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有技巧 葆蝶家无奈谐音“暴跌价”
上个月,意大利品牌Bottega Veneta宣布将中文名称更名为“葆蝶家”,品牌在官网上这样写道“葆蝶家—永葆蝴蝶梦之手工艺家!”新的名称寓意“葆为奢华、宝贵、低调内敛及备受珍爱。蝶是品牌自创立以来的一个隐性标志,常会运用于产品之上。家则意味着住所、专家或家庭”。
名称甫一曝光,就在网上被各种“展开”,最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暴跌价”的谐音。Bottega Veneta这次的更名实属无奈。其之前的中文名“宝缇嘉”显然更好,但早已经被注册殆尽,涵盖生活用品中的各个方面,甚至“包括大理石和水泥”。
在更早之前,Bottega Veneta的东家,曾被称为“PPG”的奢侈品集团,将自己更名为Kering,并有一个充满美好寓意的中文名“开云”。
不可否认,掌管“开云”集团的皮诺家族显然有些迷信,这个1963年以木材交易起家的集团,到今年更名为“Kering”已经历了5次改名。
皮诺家族启用了全新的名字,因为在其看来,这是全新身份的开始,开云现任CEO弗朗索瓦·皮诺在改名声明中如此解释:“更新我们的身份是本集团转型的必然结果。新的名称不仅反映了我们业务范围和商业模式的变化,也充分体现了我们新的身份及企业文化。”
改名有好处 中文名叫得响 销量就上涨
品牌为何如此重视中文名,中文在华语语境当中的流行性不言而喻。现如今,一件单品如果没有一个叫得响亮的中文名抑或“外号”,还真不好意思说自己红。
早期Hermès的“铂金包”可谓是一个“神来之笔”。用铂金来比喻这款包是如此可遇而不可求。在2010年,人们记住了Céline的“笑脸包(或被形象地比喻为囧包)”但除了业内人士和死忠粉,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一系列的名称“Luggage”。
此后,几乎每一个热卖包款都有一个贴切而易于流传的中文名。从形容款式的“饺子包”“蝙蝠包”“贝壳包”“邮差包”到与大众传播联系到一起的“杀手包”“冰冰包”等。相比之下,拥有这些中文“外号”的款式显然更受国人青睐。
腕表领域中,中文名显然成为了更重要的角色。瑞士品牌Blancpain中文名为“宝珀”,在品牌故事中,宝珀的成立时间适逢中国清朝“康乾盛世”,于是品牌与中国从数百年前开始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言而喻,品牌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皇家的藏宝。此外,无论是“表王”百达翡丽(Patek Philippe)还是近年表界新宠“沛纳海(Panerai)”,都借助中文名称迅速俘获了华语消费人群的心。
在日本神怪小说《阴阳师》中,日本最著名的阴阳师安倍晴明认为“名是最短的咒”。事实上无论是人还是品牌,名字都是后天被赋予的“咒”。更改了名字,仿似也更改了人或是品牌的本质。只有“质”与“名”契合之时,才是魔法生效的时刻。
改名有两招 好名字可遇不可求
给品牌取中文名有两个主要方向,一种是以英文发音为主,但在选择的中文文字中,能阐述品牌精神或蕴含美好寓意的,像“奔驰(Benz)”、“宝马(BMW)”等能替代英文、深入人心的中文名简直可遇不可求。
在时尚品牌中,“爱马仕(Hermès)”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在大陆地区,品牌最早本来想延续港台的写法将起名为“爱玛仕”,但后来发现早已经被注册,改为“爱马仕”之后,却收到奇效。
另一个取名的方向,则是取品牌的字母缩写,为其赋予新的汉字。而这一类中文名称的效果一般都不是非常理想。比如今年4月,设计师品牌Marc Jacobs在北京的大秀,并正式将自己的中文名改为“莫杰”。而事实上,这个品牌在中国,其实早已就有了简单易懂的名称,其主线Marc Jacobs及副线Marc By Marc Jacobs分别被亲切地称为“大马可(大Marc)”及“小马可(小Marc)”。
(来源: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