格局已定,剩下的只能走垂直B2C之路。从2011年年底开始,有些垂直B2C适当地扩充几个品类,比如好乐买从卖鞋扩展到运动品类产品,您看好这种路数吗?

  黄若:不仅仅是好乐买,很多家B2C都是这么做的,但大部分都是失败的,因为你卖得没有特色。该走综合品类路线,不全,单品又不出色,那我凭什么到你那去买?如果你只是卖鞋,不论是自有品牌还是厂家品牌,只要你够深,我只要买鞋,都能到你这里找到,这就很棒。实际上,品类的深和广,这是一对矛盾,千万不要想既要做深,又要做广。做自有品牌,一定很聚焦,我从未见过一家做得好的自有品牌公司是做全品类的,这个世界上也不存在这样的事情。几千年下来,你会发现车轮永远是圆的,而不会是方的。但现在中国的电商,就一定要问车轮为什么不能是方的?

  而且,更为严重的是,电商不仅不断地把车轮想象成方的,而且还在不断地调整方向,这种产品不行,我换一种产品,这种营销方法不行,我换一种营销方法,这个计划不行,我换一个计划,他们总是在不断地换方向,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致命的。我们总是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一条路都是通的,但你一定要坚持走下去。

  亿邦动力网:电商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这个过程不是应该随时调整方法的吗?

  黄若:调整方法可以,但是经常换方向就是大问题。这根源于中国式的行事方式,一条河被一块大石头堵住了,中国式管理是从旁边开一条小渠,水就往渠里流了,小渠被堵住了之后,我就再开一条小渠。而西式的管理思维不一样,他们不管这块石头有多大,一定要把这块石头搬掉,因为他们知道水是一定要往前流的。短期看,中国式管理很有技巧,或者说很取巧,但久而久之就迷失了方向,当碰到问题的时候时,整个公司缺少一种咬着牙迈过坎的精神。可口可乐之所以成为可口可乐,是因为100年以来只卖碳酸饮料。这100多年中间,难道可口可乐没有遇到困难?没有遇到新的机会?不可能。

  所以,我们刚刚沟通的关键就在,一个企业可以不断探讨新的方法,但不要去探讨新的方向。当时我在淘宝商城的时候,也碰到类似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要拒绝c类的大卖家进来,同时B类卖家、品牌厂商入驻积极性不高,最后大家思考要不要调整方向?放开门槛让C类卖家进来。对此内部有很多争执,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写的一封邮件,我说淘宝商城像进入密集丛林的探路者,进去之前我们对大方向有讨论,有判断,也有决定,进去之后什么都看不见了,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咬紧牙根往前走,即使有失败或者灭亡的危险。最槽糕的情形是你主将心里不定,往东500米,没信心了,调转方向再往西300米,接下来又往北,结果你还在原地,什么收获也没有。

  正常温度下的四个判断

  亿邦动力网:今年电商都在反思过去,重新调整心态,你觉得他们还有时间吗?

  黄若:时间不是问题,因为行业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关键看他们是否真有那份反思和调整的悟性。一个企业跟一个人一样,所谓三岁看老,他的基因已经固化了。比如说这些电商过去拼命烧钱,现在他们的基因已经很难改变了,他现在不烧钱少烧钱,只是手里无钱可烧,而不是自己已经洗心革面。所以,对于现在的电商来说,能不能在不烧钱的情况下生存下来才是最重要的,连这个都谈不上,就不要整天空谈什么说商业模式与规模经济。

  亿邦动力网:现在已经有部分B2C在寻求自我生存,留给他们的时间还有多少?

  黄若:留给他们的时间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传统企业进入电子商务的速度,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没有两三年的时间,传统企业还不会走入正轨。另一个是他们的后续资金能不能跟上。今年电商企业相对好一些,大家都在砍费用。但绝大部分企业还是熬不过一年的,比如说我过去就说过的团购网站,本身缺乏商务逻辑,烧钱买流量,但留不下来,泡沫过后,就是行业的整体失语。

  亿邦动力网:如果说纯粹互联网创业者没有玩好电子商务,那么类似优购网和乐蜂网这样的富二代的机会是不是要来了?

  黄若:他们是站在高个子的肩膀上俯瞰世界,但他们要知道,他们踩的不是地面,所以自己有没有一种忧患意识很重要。如果没有这种忧患意识,那他们永远只能成为原来行业的附属品,比如说只一个销售渠道,而不是一个独立可以做大的公司。但总体来讲,我还是比较看好的。

  亿邦动力网:综合前面,您的观点可以总结为“自采自销型B2C很艰难”、“自有品牌B2C有希望、”“富二代有前景”?

