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灌水休闲区 -  贴子
921  |  2

主题:乡愁,中国的家园红利

张一夫

积分:28757  联商币:15758
  |   只看他 楼主

 乡愁,中国的家园红利 

 

 对于中国人而言,乡愁是我们启蒙的开篇,所有中国人在小时候都背诵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愁是我们长大成人后,进入城市后面对现实生活的一部分。目前,乡愁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们如何在新型城镇化的语境下理解“乡愁“?作为现代的城市建设者,又该怎样建设”记得住乡愁“的城市呢?

 

    乡村传统风貌的消亡

 

  城镇化建设中,“乡愁”是绕不过去的核心。只有我们正确的认知“乡愁”,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并应对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由此打造真正让人“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我们认为,对乡愁的认知可以从浅到深,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乡愁的第一层次:离之苦

 

  在现代城镇过程中,乡愁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种“离乡之苦”。而且中国人这种“离乡之苦”的强烈程度,在城镇化过程中尤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与工业化发展速度的脱节所造成的。

 

  在世界上相对发达的经济体中,中国的城市化是有极为明显的后发现象——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先进行城市化,而后是工业化或者至少二者是同步发生。只有中国由于历史与认识的原因,我们的城市化远远地落后于工业化的进程,使得大量的中国人身在大城市务工,而心在乡村故里。认定那里才是自己的家。再加上几千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使得以乡村社会为认知方式的精神底色早已铺就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灵。因此,我们也更习惯于用乡村的标准来评判城市,而不是相反。一旦发现了异于乡村的现象,我们会本能地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凡异于家乡者,皆不认同。这样一种固有的思维方式,大大加重了我们全体中国人的乡愁,这也使所有的城市化后发地区的普遍现象。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强化了这一乡愁——我们后发,就意味着别人先至,因此在建设大城市方面,外国已经有了太多成熟的样板,学习别人,也就成了所有城市化落后国家的共有路径。美国、日本、台湾概莫例外,我们也一样。而这样以来,更使得离开故土的中国人有了一种“背井离乡”,“寄居他乡”之感。

 

    消失的北京胡同

 

  这种“离乡”不仅是“生离”,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一种“永失我爱”的死别——故乡已经永远地消失。在乡间,传统的村镇在迅速消失。2000年时中国的村庄约有360万个,到2010年则减少到270万个。在城市,原有的城市印记也在不断萎缩。以北京为例,1944年,日本人多田贞一在《北京地名志》记载,当时北京共有3200条胡同。而到了21世纪初期,北京的胡同数量剩余不足1000条。这种传统城市风貌的消亡,也正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最明显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城镇建设内处在一种“游子心态”。高速经济发展时期的中国,犹如青春年少离家闯荡的游子。年轻的游子们迫切地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推崇外面的精彩。游子们迫不及待的离开故土,主动抹去故乡的印记,希望努力融入外面的世界。于是乎,我们热衷于依据“外面世界的范本”迅速发展我们的城镇。乡村城镇化的范本是大城市,为此乡镇自身的田园特色被有意略去;大城市建设的范本则是国外现代化大都市,城市自身历史文脉变成无足轻重。就此,我们在城镇化建设中消亡了故乡,反认他乡做故乡。

 

  不过现在中国经济已经走过了高速发展阶段,换挡中速发展。整体经济发展需要更稳健、更成熟的发展模式来处理以往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若干问题。此时的中国犹如年少的游子走向成熟。人们的心态从少年时的“离”,转向“归”。我们希望通过回归故里而找到精神上的慰藉。

 

    中国传统城市选址的体现——南京古城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如何解决这种“离之苦“的乡愁?怎样才能重拾那个“记得住乡愁”的故乡呢?我们需要的是“故乡再造”。从“外部世界的范本”中移开视线,重新关注到我们自身的城市与乡镇的本质。这并不是全盘恢复以往的建筑遗迹,而是通过“针灸”方式——关键场景、节点的再现,树立起这个城市的情感坐标,重新疏通城市与人之间的情感经络。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本地经典场景的恢复

 

  在很多人心中,故乡是一幅直观的画面。故乡的山水、树木、建筑构成了这幅画面。而故乡场景再造,就是要选择其中故乡最具代表性的场景进行恢复。对于乡镇而言,可以是一条老街几座老屋的重新整饬。对于城市而言,可以是某些标志建筑的恢复。2004年北京将拆除的永定门进行了复建。这让多少北京人心头一热。

