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频频关店,销售每况愈下,大卖场究竟怎么了?本报记者深入采访发现,除了电商“夺食”,数量过剩、不良竞争挤压利润等则是其自身内因。目前,便捷店、电商成了大卖场尝试转型的新业态,而我们的调查显示,9成被访者愿意光顾这类“小而美”的便捷店。
目前大卖场已达230家严重过剩
财报显示零售巨头去年纷纷亏损
今年一季度,大卖场销售熊市“惨不忍睹”,而其早先也有“熊市”迹象。采访中,一家供货商向记者大吐“苦水”,2008年是国内大卖场生意最好的时候,后来一路下滑至今。 供货商:最惨商品销售降40%
“今年一季度,大卖场销售下滑特别严重,我们的产品销售普遍下滑5%-10%,有些大卖场单店跌幅甚至超过10%。”采访中,一家供货商向记者大吐“苦水”。
这家供货商主营知名品牌的米面油产品,自上世纪90年代大卖场在国内“问世”后就已“进场”。
记者了解到,在目前便利店、标准超市、大卖场、市场、电商等多渠道销售中,大卖场仍占据了这家供货商的“半壁江山”。“米面油,单位重量大单价小毛利低,10斤米30元,物流成本大约就要6元,所以目前电商渠道占我们的总销量不到5%。”该供货商表示,大卖场则要占到销售一半,电商还5%不到,“所以大卖场生意好坏,我们有发言权,感受很直观。”
事实上,不仅是今年一季度,大卖场“熊市”早有迹象。
这家供货商向记者回忆:“2009年后,大卖场的生意几乎就没有上升趋势,从增幅下降逐步恶化到负增长。而此前,大卖场从无到有,整个行业的销售一直处于上升增长状态,因为市场没有饱和。”在其印象中,2008年是国内大卖场生意最好的时候,后来一路下滑。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这家供货商去年在上海大卖场销售的各类产品,下滑最严重的销售降幅接近40%。
财报:“沾手”乐购华润盈利首亏
大卖场在零售市场的表现日趋疲弱,根据各家陆续公布的财报,便可初现端倪。
记者查阅了各家零售大佬的财报,在过去的2014年,大部分的零售巨头利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不少企业甚至进入了亏损时代。
去年,卜蜂莲花的营业额为109.12亿元,同比增加0.3%,股东应占亏损净额5840万元。 并购了乐购的华润创业在公布的2014年财报显示,该公司2014财年的净亏损达1.61亿港元,而2013年度为净利19.08亿港元,负增长108%。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华润创业自1992年借壳上市以来第一次出现盈利亏损。值得注意的是,其零售产业的亏损8.73亿港元,是核心业务中亏损最大的。
联华超市的2014年业绩报表中指出,去年集团营业额为291.52亿元,同比下降4.1%。其中,大型综合超市业态下降7.14%,超级市场业态下降4.88%,便利店业态上升11.93%。 市场份额最高的大润发“成绩”又如何?数据显示,高鑫零售(大润发和欧尚合资的上市公司)2014年由于门店扩展、门店运营成本提升,以及发展电子商务所带来的经营成本涨幅比毛利的增幅大,导致净利润率下降至3.16%,净利润为29.08亿元人民币。
申城:大卖场实际只需100家
再来看申城大卖场的现状。
记者从上海市连锁经营行业协会得到的数据显示,去年,上海的连锁大卖场零售额达到407亿元,连锁超市达到145亿元,连锁便利店则为86亿元。而全上海的连锁零售总额也就是1200亿元,超市、大卖场业态占据一半的份额,市场蛋糕很大。
“过去大卖场每年营收同比增长超过10%,因为大卖场业态进入中国后,前十几年发展过快,快速超常规发展。”业内人士表示如今逐渐回归了常态,近两年的销售额都基本处于持平状态。
数据显示,目前上海有大卖场230家、5000多家便利店、超市2000多家。早有业内人士说过,养活一个卖场需要周边的客群人数在25万-30万左右,上海有100个大卖场就够了。
