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绍兴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保持快速增长,2011年破千亿元,2012年达到1158亿元,2013年达到1300亿元,绍兴一块商业热土被越来越多诸商业巨鳄“盯上”。然而布局欠佳、商场雷同、特色平庸、周围配套跟不上,也成为当前不争的事实。在今年的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都围绕着“买东西”这件事展开。
“我粗粗数了一下,光解放路上已开业或将开业的购物点就有汇金广场、越都商城、东街、国商大厦、供销大厦、润和广场、春天百货、金时代广场、海曼城等,再加上原人民医院地块即将兴建的商贸综合体,十个手指头快要数不过来。”市人大代表马仁芳说,商场布局如此密集,品牌和业态却几乎相同。
“解放路道路窄,停车位又少,那么多商场建在一起,真像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不仅加重了彼此竞争,也给交通和基础设施加压。”不少代表和委员都有此共鸣。
今年,市政协经科委的集体提案就和越城区的商贸布局有关。经过调研,他们发现除了几大专业市场和迪荡世茂、袍江益泉外,越城区范围内,经营雷同、低档次的商场重复布局现象严重,个性形象鲜明的特色街十分缺乏。绍兴市民消费向杭州、宁波、上海等地外流情况突出。
为此他们提出,内环河内应适度控制大型商业设施的布局,特别是大型商贸综合体的布局;各开发区则可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提升集聚能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此外,还需注重协调解决商贸布局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交通发展、旅游开发等之间存在的联系,增强配套服务。
市人大代表马仁芳认为,在大城市建设一体化进程中,商贸发展也应顺势而行。
“在三区融合,实现快捷交通后,跨区购物会成为新趋势,哪里的商场品牌好、服务优、价格廉、易停车,市民就愿意去哪里购物,所以商场要找准自身特色‘拳头’。我们期待,未来绍兴能像上海、杭州那样,多一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商场。”她说。
有代表提出,“高大上”的商贸综合体要有,像厦门鼓浪屿那样的特色小店也要有,在纵横交错的小街小巷中,可发展“个性店”、“小资店”、“游客店”,将商贸巧妙融于旅游。
(来源:绍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