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便利店之友 -  贴子
1952  |  1

主题:北京上海便利店发展差别缘何如此之大

小猪bob

积分:80864  联商币:37854
  |   只看他 楼主
北京上海便利店发展差别缘何如此之大

  比较而言,国内外便利店品牌进入北京市场的动作似乎比进入其他城市都要谨慎。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目前北京便利店不仅数量相对较少,知名品牌也少。业内专家分析,北京便利店发展面临的障碍,既有其他城市便利店普遍存在的定位不准等问题,还包括了城市特有的生活和消费习惯等其他因素。

  北京这片并不太火热的市场即将迎来又一个便利店巨头。日前,日资便利店巨头罗森即将开始在北京的征程。据相关媒体报道,罗森(北京)有限公司已经着手招聘事宜。据罗森方面介绍,未来罗森会在北京开出几百家店,而在战略上,北京与已经开始布局的上海同等重要。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与以往在各处放出消息要开便利店的风格不同,罗森便利这次进入北京市场显得格外小心翼翼。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便利巨头罗森在中国一南一北两个城市的战略发展如此不同。这或许要从目前北京与上海的便利店业态发展中一探究竟。

  “六千与两千”的疑惑

  不论是内资还是外资,都纷纷看好便利店市场。就分布状况来看,目前便利店较多分布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成都、南京等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战况不可谓不惨烈。但是北京和上海的情况却不那么相同。

  穿越北京各街区很可能让一个上海购物者感到困惑。对于早已习惯随意走过一个街区便能同时路过三家或更多便利店的上海人而言,经济发展水平与上海相当的北京城,其便利店数量之少,有限的店内产品分类及服务项目着实令人困惑。

  根据北京和上海统计局的报告,北京2011年人均GDP为12447美元,上海的是12784美元。这表明北京和上海的便利店市场应该同处“竞争阶段”且有极强的相似性。但现实是,北京的便利店市场与上海的大相径庭。

  北京便利店的数量和密度与上海的有很大差距。作为首都的北京被网友们称为“帝都”,但是在便利店方面似乎步子走得太稳了点。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大概有2000多家便利店,主要集中在四环以内商业较发达的地区。品牌方面,内资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除了港佳好邻居的200家门店和7-11的不到150家店外,其他基本是内资的天下。

  而在温暖湿润的上海,则又是另一番景象。6000多家便利店上演着一出沪上大会战,良友金伴总裁邱文胜就戏称上海是便利店的“魔都”。

  数据显示,上海目前有便利店6400余家,外资与内资似乎平分秋色。“便利上海”更成为微博热议话题。据了解,盘踞上海多年的农工商拥有1500家左右的好德、可的。本土大佬上海联华旗下拥有1200多家快客。而国有老牌良友金伴在上海也拥有将近600家店。

  罗森、全家、7-11等外资的力量也不容小觑。7-11在上海的门店数已过百,罗森的店铺数也过300,还在快速增加中。而开店速度一向让人侧目的全家更是用8年时间布局了700多家门店。但另一方面,因为便利店数量庞大,网点布局密集,市场已接近饱和,各家便利店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前几年为占据网点而急速开张的一些门店,在经营不善和资金周转压力下,开始面临策略性关张的命运。

  由此可见,上海有更多占主导地位的便利店,其中20%由国外竞争者组成。而北京,7家中只有1家是外来品牌,且只抓住并只占有7%的市场份额。基于此分析,北京似乎缺少一个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便利店市场。

  “天时、地利”的自然选择

  为什么两个人均GDP如此接近的城市在便利店市场的发展上有如此差异?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中国,气候和整体环境对于便利店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专家分析:这里的气候一方面是指自然的气候,相比上海温暖湿润的气候,北京长达4个月的寒冷冬天,导致人们的户外活动大为减少,相对的商业行为也有所减少。另一方面,商业的气候,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比上海又少了那么些“自由”。另外,业内人士表示,北京地面扩张式的城市规划也使人们的平均入店障碍高达7米,甚至10米以上。而上海则正好相反,高架式的发展模式使得上海居民的入店障碍小了很多。

  同时,如果用“国际化,现代都市、金融”作为上海的关键词,那北京的关词就是“渊源历史,文化传承,政治中心”。所以上海人更易接受国外的理念,包括便利店购物习惯,而北京的消费者相对接受度就显得较慢些。不仅如此,在商业氛围较强、商业设施健全及交通环境较好的地区,便利店能实现快速且可持续的发展。而北京由于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上的先天不足,在上述几个方面落后于上海。

  相关专家分析,上海是上升式建造,在上海,高耸的办公楼给便利店和底层小型购物商场留下了空间。这种商业地产的利用率高达90%。此外,上海拥有多个商业圈。如人民广场、静安寺和陆家嘴都是购物商场及办公楼的密集区。一天中的任何时段都随处可见行人,这给便利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上海的城市建设和其他有发达便利店市场的城市(如台湾)有一个共同点——街道和车道较狭窄。这种构造使得人们更易到达便利店,即使他们需要穿过街道。

  而北京是外部式建造。此外,北京的购物区较分散,趋于线状分布,如王府井大街。缺乏密度和既定购物区,如西单商业街。北京商业区的街道和车道明显更宽一些,行人穿过街道也更麻烦些。北京拥挤的交通成为另一个阻碍便利店发展的问题。这里有超过城市承载力的机动车数量,公共交通工具不足,给消费者到达便利店“设置”了额外的阻碍。

  不仅如此,与国内其他一线城市相比,北京的地铁便利店发展也相对滞后。在上海和广州,全家和7-11便利店遍布各大地铁站。广州的地铁站内甚至出现了洗衣便利店,上班族在早晨坐地铁时把需要清洗的衣服送进洗衣店,傍晚下班时就可以到店取衣。但北京由于规划和出于安全的考虑,地铁站内暂时还没有出现便利店,只在地铁口处有房车式的便利店可以满足通勤族的应急需求。

