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冲击
海南传统实体店
如何“网”中突围
上世纪90年代起,在海口商圈从事招商、运营20余年,资深人士李宗莲女士近日向南国都市报记者讲述了她20余年来,见证海南实体商圈,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在这个商业模式急剧转变的拐点时代,海南实体商圈遭遇种种困局,面临方向抉择——
自上世纪90年代至2010年前后,海口传统实体商圈迅速崛起,经历了20年黄金时期;2010年后,淘宝、天猫等自下而上掀起的网络购物“革命”,风靡全国;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登陆纽交所,超2000亿美元市值,世界为之一惊……在大数据、大物流的环境下,采用电商、移动互联的购物方式,给全国乃至海南本地零售业带来巨大冲击。
电商崛起,实体商圈却经营惨淡,实体商圈遭遇招商难、商铺“求减租”相继在全国各地上演,海南未能幸免。海南本地传统实体商圈近来也遭遇增长乏力,实体铺面经营日渐萎缩,商场招商面临困局。电商冲击下的海南传统商圈,该何去何从?
电商经营模式
渠道:(厂家→网店→物流送货→消费者),不仅省去了昂贵的店租,还节省人员工资,成本优势则转化为价格优势。
优点:价格便宜+送货上门;
缺点:无法体验实体购物。
传统商业经营模式
成本:支付店租(含水电物业等)、人员工资、货品成本等;
渠道(生产厂家→省、市两级批发商→个体户→仓库→店面→消费者)。
优点:购物体验;
缺点:价格高、购物不便。
10年前:
海口实体业朝气蓬勃
2005年12月31日晚上,2006年元旦前夜,这一天对于在海口商圈打拼多年的李宗莲来说,是一个记忆深刻的日子。这一天的晚上,原本应在晚上11点准时关门的东方广场,一直被推迟到当天晚上的11点45分才打烊。
那晚,东方广场在元旦节前做活动搞促销,潮水般涌入的购物大军,将商场围得水泄不通。当时还担任海口东方广场商城管理方资深主管一职的李宗莲作为当晚商场的总值班,负责商场各种突发事故的协调处理。她见证了东方广场开业5年多以来(2000年6月24日东方广场开业),单日营销额首破百万元大关。
“或许在今天来看这算不了什么,但在10年前,这一数字简直就是个奇迹。”李宗莲回忆称,那时,是海口实体商圈最朝气蓬勃的年代。
当晚商场打烊后,李宗莲站在人流密集的大街上,准备给远在美国的老总发信息,告知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结果,在拥挤的人群中,李宗莲被挤掉了皮包和手机。
但回想起这一天,李宗莲仍觉得是她职业生涯最兴奋的一天。
追忆20年前:
海口实体商业圈拔地而起从无到有
时间回溯至1992年。那时,撤区建省没几年的海南,商业发展迅猛。那一年,李宗莲从内地一家央企来到海南,从安逸的机关事业单位辞职下海,在原东方广场从一招商小职员开始做起。
1994年,海口第一家民营股份制百货公司——乐普生百货(佳心百货的前身)成立,成为海口第一家火爆的百货商场。此后,生生百货,第一百货(现在的望海国际广场)、明珠广场、东方广场等百货商场逐渐出现。
从20年前至10年前,海口传统商业圈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崛起。
“那时,百货商场在海口还是新生事物,只用复制商业模式,便可快速盈利。”李宗莲说,那个年代,大型商业广场铺面是稀缺资源,对大小商家来说,为进驻海口大型商场,往往要“挤破头皮”。
“10至20年前,海口商圈一到节假日,购物狂欢场景蔚为壮观;节日促销,商场单日业绩甚至达到平时月销售额的好几倍。”李宗莲表示,商业运营方都要求写经营分析报告,对运营团队设置考核指标,海口商圈销售氛围浓烈。
2005年,时任东方广场资深主管的李宗莲还踏上了去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行程,因提前完成业绩考核,她被公司奖励出国旅游。
3到5年前:
网购冲击下的海口传统实体商圈增长乏力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海口商业广场一个接一个复制,逐渐同质化的商业广场,经营模式缺乏创新,发展空间消磨殆尽,各商圈间的利润也逐渐被摊薄。
自2010年之后,“淘宝”、“天猫”、“京东”等网络购物等开始在年轻群体中风靡,一股自下而上的网购风潮,开始不断瓜分实体店业的人气,蚕食实体商圈的利润空间。2010年至2012年,经历20年疯狂发展的海南实体商圈开始遭遇增长乏力。
李宗莲说,如果2010年海口实体商铺发展还能保持业绩持平的话,那么2012年后大部分商业广场已开始明显走下坡路。
2012年,选址海口国贸,一家新成立的海口某大型综合商业城,尽管规划上更优化,但到目前为止,其招商依然未到位。原有商圈商铺租金居高不下,利润空间却日益被摊薄,商场发展已进退两难;新进商场则缺少特色,商场运营方与商铺进驻方矛盾日益难以调和,实体商业中心的发展面临困局。
