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时代”OR“坏时代”?零售业发展看似走着回头路,却又似是而非……
小的时候,对于零售的概念,就是楼下的小卖店,里面有着各种渴望和憧憬,有八王寺汽水和花花绿绿的汽水糖,再来就是逢年过节厂里福利处堆积如山的蔬菜,成筐成箱的水果。
都说,中国用5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150年的零售发展历程,我见证了期间的大概30年。从小卖店到购物中心,从农贸大集到综合性批发市场,从十几平到百多万平,从实体零售的“黄金十年”到各路电商凶猛……回头来看,不论哪种模式风骚一时,根源的“买卖”本质亘古不变,最为颠覆的反而是支付方式,软妹子越来越看不到了,如此而已。
近来我常常在说的一个论题就是:还有一片“蓝海”——新型便利店,其实想想,便利店便利店,和小时候的小卖店从本质上说都是一样的,尽管当年的小卖店可能已经成长为巨无霸的商业帝国,但时光轮转,去工业化时代,互联网经济冲击带来的碎片化消费意识重建,呼唤更加便捷、更加个性、更加关注品质和人文关怀的零售模式出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去台湾,对于山水景色的感触远没有体会人文情怀来的多,而随处可见的24小时便利店,让整个旅程倍感轻松。在台湾的十天旅程,虽然去了101大楼、诚品、微风广场等知名购物胜地,但除去有限的几次夜市和聚餐外,几乎所有的消费都贡献给了便利店。临走还在机场的7-11买了一整箱的凤梨酥,拿回来送人。
周末,突然想吃饺子,却发现没有面粉了,于是拿起电话,5分钟,楼下便利店把面粉送上门。面粉多少钱?我哪记得,记得的就是昨晚的饺子很好吃。这种冲动消费关注的不是价格,而是时效和服务,是我需要的时候,送货小哥能随时出现的那种心安;是我没有零钱付账时,一句“先拿去用”的坦然,是的,我愿意为这些买单,为一种情感和时间买单。
小卖店是永恒的生意,便利店的回归和复兴,让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买卖”的另一重境界。
还有一片“蓝海”,总有一份期待,零售业是不落的太阳。
- 该帖于 2014/8/26 16:11:00 被修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