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写就衢州城乡辉煌的“老字号”,已在市民心中留下深深的情结,然而,在市场经济形势下,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老字号”有的老树发新枝,仍然是生机无限;而有的则被市场边缘化,发展艰难;有的则衰落了,更有的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由于这些为数不多的历经数百年风雨磨练的“老字号”蕴藏着一笔巨大的经济财富,在当今社会它又该如何去传承和发展呢?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德辉”、“双桥”等“老字号”现任掌门人和有关人士。
现状:
全市14家“浙江老字号”
在衢城,老一辈的人清楚地记得,相传衢城最早的药店,是顺治七年兰溪姜姓商人开的“永生堂”药店,其后,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由宁波籍钱、冯、 王三人合开的“天福堂”药店。而衢城的餐饮名点和名店,是光绪二十一年就开张的“邵永丰”麻饼,以及衢城四大菜馆“徐兰记”、“集贤楼易记”、“田福记”、“聚丰园”等等。
昔日的龙游,一条太平路上开着“滋福堂”、“姜益大”等药店,街路两侧的小摊上,商贩叫卖着龙游发糕、龙游酥饼、葱花馒头等小吃。
时光流逝,衢城的“徐兰记”、“集贤楼易记”、“田福记”三大名菜馆目前早已销声匿迹了,只余下“聚丰园”依旧在营业。
而龙游的“滋福堂”经过今天的掌舵人何发智的发扬光大,已将门店开到全市各地。
光绪九年,衢州当地名流余境波创办了滋福堂药店,和历史上不少老字号药店一样,滋福堂最初也是以经营传统中药材为主,其炮制的各种精制的丸、膏、丹、片名 闻遐迩,其中的拳头产品如产母药、风痛灵、还晴丸等远销省内外。2002年12月6日,何发智注册资金2000万元,对原龙游县医药公司进行改制,成立了 “浙江滋福堂医药有限公司”。之后,何发智一步一个脚印以门店连锁经营的模式在全市开了60多家门店,一跃成为衢州市医药零售行业的老大。2008年, “滋福堂”获“浙江老字号”品牌称号。
今年1月初,省商务厅在义乌举行第四批“浙江老字号”授牌大会,衢州市6家企业获“浙江老字号”品牌称号。加上之前的8家“浙江老字号”企业,目前全市有14家“浙江老字号”企业,其中有两家“中华老字号”企业,衢州的“老字号”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重生:
一人拿来两个“老字号”
也是在龙游,一个人竟然拿来两个“浙江老字号”。这个人就是蓝锦国。
他掌舵的浙江德辉食品有限公司,其“德辉”酥饼获“浙江老字号”品牌称号;另一家企业浙江善蒸坊食品有限公司,其“善蒸坊”发糕也获“浙江老字号”品牌称号。
龙游酥饼是龙游县最负盛名的传统特产之一。在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龙游酥饼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但是,由于龙游酥饼一直是小作坊的手工制作,其生产规模一直难成气候。
“我们蓝氏家族,早在民国十四年(1925年)就在龙游县城开设了德辉糕饼店,主营鸡蛋糕、烧饼、芙蓉糕、麻酥糖等糕点。”蓝锦国告诉记者,德辉糕饼店位于龙游东阁桥下街,经过几年经营后,初具规模,生意非常红火。代代相传,传到他手上已经是第四代了。
蓝锦国从小随父亲学习糕饼制作,后来在父亲的协助下,1993年蓝锦国创办德辉食品厂,2006年更名为浙江德辉食品有限公司。蓝锦国,他秉承德辉的精 髓,在挖掘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并根据现代食品的发展方向,经过创新改善,以“绿色、安全、美味”为宗旨,开发出了更符合现代人口味的优质德辉酥饼系列产 品,使之畅销国内。
蓝锦国说,运用机器加工酥饼,现在一天要加工六七吨面粉,出厂的酥饼有十几吨。这个产量,在浙江省是独一无二的。随着机器加工技术的改进,如今,“德辉”酥饼加工已走上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制作行列。让“德辉”“老字号”老树发新枝,蓝锦国只花费了短短十几年时间。
他的另一个“老字号”“善蒸坊”创始于民国年间,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善蒸坊”原先是由徐仁富世袭经营的,1933年,徐氏将店铺转卖给蓝氏。直到 2010年,蓝锦国发现祖上买卖契约,才重新推出了善蒸坊并注册成商标。蓝锦国介绍,“善蒸坊”牌龙游发糕的制作工艺复杂,要经过8道工序:淘米、浸米、 磨粉、压榨、和馅、灌笼、发酵、水蒸,之后出炉的发糕香糯可口。善蒸坊出笼的发糕都以糯米和粳米作原料,口味正宗地道。
“善蒸坊”牌龙游发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还研究开发了红糖味发糕、黑米味发糕、紫薯味发糕等等。蓝锦国说,红糖口味的发糕最受消费者的欢迎。
今年1月,“善蒸坊”龙游发糕被评为“浙江老字号”。
如今,“善蒸坊”牌龙游发糕已经遍及华东地区,上海、江苏、安徽、福建等地都可见其身影,主要供应给酒店的早餐市场、餐饮店和沃尔玛、世纪联华等大型超 市。春节前后是发糕的销售旺季,蓝锦国说:“现在厂里一天加工6000斤大米,大大小小有1万多笼发糕,但仍然供不应求。”
前行:
让“老字号”更长寿
