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们在罗森便利店内购物 首席记者 钟志兵 摄
7-11就要来了。而3年前,罗森已在重庆安营扎寨……面对便利店上百亿的市场蛋糕,本土品牌与国际巨头垂涎三尺,“土枪”“洋炮”齐发。
但近日记者调查发现,不管是外来巨头还是本土企业,目前都未盈利。抱着对未来市场的憧憬,一场拼实力、比速度、抢“地盘”的便利店暗战正在上演。但谁能站稳脚跟笑到最后,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本月6日,李政纲带着公司两名高管飞赴广州。
李政纲是重庆十分利商行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94年,他在主城开出第一家便利店,成为我市涉足连锁便利店行业的第一人。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考察学习连锁便利店巨头7-11在当地的营销。
因为今年3月,新希望集团宣布联手7-11进军重庆连锁便利店市场,其重庆第一家店最快将在今年11月底亮相。
现状
先发制人 本土便利店广州取经
“不要认为便利店就是摆个货架,卖点小东西。它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的行业,不是什么人都能吃这碗饭。”5日下午,即将赴广州考察学习的李政纲,面对重庆便利店行业当前的“乱局”,觉得压力不小。
目前,李政纲公司旗下十分利便利店有90余家,旗下另一品牌十多铺便利店有30余家。但在业内看来,李政纲近20年的“步子”,显得有些慢。
“十分利便利店,曾经历过冒进扩张的阵痛。”李政纲说,经营连锁便利店,不能让“鸟”(加盟门店)喂大就飞了。
为应对即将在渝大展拳脚的7-11,李政纲飞赴广州向对手学习,以期知己知彼,制定应对策略。
感受到压力的不仅是李政纲。
在龙头寺天宫庙小学旁一栋写字楼里,可购便利店的加盟电话,近来一直很热。可购便利店总经理赵彪还会亲自热情接待有投资意愿的加盟商。
曾在深圳经营过便利店的重庆人赵彪清楚,未来三年是重庆便利店行业的培育期。面对国际巨头抢食,本土企业要想赢得一席之地,必须先发制人,尽可能抢占“地盘”多开门店。
三年前,可购公司在渝成立。2010年在南坪辅仁路开出第一家门店,目前门店数量已有103家。按计划,可购每月至少开出7家门店,今年底规模要达到150家以上。
群雄暗战 洋品牌忙着“接地气”
可购较场口店,与全球连锁便利店排名第二的罗森门店,直线距离不足10米。短兵相接的态势,让罗森难以淡然处之。
上月,在罗森三周年店庆前的媒体见面会上,罗森重庆公司总经理福田晓村坦承,过去两年多,罗森在渝经营思路有些不接“地气”。为此,罗森已与本土餐饮巨头陶然居合作,推出更适合重庆人口味的快餐。据悉,3年前罗森来渝宣称“3年开300家店”,然而,如今罗森在重庆仅开出53家门店,先后还关闭过7家严重亏损的门店。
让罗森不安的还有老对手7-11。
在罗森重庆公司办公楼对面,北城天街海怡花园楼中的重庆7-11便利店运营公司新玖商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开店事宜。
5日,新玖商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坤刚从日本回来,在接待本土三拨供应商后,他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7-11进军重庆谋划长达三年,他们正在围绕“接地气”全力攻坚。“开出重庆市民最喜欢的便利店,是重庆7-11的宗旨。”王坤明白,当下的重庆,不乏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诱惑
三年后重庆市场将超140亿
目前,除了两大国际巨头,本土还有一批连锁便利店品牌,如十分利、可购、若家、易购以及来自四川的互惠便利店等。
不过,经营连锁便利店要赚钱,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福田晓村测算过,罗森重庆在渝门店数量达到300家,才可能达到盈亏平衡点。赵彪也测算过,可购的盈亏平衡点是门店数量突破200家。
虽然到目前为止,所有连锁便利店经营公司几乎都在“烧钱”,但是他们的投资热情和干劲丝毫没有减少。
王坤称,7-11选择此时进入,因为重庆不仅是西部唯一直辖市,也是西部经济重镇,一直保持着较高经济增速。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个时期是连锁便利店最佳进入期。而重庆的便利店行业,远未饱和。
