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报载,零售业持续低迷,广州各大购物中心不得不缩减百货比例、提高餐饮娱乐等体验型消费比例;百货商场也从中取经,主动缩减自有营业面积,改为对外出租,引进电器卖场、儿童乐园和餐饮。有百货企业直言,此举既能降低经营压力,也能丰富百货业态,带来更多体验式消费。
广州百货业的疲态并非今日才有。面对电子商务尤其是个人网上购物的大潮,各大百货喊“狼来了”喊了很多年。为了“迎战”,百货商场也纷纷开通网上购物平台。不过几年下来,起色不大,单打独斗的百货公司终归竞争不过全国性的电商巨头。另一方面,为了应对消费者日新月异的消费体验,百货公司不得不频频装修升级,越做越高档,以吸引“高端客流”,但这似乎更像是“烧钱”之举。
电商对传统百货的冲击,正如互联网横扫一切传统产业一样:实体书店办不下去了,餐饮必须团购才有客来,旅行社的信息与价格优势没有了……百货如果没有互联网基因,又背着国企的传统负担,还错失电商兴起的最初浪潮,则发展壮大可谓困难重重。哪怕把货源都摆到网站上,但由于缺乏不同经营者之间的比价、客户的评价、及时的更新,也难以满足有网上逛街癖好的群体。
百货业和购物中心都晓得要增加客户体验,认为这是制胜法宝。毕竟网络是虚拟的,线下的感受如果够愉悦或者够刺激,也是能带动销售额的。于是许多体验旗舰店、体验服务纷纷出炉,一对一服务带来的人力成本也在剧增。然而,这或许只能打动那些随意、感性、求快或“求尊贵”的消费者。更致命的是,未必所有销售人员都具备对客户的体察力,有时走入这样的商店感觉如同进了冰柜,如此迎客,其实像在“逐客”,连街边卖肠粉阿姨的那种“箍客”能力都没有。
百货商场如果走向“杂货化”、购物中心化,未必是突围之举。因为论面积比不上购物中心,也没有电影院和足够多口味的餐厅。而且这样做,也会让其百货品牌变得更模糊,出租经营的部分也可能与原来的企业精神有差异。可见,百货如果要转型,最大的障碍不在外部,始终还在于自己愿不愿洗心革面、冒险一搏。
(羊城晚报 耀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