  黄若:自采自销型B2C没有定价权,销售端随着市场走,除非效率比别人高,运作成本比别人少,这样才能生存得好。如果不能把成本做得比别人低,那就只有看着别人把肥肉拿走。但我不是说自采自销型B2C没有前途,卖所有品牌肯定比卖一个品牌的市场大得多,关键是要脱离一种一味走价格路线的惯性思维,现在大家只知道引用沃尔玛的EDLP ( every day low price)的策略, 很少人知道这个策略的前提是 EDLC ( every day low cost)。

  自有品牌B2C的空间大在利润空间,优势在于顾客的忠诚度较高,因为顾客在别的地方找不到这个牌子的产品。顾客忠诚度高的话,则能享受比较大的溢价空间,所以一定要往深里挖,培养顾客的忠诚度。

 传统企业做电商有现成的资源,成不成取决于能不能尽快断奶,就像是不能含着奶嘴上大学一样,传统企业做电商想要做大,那就注定不能只是现有业务的补充,而应该是一个全新的公司。

  亿邦动力网:这三类中谁会成为未来电商的主流?

  黄若:在线下,自有品牌无论做得如何成功,都没能成为零售的主要业态,因为品牌吸引用户的忠诚度很困难。对于每个人来说,100个品牌里面可能只有2个喜欢。所以说,自有品牌的切入点就比较狭窄。在个别品类能看到凤毛麟角的品牌很强悍,但在绝大多数品类中,不可能由自有品牌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

  零售主要业态一定是中关村和沃尔玛这样的形态,卖所有品牌的商品的模式。过去电商给了纯互联网创业者十年时间,可惜他们基本没做成什么。而过去传统企业做电商,也是走了好几年的弯路。今天,他们二者基本在同一起跑线上,各自有各自的优缺点,就看谁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克服缺点。

  亿邦动力网:最后想问的是,站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您能看到的电商未来趋势有哪些?

  黄若:对于未来几年电商的发展,我有四点判断。

  未来5年,电商领域会发生越来越多的并购案例,并且不限于线上企业之间的并购,更多的是传统企业对线上企业的并购。今后电商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买卖和兼并,他们必须依靠买卖和兼并来提高市场占有率,不仅是线上企业之间的买卖和兼并,很可能是更多的线下企业并购线上企业。

  未来电商更多的机会在垂直领域,多品类B2C不会很多。线下零售一开始大家喜欢到百货公司和超市购物,后来才去专卖店买东西,所以后来才会有丝芙兰这样的化妆品专卖店。线上零售还处在早期阶段,越往后发展,垂直网站所占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大。

  PC端电商会衰落,移动电商会后来者居上。并且,对于移动电商来说,几乎可以下结论的是,移动电商一定不是现在PC端的大电商,我非常相信一句话,在一个行业的成功会成为另一个行业的壁垒。

  淘宝一家独大的态势不会长久持续,平台模式电商所在市场份额会不断减少。平台模式在中国发展有特殊的土壤,比如中国劳动力成本低,所以才能支撑需要大量的客服、营销人员、仓库管理人的网上开店模式,据我了解淘宝人均月销量只有5000元左右,就算每个人能从中拿到15%的工资,月工资也不到800块钱。另外,再加上中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品牌大国,所以淘货的这种模式也能最先发展起来。

  但从长远看,平台模式很难成为零售业态的主力模式。拿线下来说,线下零售有MALL,但是还是以Buy and Sell 的模式为主,因为Mall只是解决流量问题,没有解决商品从库存到销售端的各种问题。Buy and Sell 的模式服务是由一方来做的,MALL的服务是由多家商户做的,一个人做的服务质量才能恒定,多家商户提供的服务质量就很难恒定很好,即使天猫对商家有筛选有规定。

  何况,随着市场的逐步规范,很多不规范形势下的平台操作会逐步被限制,例如税票。此外,平台其实是一个没有效益的行业,这样说可能会得罪一些人,平台自己有很好的效益,因为他只需要为成功者授勋,不需要为不成功的千千万万人买单,我们现在看到淘宝有多少成功的店铺,但是背后有多少失败者呢?有多少商户压货销售不出去呢?对不起,这些都和平台没有关系。这样的生态环境比较适合今天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国情,但从社会效益上看并不会长久。所以,我认为当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到接近发达国家时,当中国品牌逐渐增多时,平台模式就难以为继了。但是眼下来说,B2C要超过平台模式,还需要相当一段长的时间。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都在说电商现在进入严冬,要做好过冬准备,这个想法很危险,因为电商还是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还在留恋昨日的美好时光,实际上今天的温度才是常态,是逐步回归到正常发展的零售环境,昨天那种靠几张PPT就可以融资几百万上千万那才是非常态,才是过热,才是泡沫。
 (亿邦动力网)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