拐点时代:
多重压力下的传统商业经营模式亟待变革
2014年5月24日南京一商城个体户集体抗议:传统生意难做,要求降房租!在海口,部分商圈早已招商难,商场空置率开始逐年攀升,进驻商家要求降租的呼声更是不断。传统商业的经营模式给供应商造成两方面的压力:销售额不断下降和销售成本的不断上涨,使得一些商家或专卖店老板举步维艰。
究其原因,李宗莲及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有两大因素:商场及专卖店不断复制使商场数量与消费人口比例失衡,以及购物方式的巨变。
首先,海南实体商圈经历了20年黄金发展时间。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新商场、专卖店不断出现,一些商圈规划发展出现同质化。
就海口、三亚而言,至2010年底,海口市商品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等商业网点共2.97万余个,总面积约296万平方米,从业人员17.6万多人,截至2011年12月全市已建成商业面积380万平方米,据初步统计“十二五”期间,将实现规划建设商业网点面积约500万平方米,而2012年海口人口约214万余人。同时期,主要商业街体:明珠广场、望海国际广场、京华城、名门广场、上邦百汇城、南亚广场、友谊广场、东方广场、珠江广场、宜欣广场等,平均每个商场本地消费人数不到15万人。
三亚为世界有名的旅游城市,继夏日百货后又诞生许多新商场和街边专卖店,由于受旅游淡旺季的影响,除免税商场和三亚步行街生意较好外,其他的商场及专卖店的生意每况愈下。
海南原有的商业“蛋糕”本身就不大,一直处于“僧多粥少”吃不饱的状态。在网购疯狂冲击下,大型综合商城百货零售业都受到影响,纯百货商场更是首当其冲。
购物方式巨变则是其次。“一台某品牌饮水机,本地实体店160元,而网购仅57元,不到实体店一半,且足不出户地拿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海口白领王女士说,两相对比,自然选择网购。
如今,网购甚至覆盖到西部山区和农村。快递下乡进村,彻底“革命”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利用“价格低、送货上门”优势,近年来,电商发展呈几何增长。
探索出路:
海南实体商圈
谋“线上线下”同时突围
一方面,海口商圈间同质化严重,一些商铺靠打“价格战”争夺客户,成本递增、利润摊薄,部分传统实体店业发展已“穷途末路”;另一方面,市场消费需求增长有限;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海南实体商业圈不会消失,但商业模式亟需创新和调整。
与电商相比,实体店存在租金、人工成本等压力。那么,实体店与网店拼什么?海口东方广场总经理罗火霖认为,一拼体验性,二拼服务。传统商场业态服务应创新升级,打造吃、喝、玩、乐、逛,购物体验中心,形成实体购物服务附加值。
海口亿圣和百货市场部经理符嘉华介绍,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在这方面,苏宁电器今年已推出了OTO商业模式,实行“线上比价,线下下单”。
差异化经营更是业内人士强调的重点。被聘为海口市政府招商顾问、参与海口骑楼等大型商业项目招商策划的李宗莲认为,政府在城市商业圈规划上应注意引导,寻求商圈间差异化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同时,注重贴近性服务,主题店、社区店等在海口有待得到发展,从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此外,商场可进行直营品牌的建设和销售模式转变,线上线下结合。
可喜的是,目前,一些模式调整的想法,已开始注入到海口实体商业经营中。海口不少商城已着手实体店与网店的融合,增强了商场的体验性。
“海南一些探索体验式消费业态,包括:餐饮、休闲、运动、娱乐、影院等。如:精品酒店、国际影城、冰场、健身会馆、KTV、美容美体、儿童游艺、博彩、演艺中心等。其中,成功的体验式业态品牌包括:海底捞——文化+服务+增值+美食,美林假日酒店--精品酒店+沙龙+休闲咖啡,行知教育--生态农场+幼儿教育+兴趣培训。”李宗莲表示,信息化消费时代,如何缩短网上购物与下线购物的商品价差,零售业实体店如何减少中间环节,回归商品真实价值,让老百姓感到物有所值,保持“线上线下同价”,成为实体店业的生命线。
如今,海口一商场提出了“逛商场也是一种旅行”,探索体验消费,线上、线下结合。网购冲击下的海口传统实体店业从业者正谋“网”中突围。
(南国都市报 记者 石祖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