  此外,北京的规章条例不利于便利店提升附加服务和产品组合的优化。例如,获得销售报纸权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注册资本达500万;获得销售避孕产品权则需要申请16份证书。复杂的申请过程阻碍了北京便利店的产品扩充,削弱了该业态的市场竞争力。

  南热北冷的差距背后

  几十平米的小店,密密麻麻地堆放着各种生活日用品,俨然一个小超市,却难得看到有顾客出入。在北京的街头,如果你留意,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不起眼的店铺。在时下零售业一日千里的发展中,京城的一些便利店被尴尬地遗忘在了城市的角落里。而去过上海便利店的消费者普遍认为,当地的便利店布置得很“洋气”、很温馨。相对而言,北京的便利店则相对陈旧,布局和陈设显得较为“粗犷”。消费者赵小姐表示,上海的便利店照明非常好,光线舒适不刺眼,货架上的陈列也很整齐,看起来规格高出一般大卖场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超市,大多便利店都因地制宜进行装修和门店布置。在不少便利店的玻璃墙上,都贴着色彩鲜艳醒目的便民服务项目导向标志,图文并茂,给人一种亲近感。而北京的便利店在布置上比较生硬,没有南方便利店的亲切感,并不像便利店,更像缩小版的超市。

  “上海的收入高,消费能力强,便利店发展就快。”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江明表示,这是上海便利店快速发展的客观因素。“大卖场是主业,便利店是副业。”一家大型零售企业人士的调侃道出了目前便利店在北京的尴尬处境。“商业竞争已经短兵相接,企业把注意力都放在超市、大卖场这些主流业态的争夺上,无暇顾及。”这位企业人士表示。本土真正的便利店企业,还像一个未长大的孩子,处在成长期,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有限。

  的确,在商业发达的北京,大型的综合超市、卖场开始向城市的各个区域渗透,留给便利店的市场缝隙非常有限。

  “有的房型不适合,有的租金太高,现在要找一个好的店铺可不容易。”某企业的一位人力行政总监表示。选择合适的地址已成为一个现实的难题。

  而且,“北京的便利店走入了一个误区,许多都是按照超市的模式在经营。”黄江明认为,定位不准、角色错位是现在北京便利店存在的最大问题。超市经营的是家庭生活用品,供应厨房的材料,不是针对个人消费,而便利店是为个人服务,满足个人没有计划的、临时性的消费,面对的是个人生活,需要特色商品。“很多便利店实际上变成了的便利超市,没有针对顾客群的特色商品,服务不能满足需求,因而缺乏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而对比上海的便利店发展不难看出,尽管近年来上海便利店的店铺数增长值达到了有史以来最低点,但却有更多的门店实现了经营性赢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便利店的“个性”日益凸显。业内专家顾国建认为,特色化经营促成经营性赢利将成为上海便利店发展的重要趋势。以可的便利店为例,旗下三大类特色门店为达到针对专门人群、细化市场的目标,各自的产品结构中都将有30%左右的产品由“特色商品采购部”专门采购、配送,以体现出门店自身特色。据介绍,商务门店将引进高档文教用品,并推出团购业务;大学城门店将在品牌文化用品和时尚新产品上体现特色;医院门店,则将推出保质期要求更高的便当类产品。

  更重要的是,不同的购买行为也是两个城市便利店发展差异巨大的因素之一。在物价上,北京的居民比上海居民更敏感。所以,北京居民对于涨价15%到20%的便利店所售商品的接受度较低。当地人更倾向于前往大卖场批量采购。北京消费者前往大卖场、超市购物的频率及每次的花费都高于上海消费者。

  便利北京的突围之道

  定位不准、角色错位是现在北京便利店存在的最大问题。在北京,真正赢利的便利店少之又少。除了北京人消费方式和黄金地段的高租金等环境因素外,便利店本身的赢利模式也明显存在问题。因此,如何提高便利店的利润是很多便利店考虑的重要问题。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认为:“北京便利店的致命弱点,就在于缺乏特色。”定位模糊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商品结构不合理。数据显示,目前美国便利店的毛利率为33%至38%,日本是30%左右,而北京便利店毛利率只有19%左右。这也是很多便利店因地价高而难以在市中心开店的原因之一。

  对此,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信息部主任杨青松是这样看北京市场的:“目前北京的便利店大部分采取通过自有配送体系完成货品配送的运营模式,一般便利店网点设置较远,不少便利店配送体系只对一些经营状况较好的店采取每日配送,对一些店址较远、经营状况一般的店面则多采取‘隔日’送货的方式,这离便利店‘一天两次配货’的物流要求有着很大差距,物流跟不上对于全中国的便利店来说都是一处硬伤,不止是北京。”

  窘境下的北京便利店如何突围?有业内专家指出,便利店与其他零售业态相比有自身的特点。第一,即食食品比重大,顾客通过简单的加热加工就能食用。第二,服务多元化,如代售票务、报刊、代冲胶卷,甚至提供家政服务、免费打气等。第三,所售小商品具有新奇特的特点,引领时尚。第四,生活必需品占商品主导地位。而目前国内一些便利店在这些方面存在较大短板,不少便利超市试图给居民区里的所有人服务,结果却事与愿违,在价格上不敢比超市高多少,服务上也不能满足需求,因而缺乏吸引力。下功夫做好这四点才是北京便利店的突围之道。“便利才是便利店行业的品牌,不能为顾客提供多元化的便利服务,便利店企业的品牌就不复存在。”
  (来源:中国商报 记者王琰)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