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便利店之友 -  贴子
1272  |  1

主题:便利店全行业整体亏损 电商或成救命稻草

小猪bob

积分:80926  联商币:37885
  |   只看他 楼主
便利店全行业整体亏损 电商或成救命稻草
  曾经斩获颇丰的便利超商业正在迎来低潮,全行业的亏损阴霾压得各商家透不过气来。上海福满家便利有限公司(下称全家便利)事业本部协理朱承鸿告诉记者,全行业都在亏损的生死线上挣扎,只能变革求生,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虽然目前行业情势困难,但长期看好。”

  已经在大陆开店1000余家的全家便利目前处于行业第一梯队,在上海地区已经达到730-750家店。鼎新国际集团(全家母公司)幕僚长室公关副理庄伟棠向本报记者透露,公司计划两年内在大陆开店至4500家,2020年增加到8000家。全家便利已经确定公司的扩张战略为两年进入一个新城市,三年布局一个新大区,公司目前已经在上海、苏州、杭州、广州、成都、深圳等地布点。

  全家的快速扩张也是全行业开疆拓土的缩影。记者了解,7-11便利店也早已在中国跑马圈地,分别在北、上、广等地开出数百家店。据了解,7-11便利店在北京的布点由日资主导,上海则由台湾统一集团打理,已经在广州开出300多家店的7-11则由香港牛奶集团操盘。

  在全行业面临整体亏损的窘境时,各家并没有放慢扩张的步伐。对行业熟悉的台湾台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柏翔告诉本报记者,便利超商业是规模经济,做大了才能赚钱,尽管全行业可能亏损,但行业商业模式以加盟为主,有人亏钱、有人认为会赚钱,就会前赴后继,整个行业就会呈现开店关店的态势,总部收加盟金,亏损也只是一些加盟店。

  以全家为例,加盟店占到一半,每家加盟店需要缴纳20万元人民币保证金和6万元加盟金及三个月的流动资金。“不过我们更倾向与在公司工作一年以上的员工加盟,而且保证金是要按银行利率付息的。”朱承鸿说。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便利超商业前景依然看好。以日本为例,25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台湾地区23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总数达1万家。目前,上海地区拥有4500-5000家便利店,以上述标准估算,上海地区便利店容量翻倍至1万家。根据业界估算,未来中国将有200个城市人口超过100万,至2040年中国将有望达到50万家便利店。

  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便利店的运营业绩,中国便利店业绩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目前,大陆便利店单店营收额是台湾地区便利店的6成,日本便利店的2-3成,这种差距很大部分源自中国便利店无形服务的缺乏,以日本便利店为例,其无形服务高达1500多项,而上海便利店的无形服务最多也只有70多项,而台湾地区的便利店甚至可以提供购买高铁票和报税等无形服务,在台湾社会流行一句话“三个月可以不见马英九,但不能三天没有便利店”,可见便利店对台湾地区消费者日常生活的便利性。曾去台湾地区考察的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郁瑞芬,指出,台湾连锁加盟业店是大陆同业单店营收的十倍,其中很多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在一家外资连锁业公司从事企划的王小姐告诉记者,便利店竞争太激烈,要做好很难,相对于香港、泰国等地的便利店,国内便利店竞争过度,而且商品内容不丰富,食物欠新鲜感,全行业处于一个抢门店、关门店的恶性循环中。

  朱承鸿坦言,现在竞争压力非常大,盈利极其困难,相对于台湾地区和日本便利店毛利的30-35%,上海便利店毛利都在30%以下。特别是成本持续飙涨压缩了超商的盈利空间,目前上海店铺租金是台湾地区的1.3倍。包括喜士多、7-11、罗森、全家等店家都先后经历了关店的痛楚,去年全家便利关掉了100多家店,全行业保持20%的关店率。“便利店是一个规模经济,而且要突破临界点。7-11便利店在台湾曾经连亏7年,从此以后一直盈利。开关店是行业特征,今年我们又新开了100多家店。”朱承鸿说。

  为了逃脱红海市场,便利店开始进行商业模式转型,纷纷寻求与电商联手创造双赢,特别是城镇化带来对电商需求增长给便利店也带来新的机会。业界人士指出,电商发展对便利店是利好,便利店商家利用自己的网店优势,把店铺转变为电商的物流配送点。目前,全家便利已经与亚马逊合作试运营了120家店为顾客购物自提点,公司未来不排除与京东、天猫合作。“这样既能减少电商的物流配送成本,降低城市的交通拥堵,同时增加便利店的营收,更重要的是入店提货的客人可能会顺便购物,增加新的销售,可以达到三赢。”庄伟棠说。分析人士指出,便利店与电商的客户群有重叠性,以上班族和年轻人为主,“他们对时间对便利偏好超过对价格的偏好。”据了解,目前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也在探讨把便利店网点转型为物流配送网点,为商家创造新的增收渠道。

  为了突破困局,一些外资便利店正在寻求营业商品范畴的突破,以香烟为例,它们试图突破这一占到本土便利店营业额三成的销售限制。此外,对医院、学校、工厂这些外资便利店不易进入的地区,也试图寻求开店突破。

  相对于外资便利店,本土品牌显得更加举步维艰,“总之一个亏字,日子很难过,与外资合作的便利店品牌也在亏损。”上海一家著名超商企业高层称。业界人士透露,一些上海本地超商企业由于亏损正在大量处置物业资产。
  (一财网 作者袁飞)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