“在今年的年货节上,我的粉干供不应求,有两天还断货了,5天时间营业额将近3万元。”记者来到衢江区双桥粉干厂,见到四五个雇工正在包装粉干,双桥粉干厂厂长舒雪良相告,春节期间粉干的销量不错,一天要加工2000公斤大米。
双桥粉干的制作技艺源于明朝。1905年,创始人舒耀祖在双桥建了粉干加工作坊,双桥粉干以其极好的口感和独特的盘条工艺蜚声内外,之后舒家世代便以生产制作双桥粉干为生。
舒雪良是双桥粉干第四代传人,他从十几岁就开始和父亲舒林财学做双桥粉干,至今已30多年。舒雪良介绍说,双桥粉干的制作流程繁琐耗时,要经过选料、磨 粉、打胚、蒸煮、压丝和阴干。其中阴干这一步特别重要,阴干时,舒雪良会把粉干放在晒匾上。这晒匾是特制的,由山上的箬叶的细小枝条制成。然后,他将晒匾 里的粉干放在排门坞大桥上进行风干,排门坞大桥上风大、空旷而且干净,适合粉干的阴干。舒雪良说,粉干不能晒得太干,否则饪煮时粉干易断易碎,且不能在下 雨天进行加工。阴干后,粉干能保存10个月。
“以前是全手工制作的,一人一天只能加工三四十斤大米,现在实行半机械化加工,一人一天能加工四五百斤大米。”舒雪良说,开始时他有两台小型粉干机,且只 有他和妻子两人加工制作粉干。现在他雇了十几个人相帮,并把小粉干机换成了1万多元一台的大型粉干机,机器进行磨粉和压丝,其他步骤由人工完成。同时,舒 雪良还改进了制作工艺,提高了大米的利用率,舒雪良说:“最初,一斤大米能加工成8两粉干,减少大米的浸泡时间后,一斤大米能加工成9两粉干,口感颜色都 没有变化。”2013年,舒雪良共支付人工费20万元,加工大米25万多公斤。
以前舒雪良只在自己村子里卖粉干,10多年后才慢慢打开外面的市场,把粉干销售到了衢州,到现在他已有200多家经销商。北京、宁波、温州、杭州的一些宾馆酒店也会直接打电话给舒雪良,由舒雪良直接发货。
“还是那个味,质量是关键,才能让老字号更长寿。”舒雪良分析说,双桥粉干之所以源远流长,全是因为它的味道从古至今从没变过。为确保质量,他专门花了5 万元钱从5公里路外的高山上引来山泉水,加工粉干。舒雪良说:“大米和水是粉干制作的全部原料,所以都非常重要,大米要选用新的早稻米和杂交米,陈米做出 来的粉干味道不好,容易糊。”
凭着百年不变的口感和良好的口碑,2008年,双桥粉干制作技艺被评为衢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摄制组还来到双桥粉干厂 进行拍摄。这次,双桥粉干又获得了“浙江老字号”称号。下一步,舒雪良打算在双桥找一个场地,新建厂房,扩大规模,“双桥粉干是凭借着质量和口感流传百年 的,所以我一定会严把质量关,同时把双桥粉干做强做大,进一步打响‘双桥’品牌。”
创新:
“老字号”才有前途
“老字号”经历了商业舞台百年沉浮,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老字号”是应该勇立潮头,成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还是随波逐流,消逝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人们以后的一个回忆?
近几年,衢州这些荣获“老字号”的企业主交上了一份肯定的答卷。
“只有不断创新,‘老字号’才有前途。”衢州市商务局有关人士分析说,虽然衢州获得“老字号”的企业数量不多,但发展势头不错,特别是2013年度新增了6家“浙江老字号”,令人欣慰。目前,衢州这14家“老字号”企业的产品销售额已达6.5亿元。他们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下来,而且还活得滋润,是因为 他们有这样的共同点:保存了“老字号”的精华,但无论在理念、管理、工艺方法上,也都不是默守陈规,而是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不这样做的,不走转型创新的道路,多数的命运就是被市场无情淘汰。
要让“老字号”长寿,这就需要在传承与创新中前行,不断克服“老字号”发展中遇到的资金不足、经营理念落后、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等瓶颈问题,勇闯市场,加大品牌营销,加大技改投入,生产消费者认可的产品,从而将“老字号”发扬光大。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蓝锦国之所以能拿来两个“老字号”,之所以能将企业做大做强,靠的是创新和投入。为了打响“德辉”品牌,他投入了几百万元的资金进行品牌营销,他还专门成立电子商务部通过网络销售产品。2013年,他的“善蒸坊”牌龙游发糕在网上的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预计今年能达到2000多万 元。
因此,一些实力不强、但有发展潜力的“老字号”可以通过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来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同,充分挖掘那些有强烈的传统民族文化认同感,并且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小众市场”,站稳脚跟,进而开拓新市场。
衢州市商务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扶持鼓励企业争创“老字号”,下一步衢州市将开展老字号企业的调研工作,适时启动“衢州老字号”的评选,为“衢州老字号”企业发展助力。
(来源:衢州新闻网 胡宗仁、徐佩、吴德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