 

  除了城市建筑,对于那些有山有水的城市而言,城市的山水更是故乡印象的重要

组成部分。在中国,山水往往是城市诞生的基础。因为根据中国风水学,城市选址要求“藏风聚气”,所以这些地方往往是靠山面水的地方。可以说,山水往往是一个城市历史最好的见证者和传承者。然而,在城市的不断建设与膨胀过程中,山水往往是最先被牺牲的部分。城市的山,早已消失在摩天大厦组成的新天际线之后;而城市的水,则被各种道路所覆盖,或者直接埋在地下的管线中。这也直接割断了这个城市已有的历史。所以,对城市故乡景观的恢复,应该充分挖掘并回复部分城市的山水。让城市人群重新有机会亲近城市固有的自然禀赋。“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城市,才是一个记得住乡愁的城市

 

  异地的故乡场景再造

 

  当然,故乡场景的恢复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正如上文所述,原有的印记已经消亡。我们不可能大规模复制从前。我们需要的是故乡对我们的精神慰藉,而不需要真的回到从前的故乡。因此,我们还可以将这种故乡场景在异地重建。尤其是对于那些大都市而言,这种异地的故乡场景再造,不仅承载而城市人的乡愁,也为大都市的郊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万科深圳总部

 

  随着国家要求各大都市圈划定城市增长边界,杜绝“摊大饼”式的发展,大都市周边的城镇也不再是城市扩张的后备区。在这种背景下,大都市的郊区将成为城市人群的重要休闲地。但是都市郊区的休闲旅游,如果仅仅发展“山青水秀”的农家乐,附加值就太低了。实在辜负了大都市周边所应具有的土地经济价值。要吸引大都市人群前往郊区休闲,形成更具有附加值的旅游业,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这里成为一个承载都市乡愁的情感栖息地。我们可以在都市的郊区为进入城市的新移民建造他们远在异地的故乡田园;我们还可以打造片段化的城市印记,再现大都市曾经的辉煌。让城市人群能在城郊重新圆了自己的故乡梦。这种情感休闲,文化休闲,都具有深度体验和深度消费的特点,从而能有效提升郊区旅游的附加值。

 

  本我的再现

 

  我们可以在都市边上圆了我们的故乡梦。那么对于那些很多人已经离开的故乡——中小城镇而言,有如何唤起游子的故乡情呢?其关键不在于追求“洋”,而在于如何保持好“土”。

 

    加拿大多伦多唐人街

 

  对于广大的中小城镇而言,特色化发展的核心就是:不被城市所同化,不要变成“山寨版”、“简装版”的城市。简单的模仿城市建设,会将城镇泯没在“千城一面“的洪流中。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城镇必须找到质朴的本我——“土”的生活。这不是让中小城镇不发展保持落后的面貌。恰恰相反,在普遍提升城镇基础设施的同时,仍能保持住“土”的质朴风貌,才是城镇建设者的水平所在。让城镇“土”得可爱,“土”得亲切,“土”得有文化内涵,就是中小城镇“故乡再造”的关键。这种属于故乡本质的“土“,才会唤起我们的故乡之情。

 

  总之,乡愁的离愁之苦来源故乡的失去,即:城镇化发展的城市风貌的消亡。要想建设出“记得住乡愁”的城市,我们需要通过“故乡再造”的手段重新建立起城市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城镇化过程必然是乡村人群向城市聚集,尤其是向大城市聚集的过程;必然将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城市新移民。对于那些不断增长的移民城市,我们不能仅把乡愁的理解停留在“离别之苦”,我们必须更加深入的理解乡愁并发现乡愁为城市所带来的巨大动力。

 

  乡愁的第二层次:聚之力

 

  乡愁不仅是离愁,更是一种家园情怀。在家园的感召下,我们因“情”而非“利”聚集一起;为了家园的建设,我们会真心付出感情与财力而不计较得失。所以说,乡愁是家园对我们产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乡愁是一种“聚之力”,一种非功利性的“情感力”。如果人们能把所进入的城市视为自己的家园,将“离之苦“提升成为对城市积极发展的”聚之力“,那将为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正能量。

 

    洛杉矶的墨西哥街

 

  对于移民城市应该如何才能激发大家的“聚之力“呢?关键自在于两点:第一,城市是否有一种“没有先来后到,所有人都是自家人“的城市包容性和认同感。第二,城市能否装下移民者的整个家庭。

