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交通、地下公共停车场、地下人防设施、地下市政设施……随着蚌埠建设步伐的加快,未来这些都将一一实现,蚌埠建设网络化的立体城市已提上议事日程。
记者从市人防办获悉,《蚌埠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规划(2012-2030年)》近日完成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近期将上报市规委会审批。
构建网络化立体城市
当今,发达国家已把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作为解决城市人口、环境、资源三大难题的重要措施和医治“城市综合症”、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内城市也纷纷将目光投向地下空间,开始大规模建造“立体城市”。
《蚌埠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便是这样一份描绘“立体珠城”的蓝图。本项《规划》是蚌埠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业规划之一,与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吻合,其规划结合了城市综合防灾、交通、商业等新的发展需求,是一项融合了城市公共性和非公共性、防护性和非防护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全面系统规划。
据市人防办总工程师倪强平介绍,按照市政府工作部署,市人防办在市规划局的指导下,牵头组织了《规划》的编制工作,并通过招标,确定由同济大学与蚌埠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成的联合体承担具体研究编制任务。《规划》的总目标是综合建设城市地下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防空防灾设施以及市政设施,实现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科学化、系统化,构建网络化立体城市,其编制成功不仅为蚌埠合理高效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提供了法规性文件,也为进一步研究编制地下空间相关规划提供了依据。
规划多处地下交通设施
按照规划,蚌埠将按照“一主、两副、两核、多点”的结构体系发展地下空间。其中,“一主两副”是指以延安路地下空间发展主轴,以东海大道及涂山路——淮河路为发展副轴。“两核多点”是指以老城核心区及蚌埠南站新城地下空间为发展主核心,以行政文化中心、高新技术创新中心、金融商贸与物流中心、商贸服务与职业教育中心地下空间为发展副核心。
在这一结构体系下,《规划》对地下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防空防灾设施及仓储与能源设施等均进行了统筹规划。
例如,为改善交通流量大、人车混流的道路交通状况,规划实施人车立体分行有利于提升道路交叉口过街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根据蚌埠城市道路交通发展分析,规划在东海大道、淮上大道、胜利路等多处规划建设地下道路交通设施,以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在淮河路商业中心区、淮河文化广场区、蚌埠南站核心区、行政文化中心区、淮上小商品市场区,以及高新技术区的核心商业区内规划建设地下人行连通道,以保证城市步行空间的完整性,同时方便换乘及应急疏散的需要。此外,针对老城区停车难的问题,《规划》分别利用公共绿地、广场、规划布置了17处地下公共停车场及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规划》的近期目标是推进城市基础性功能型地下空间设施的建设,如地下过街设施、地下公共停车设施及平战结合人防工程设施等,同时要试点推进城市广场、绿地等公共区域地下空间开发,还将建立地下空间资源预留与管控机制,科学管控远期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建设。”倪强平告诉记者,本项《规划》的远期目标为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启动建设,建立围绕轨道交通带动的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开发模式,促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保障地上地下建设同步
《蚌埠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规划(2012-2030年)》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专项规划,相关部门建议,蚌埠应根据《规划》确定的地下空间重点发展片区和近期建设规划,尽快组织编制相关控制性详细规划,保障城市近期重点开发建设项目的地下空间开发合理有序的实施,同时应研究出台《蚌埠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关管理规定》,以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及地下空间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
作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倪强平从事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多年,后又在人防部门工作,他告诉记者,城市地下空间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可以有效解决城市交通、市政管线、商业仓储等空间不足等问题,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修建各种地下设施和多功能地下综合体,既可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又可提高城市整体防护能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倪强平认为,城市的发展既要有“广度”还要有“深度”,城市建设是系统工程,而《蚌埠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将在保障和统筹城市建设地上、地下同步进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等方面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来源:蚌埠新闻网)
flo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