饱和过剩导致关店频频上演。事实上,在全国各地,仅去年上半年就有146家大卖场关闭,其中外资零售企业关店数达118家。采访中,记者从业内获悉,某外资大卖场今年将陆续关闭沪上多家门店。
从“大而全”到“小而美”家乐福大润发等探索新业态
不过,各家大卖场并未“坐以待毙”。从2008年乐购在上海开出首家24小时快捷超市“乐购express”,到2年前大润发开启电商“飞牛网”,再到去年麦德龙、家乐福先后推出“合麦家”和“Easy家乐福”……一场零售巨头的转型正在悄然发生。
案例1:家乐福探索“邻家超市”未来真正融合线上线下
日前,记者来到了位于闵行区黄桦路的沪上首家Easy家乐福。事实上,对于此前媒体报道的便利店概念,家乐福方面给出的准确定义是———“邻家超市”。
记者发现,这家面积不足500平方的超市既不同于全家、罗森这种小型的便利店以销售快速消费品为主,也不同于联华、五缘、家得利之类的中小型超市主打生活类用品,Easy家乐福虽然面积不大,但售卖的商品不仅包含了传统意义上24小时便利店必备的关东煮、便当等,还涉及了鸡蛋、水果、甚至大米等只有在中大型超市才能看到的货品。
超市的营业员告诉记者,Easy家乐福的售卖商品和家乐福超市一样,可以使用家乐福会员卡。目前便利店的营业时间是早上七点至晚上十点,并非24小时营业。
在品类和价格上,Easy家乐福比24小时便利店要更具有优势。记者发现,同样的一桶康师傅方便面,Easy家乐福售价为4.7元,而隔壁的好德便利店则为5.3元,价格相差超过了10%。
记者在Easy家乐福里看到,店里不仅开设了wifi,还专门预留了一排靠窗的座位,配备了电源。走进超市,在左侧还设有中兴银行的自助取款机。不仅如此,便利店内还设有可供消费者订购各类门票的自助服务机。一块靠墙的大屏幕上,显示了各种店内没有的商品,消费者可以选择扫二维码进行下单购买。“用更小的店面,做更多的事情。同时也是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一位家乐福内部人士这样说道。
“我们应该考虑多业态的经营,特别现在更加关注便利店形式。”家乐福集团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唐嘉年在一次发言中提到,尽管实体零售受到电商冲击,但实体店不会就此消亡。Easy家乐福开业近半年来,唐嘉年曾在月初首次公开表示,对其运营表示满意。
案例2:乐购便捷店7年仅开出10余家“小而美”承载着高成本低收益
家乐福的邻家超市有待时间检验。而早先,已不乏失败案例。
早在2008年,乐购就开始尝试中小零售业态,从英国引进了这一已在欧洲市场落点超过700多家的业态门店。不过,时至今日,乐购express在7年左右的时间内,仅在上海地区开出14家门店,对于刚开业时曾有内部人员豪言如果成功,乐购计划未来开数百家express店的计划,现在更是杳无音讯。
近日,记者在江宁路乐购express店看到,该门店面积约在400平方米左右,10余位顾客正在房店里选择商品。超市里的货品包括了肉类、饮料、生活日用品等,甚至还包括了一般便利店
里没有的新鲜蔬果等。记者注意到,乐购express店在货品价格上基本和乐购大卖场的价格持平,比普通便利店和超市的价格都要稍低。
乐购相关人士透露,乐购express并不是一定选择社区定位,而是综合考虑周边人流、客流等要素。
连锁行业内一位人士指出,中小零售业态首先会面临成本过高的问题,地理位置优越的店铺租金相对较高,还要24小时营业,这更增加了人力、电费等成本。因而现在不少企业开始评判,对于不需要24小时运营的便捷店进行缩时运营。
而进入社区的定位意味着便捷店还必须走平价路线,要强调与大卖场商品的低价一致。在高成本低收益、盈利压力巨大之下,门店自然很难维持。
业内人士指出,门店越小,回报收益越难提高。中小型平价超市业态就存在高成本、低收益的多重瓶颈,要靠规模求胜,在选点、价格和产品组合上要求与传统大卖场有很大的不同。
案例3:大润发推飞牛网发力全渠道O2O尚未贡献利润
实体零售生意不好,普遍公认的一大原因是:被电商抢走了生意。于是乎,传统商家也做起电商。
