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升级:卖产品贱卖服务
中国大陆第一家美容院什么时候开的?在哪里开的?众说纷纭,但源起于20世纪80年代,则是无可争议的。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丰富了一部分人的钱包,同时也打开了那一部分人追求时尚与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于是“到美容院做脸”,成为一件彰显身份和地位的事情。那个时候的美容院,主要采取“卖产品,然后收手工费来提供操作服务”的营销方式。原始、简单,却因为卖方市场而让吃螃蟹者赚了个盆满钵满。
“每天的工作非常忙碌,但最开心的时候是在晚上,仔细地把门关严,窗帘拉上,跟老公坐在床上,然后将白天收的钱从袋子里倒出来,一张一张地数过,好多钱啊!到后来不再数了,为什么呢?钱太多了,数得手痛。”一家美容业大连锁的老板娘回忆说。如此状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尽管背负着“按摩”受到的质疑,但美容院在能赚钱的驱使下,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众多吃螃蟹者不断开出新店,跟随者也加快进入的步伐,于是卖方市场逐渐走低,买方市场逐渐成型,竞争成为常态,新手段被逼出江湖,“买产品送服务”开始走马上岗:只要你在美容院购买了相应的产品,即可免费在美容院接受人员服务!此法一出,迅速在专业美妆产业普及,从而成了行业惯例。而由此延伸出“免费美容”一法,即派遣员工上街大量派发传单或卡片,凭传单或卡片即可到店免费体验云云,为专业美妆产业做大了声势,扩大了消费者群体。
“买产品送服务”加“免费美容”双管齐下,美妆产业进入第一波发展狂潮,一大批连锁美容院凭此跑马圈地,抢占了一个又一个山头,成就了美妆产业的王者地位(如柔婷、琪雅等)。其时虽有质疑的声音,也饱受消费者指责,但就行业的发展来说,此法功不可没。
第二次升级:消费卡拯救服务
买产品送服务有着明显的优点,那就是利于成交。因为操作服务原来是收费的,现在免费送给你,你还不快买?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价格战的后遗症:一方面美容院的成本增加,有饮鸩止渴倾向,但行业都如此,你能怎么办?唯有咬牙坚持,或者想办法私下提升产品零售价。这就是为何包括消费者与媒体都在控诉美妆产业暴利的原因。
另一方面是化妆品销售渠道不断拓展,从百货商场延伸至专卖店、卖场超市等终端,竞争激烈的同时,又出现品牌跨界发展的现象,渠道融合亦不断加强,使美容院的定价有了对比参照物,从而使美容院在经营上处于被动,失去了“服务”这一与其他终端竞争的根本武器。但此时想再拾起“服务”这一武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几年的“买产品送服务”下来,消费者压根儿就没有了“服务值钱”的概念。
如何通过服务来提升竞争价值呢?
“综合卡项充值”横空出世了:消费者只需要根据会员等级缴纳相应现金到美容院,然后享受相应档次的疗程服务价格与产品购买折扣,接受一次服务即划掉相应金额,而购买产品则可以带回家自用。综合卡一卡解决了“买产品送服务”可能存在的遗留问题,比如:“消费者是把产品留在美容院还是带回家呢”“若产品一年用完是不是应该为其服务一年”等。综合卡充值,算是专业美妆产业围魏救赵的一个策略运用,它成功让美容院保持了相对独立的竞争环境,也为“服务保值”赢得了“疗伤”时间。而围绕综合卡,各种卡项层出不穷,如月卡、季卡、年卡亲情卡连环卡……简直就能撰写一部美妆产业的《卡徒》了。
第三次升级:娱乐营销发起“活杀”
“忽如一夜春风来”,2003年前后,仿佛一夜之间,中国人变得很有钱了。城镇化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加速移动,经济发展连续保持高速增长,一切的一切,都昭示着一个繁荣时代的到来。专业美妆产业亦如是。当“免费美容”成为历史,当“综合卡充值”积极向上,美容院不再只是将眼光盯着消费者、盯着竞争对手,而是着眼于商圈,开始谋求更大的商圈影响力,从而获得更多的消费者与更为有利的营业数据。于是“娱乐营销”粉墨登场了。所谓娱乐营销,就是借助娱乐的元素或形式,将产品与客户的情感建立联系,从而达到销售产品,建立忠诚客户的目的。美妆产业对娱乐营销的运用,可谓是炉火纯青。
早在2005年以前,美容院就有利用明星开展终端营销活动的先例,之后的名媛盛典、模仿秀、电影秀、拍拍秀……甚至是两性话题、亲子教育,都能与美容扯上关系。娱乐营销的运用,使美容院的推广手段得以无限丰富化。譬如原来美容院主要依靠发传单,或者是口碑传播进行宣传,这样影响力小,传播慢;而采用娱乐营销,美容院可以联系诸如银行、影楼等高端机构,共同开发有质量消费者,同时,举办大型终端活动,如明星演唱会、亲子文化节、慈善义举等,成本花费极小却影响力极大。为何?