 

  这种“故乡人的认同感“不是一种对于地域的认同,而是对同一种城市梦想的认同。最典型的城市就是美国的纽约。纽约聚集了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移民群体。这些人有着不同的国籍背景,说着不同的母语。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都爱纽约。因为这里可以实现他们的美国梦。他们因为梦想而聚集在纽约,同时也成就了这个国际大都市的辉煌。中国的深圳同样具有这样的城市特质。作为中国最典型的移民城市之一,这里包容了全国各地的人。这些移民深圳的人,都有一种公共的认同感。那就是无论你来自何方,深圳都是一个可以实现自己创业梦的城市。腾讯、华为、万科、比亚迪,这些知名民营企业的创始人都是从其他地方移民到深圳。他们融入这个城市,以城市主人的姿态为这个城市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让外来移民者将城市视为自身新的家园,从而产生“聚之力“,不仅需要城市具有良好的包容性和认同感,还需要城市关注移民整个家庭在城市中的融入。因为,城市对外部人群的吸引聚集,所面对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这个人后面的整个家庭。因此,如何能更好的吸引移民者的家庭,尤其是家庭中的儿童和老人,是城市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所谓家园,就是能生儿育女的地方。一个适合儿童生长生活的地方,一定会是父母所愿意长期居留的地方。因此,城市应该努力为孩子们创造更安全更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有意识地培育孩子们对城市的热爱。让他们成为这个城市与移民之间和谐的维系纽带。除了孩子之外,老人能否在身边安享晚年,也会影响到城市对移民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当父母在身边时,人们就不再是“游子心态”了。移民者会觉得自己的家真的安在了城市,才会更加安心在新城市中生活工作。因此,抓好对“一老一小”的城市融入工作,正是激发移民者聚之力的重要催化剂。

 

    洛杉矶的小东京

 

  对于“北、上、广、深“这些大都市而言,移民的乡愁所产生的“聚之力”关系到城市能否健康发展的问题。而对于中国大多数中小城市而言,尤其对那些城市人为催生出来的新城而言,能否聚集到足够多的外部人群,则关乎城市的生死大事。这些中小城市不具有上述大都市的强大吸引力,人们也不会主动向这些中小城市聚集。如何让城市填充足够的人,而避免成为鬼城?核心就是,打造“家园”城市——让城市不仅适合工作,而且适合孩子成长,适合老人安度晚年。将新城打造为适合外来高素质人群的生儿育女的家园,通过”家“的环境与氛围,吸引人,留住人,是中小城市在城市竞争中获得胜出的关键一步,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乡愁的第三层次:心之源

 

  乡愁是最能拉近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桥梁,也是一种具有普世性的情感。所有的民族都会有自己的乡愁。乡愁是一种对本国文化价值体系的一种身份认同感,是我们的根源。

 

  也正是由于这种文化的认同感,使得在很多移民大都市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聚集区。例如,纽约的小意大利区,洛杉矶的小东京,小墨西哥等等。这些文化聚集区不仅是本国人慰藉乡愁之地,更是向外界展示并输出本国文化的重要平台与窗口。很多游客会专门前往这些区域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与风情,从而对这些国家有了更加直观的体验。

 

  随着中国的大国崛起,我们迫切地需要在海外建设这样的平台。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海外乡愁成为乡愁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国内地产企业看到了这一商机纷纷在海外开展针对中国人的地产开发。但更为重要的是,目前中国海外那些自发形成的“中国城”、“唐人街”,往往是偷渡者聚集地、治安不好的黑帮盘踞地的代名词,实在不能承担起这种展示中国大国形象,传递中国文化正能量的使命。我们需要主动建设新一代的中国城,让海外华人拥有自己的乡愁承载地。更重要的是,让中国文化以世界的语言——乡愁,润物细无声地传递出去。真正成为大国输出文化价值的平台与渠道。

 

  就像一百个人心中就会一百个哈莫雷特,每个人心中的乡愁都有不同的滋味。但当所有的乡愁汇集成一点,我们会发现:乡愁是我们对家的感情,是城市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纽带,是移民融入新城市的聚集力,是中国融入世界的通用语言。乡愁是中国的家园红利。[来源]:中房网   

 

 

- 该帖于 2014/6/9 9:21:00 被修改过

网开OA

积分:1594  联商币:822
  |   只看他 2楼
乡愁。。。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