大卖场界进军电商,目前最风生水起的,要数大润发旗下的飞牛网。
去年1月16日,大润发其正式推出电子商务业务飞牛网。今年3月30日,飞牛网北京站启动,未来两个月间将实现全国上线。此前,经过一年的运营,飞牛网的配送范围已从覆盖上海、江苏省、浙江省及安徽省。
采访中,飞牛网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飞牛网是大润发全资投资的线上电商网站,与大润发共享一个供应链体系。“目前飞牛网正在向全国拓展,充分利用大润发原有在全国的317家门店体系,加上喜士多便利店为基础,实现城市+乡村、卖场+电商的全渠道O2O零售模式。”该人士说。
在现在的零售大环境下,大润发单店销售每年平均销售额超过2.5亿元,且300多家店没有一家关闭。分析认为,飞牛网是由大润发董事长黄明端亲任CEO,高管团队也一半以上来自大润发,双方企业文化水乳交融,认同度高合作融洽。
业内人士对大润发发展电商显得乐观:“依托于实体零售商大润发,飞牛网无论是货源、仓储还是客户、渠道都有先天的优势。”
截至2014年年底,飞牛网注册会员已达到200万,销售额就超过了2亿元。但现实是,目前,飞牛网尚未为集团净利润做出贡献,其成本仍将是发展中的不可控因素。
调查分析
趋势一
半数受访者:大卖场非首选
根据本报与辰智调研吧的调查数据显示,在生活日用品消费上,主选大卖场的受访者和主选网购及小超市购物的受访者数量“势均力敌”,超过5成的受访者大卖场购买生活用品更多,还有接近一半的受访者则选择转战网络和中小超市。
在不去大卖场购物的受访者中,超过3成的用户认为出门不方便,超过2成受访者觉得网上的选择更多。对于这一点,连锁行业观察人士胡春才表示,并不意外。“网络电商在网上有几百万种品项的商品,是实体大卖场的几百倍。”
胡春才表示,从前大卖场的优势,如今被电子商务“抄了近路”。“大卖场的毛利中非食品类商品占到了52%,而如今,这一块中大约20%-30%的份额被电商蚕食了,因为电商和大卖场差价很大。”业内人士表示,超市之间恶性竞争、电商冲击加入争,再加上1万平方米以上商业地产租金不菲、人力成本逐年上涨等原因,挤压了大卖场的盈利空间。
“大卖场业态已经到顶了。”上述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大卖场数量过多,竞争激烈,大卖场布局已基本没有地盘可扩,优质商圈的位置更是几乎难有空位。
而供货商总结近几年销售下降的原因时也表示,“大卖场过剩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的销售确实只有理论数据的一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来自电商的瓜分。”
趋势二
九成消费者愿去“小而美”
也正是出于上述原因,各大零售巨头开始寻找新业态来拓展盈利点,纷纷从“大而全”往“小而美”转型。
我们的调查显示,对于大卖场转型探索的便捷店,有超过9成消费者愿意光顾。
胡春才向记者表示,大卖场业态自1995年进入中国以后,一度发展得欣欣向荣,直到2012年前后,受到了电商等冲击日趋严重,才逐步开始走下坡路。“便捷店也好,电商也好,都是大卖场在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因为目前看来,受大环境影响,国内一二线城市内,大卖场模式已经很难发展,三四线城市或许尚存生机。”
胡春才称,未来的大卖场发展或许将是一种线上线下联动的模式,从现有的实体大卖场拓展开来,辅以便捷店,并结合电商联动发展。因为在他看来,便捷店受到电商的冲击相对较小,其具有独特的便捷等优势,而且相比于传统电商,实体卖场在售后等方面具有其天然的优势。
“大卖场在大城市的数量已经很难再增加了,未来甚至大卖场可能演变为购物中心。”胡春才这样说道,“不过开便捷店、做电商也要创新,跟着前面的老路走,难免陷于桎梏。”
(劳动报 邵未来 邰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