戴德梁行调查称,按重庆主城区1000万人口计算,平均每3000人可支撑一家便利店,目前主城便利店最少需要3000多家。赵彪也称,如今重庆市场如同2005年前后的深圳市场,预计未来三年,重庆便利店市场容量将达5000家。但目前重庆市场便利店总数还不到1000家,发展空间很大。
而多位从业者称,一家成熟便利店日营业额在8000元左右,年营业额在290万元左右,5000家的营业额就是140余亿元。便利店利润率在28%左右,直接利润就有40亿元左右。
隐忧
本土品牌缺钱 洋品牌水土不服
重庆便利店行业的美好未来,无人质疑。但前进之路,并不平坦。
市商委流通处副处长陈远怡称,我市的便利店刚起步,大众广泛接受还有个过程,便利店企业要“耐得住寂寞”。同时,相比大众超市,便利店单位经营成本更高,度过市场培育期,需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
相比国际巨头,经济实力是本土企业一大软肋。赵彪称,截至目前,可购已投入1000万元,收加盟费等远不能维持营运,要靠物流配送中心给旗下门店供货获取利润,只有达到200家门店后,才有实际盈利。而快速扩张的可购,现有物流配送仓储中心已无法满足需求。赵彪坦承,一家连锁便利店公司,如果没有物流配送中心很难做大,也很难与国际巨头一较高下。
但建物流配送中心是烧钱的大动作,这对正在成长的本土品牌是一道很高的门槛。
“可购的扩展与当初的十分利很相似,致命软肋是对加盟店的可控性不高。费尽心力让"鸟"的翅膀"硬"了,结果门店盈利公司仍在亏钱。”在李政纲看来,可购的快速扩张和盈利模式,风险较大。
同时,快速扩展,也让本土品牌的后续服务难到位。可购亚太商谷门店今年5月28日开业,该店店主抱怨说,公司承诺派遣营业员,催了几次仍没到位。记者走访多家本土便利店发现,牛奶、香烟等商品都是店主联系供货商,并非公司提供。
当然,日子不好过的还有罗森。福田晓村告诉商报记者,现有53家门店仅三成盈利。这样的表现,让投资者对加盟难有兴趣。
应对
扬长避短 企业都在“本土化”
如何充分了解重庆人的需求以及团队本土化,对罗森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福田晓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结合重庆情况,罗森今年调整优化了加盟方式。过去是罗森经营盈利后转让门店加盟,调整后则是新开门店便可授权加盟合作经营。
正在筹备的重庆7-11,清楚地看到了罗森在渝拓展的软肋本土化不够。
王坤称,在商品供应和服务提供方面,如何快速本土化,对7-11来说并没有现成的模板。为充分了解重庆人的生活需求习惯,王坤带着团队除了系统地问卷调研外,还组织员工遍吃重庆的酸辣粉等小吃,吃完后,让员工谈感想。
而为加速扩张,可购制定了比罗森更为灵活的加盟方式。一是加盟费2万元左右,不及罗森一半;二是营业不提成;三是50平方米便可开店,更灵活。同时,可购的运营体系复制整合了罗森和7-11的优势。另外,可购出资100多万元购买后台管理系统,将新开门店商品销售纳入管理系统,弥补对加盟店可控性的不足,并计划再投入500万元,在保税港区再建一个仓储配送中心。
赵彪称,深圳除有罗森和7-11,还有40家本土便利店连锁公司,几乎都在盈利。有的本土品牌,门店数量还超过国际巨头。他认为,相比外来企业,可购更熟悉重庆市民的需求。同时,借助人脉资源优势,与本土地产商联系更紧密,选址信息渠道更畅通。
罗森的“慢半拍“,赵彪认为它并不可怕,但对即将亮相的7-11,赵彪不敢轻视。
“重庆7-11的主导者是新希望集团,不仅有商品供应渠道优势,也比罗森更熟悉重庆,还有7-11带来的专业管理技术。”赵彪说,重庆7-11是需要认真正视的对手。
建议
占领社区 不在商圈与洋品牌肉搏
本土品牌与洋品牌逐鹿我市便利店行业,市商委流通处副处长陈远怡认为,外来巨头和本土品牌是共存共荣的关系,只有共同做大市场,让更多市民接受便利店,“春天”才会到来。
陈远怡谈到,当前的培育期,作为本土企业,一定要稳中求进。一味求快发展,资金链一旦出现问题,经营就会陷入死局。同时,本土企业要积极向国际品牌企业学习管理技术和经验,快速走向成熟。对外来企业而言,需要经营创新,掌握重庆人的消费习惯,并在门店选址上下足功夫,这是一家便利店盈利的关键。
重庆工商大学商务策划学院梁云教授认为,连锁便利店逐步取代夫妻店是大势所趋。本土企业在资金实力处在劣势情况下,更多发挥开店灵活优势。她建议,本土便利店门店选址多在社区人口集中地区。社区受众市场大,门面成本低,尽量减少在商圈区域与国际品牌短兵相接。
(来源:重庆商报 记者聂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