因为,娱乐营销,主要是由上游推动,成本也由厂家和代理商承担了大半。如厂家承担明星费用,代理商承担交通等费用,美容院则主要承担场地费用。当然,会玩的美容院连场地费也不用承担,因为明星是稀缺资源,邀请来的客户也是黄金资源,这两个资源既然东风已到,那些想搭顺风车的机构(既想制造话题又想拉点客户的)也会闻风而动,譬如影楼连锁、汽车4S店等异业联盟商来买单。娱乐营销也能提升美容院的“档次”。当刘德华来,当宝马被抽走,当消费者在台上走着猫步,人们不再把美容院等同于“按摩”场所,而是在心里认同美容院是一个健康的、能够进行身心放松的高端会所。
第四次升级:个性定制,服务为本
然而,娱乐营销的喧嚣,掩盖不住涸泽而渔的真相。娱乐营销为美容院提升了客单价,功不可没。但是,频繁的活动不仅会引起消费者与公众的视觉疲劳,还会不自觉地伤害到消费者的正常消费。美妆行业常有“薅羊毛”的说法,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消费者就是一只羊,美容院就是剪羊毛的人,不管这只羊的毛有没有长出来,只要有活动了,就一定要把这只羊拉出来薅一次,直至羊毛薅无可薅,鲜血淋漓!近几年媒体不断爆出一些美容院老板跑路的消息,引起了消费者震动,所以只要有美容院一旦打出“装修”的告知,消费者都会惴惴不安。娱乐营销的泛滥,已使美容院的公信力大为降低,消费者是又爱又恨。此时作为已经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专业美妆渠道,美容终端老板们也在思考如何长期经营长期发展的问题。
于是,“个性定制,服务为本”重新登上美妆产业的舞台。
什么是服务?服务好坏的标准在哪里?如何建立这种标准?美容终端会就整个销售流程建立相应的标准,但消费者的皮肤状况与美丽需求是不一样的,如何在标准化的同时“对症下药”,实现完美服务?个性定制成为必然。美容院已经不能再是纯粹的等客上门的产品销售商,也不能再是只提供标准化护理流程的操作者,而应该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为其量身定制综合护理方案的美丽、健康甚至是生活服务管理的机构!也就是说,皮肤美容只是表象,如果缺乏有效的运动、睡眠、心态、饮食调节方案,美容院的护理永远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给予消费者实质性改变。个性定制,服务为本,必将是专业美妆产业的第四次升级方向。
上述四种主流营销手法,由于各家门店处于不同阶段,至今在业内都同时存在。一个产业终端的营销升级,是复杂的,里面穿插有无数的细节。业外人只需远观,但业内人却要血拼。升级也好,不升级也罢,最终看的是你能不能抓住你的消费者。
(《销售与市场》 易秀峰)
- 该帖于 2014/9/20 9:14:00 被修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