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界面新闻商业调查栏目“商业FBI”发起的“背以下哪个大牌的包包会让人看上去很过气?”投票持续一周后得出结果,Gucci和Louis Vuitton分别以27%和26%的得票率位成为界面新闻用户心中,旗下包包最过气的两大品牌。
“Gucci的红绿纹包当年可火了,但是现在觉得很多款式都很土。”在金融行业工作、今年25岁的马雅利坚定地投票给了Gucci,“我不喜欢一堆小Logo印花的设计,显得太老气。”
根据贝恩公司在2012年发布的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的报告,25岁到35岁的奢侈品消费者相比较他们年长的消费者,更注重产品独特性,并且更倾向于选择与他们个性更匹配的品牌或产品。
根据《财富》的报道,与2013年相比,在2014年,影响中国消费者选择奢侈品的因素中,设计师风格一项同比增长了4%,达到了33.1%,在包含品牌知名度在内的所有影响因素中增长速度最快。这使得一些新入市场的小众设计师品牌获得了年轻人的青睐。
许多奢侈品品牌这才开始意识到年轻人在为他们的未来掌舵,于近两年不断尝试着向经典和传统揉进更多的潮流元素,以此来抢占越来越看重设计本身的新兴市场。
事实上,无论是2013年年上任的新艺术总监Nicolas Ghesquiere,还是之前的Marc Jacobs,LV在风格上不是没有新探索,比如它的“Petite Malle”,重拾了早期LV旅行箱式的复古元素,或者是Soft Lockit包袋,都改变了传统LV经典款凸显Logo的风格。
超模Karlie Kloss手持LV Soft Lockit被街拍。
而Gucci在业绩持续不振之后,大刀阔斧地换掉了CEO Patrizio di Marco及创意总监Frida Giannini,由曾经负责设计皮具等配饰的Alessandro Michele担任新创意总监,从他2月推出的首秀来看,Gucci一改往日熟女的优雅,用蝴蝶结、透视装和贝雷帽诠释着别样的中性。随后在本月最近发布的广告大片里,Gucci又选了一处破旧房间大玩复古和颓废。
然而纵观排行榜的前三位,除了Gucci和LV,Burberry也以23%的得票率位居第三。它们也是这9个品牌中比例超过了10%的唯三,这代表了有可观数量的中国消费者对其持有相似的态度和选择。
其实“很英国”的Burberry,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勤奋的变革先行者。Burberry早从十年前就开始在其高端成衣线Burberry Prorsum上尝试去掉其经典颜色的格纹图案了。同时,为了顺应互联网大潮,它近5年来所做的“数字化”实验已经覆盖了社交、电商、营销等多个领域。Burberry在寻找新科技合作伙伴方面一直表现积极。
Gucci 2015早秋广告。
这些调试和中国市场消费者们行为的改变有关,他们正在迅速脱离奢侈品Logo本身存在的吸引力。汇丰银行总经理Erwan Rambourg在他的新书《The Bling Dynasty: Why the Reign of Chinese Luxury Shoppers Has Only Just Begun》(《闪耀王朝:为何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盛世才刚刚开始》)中写到:“Louis Vuitton自2003年起,在中国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牌,当时日本恰逢LV销售的高峰,虽然日本精英不太关注品牌是否迎合主流。但中国经营阶层则有不一样的态度,他们购买奢侈品大多是因为想显示自己与众不同。”
伴随着中国有钱人数量的增长,LV那个让人感到与众不同的标志转而变得令人尴尬。“LV太常见了,它是一个秘书专用的品牌。”据美国互联网媒体Business Insider称,一个女亿万富翁曾在2011年就这样告诉中国市场调研集团,“每个人都有,北京的每个餐厅都能看见LV。所以我现在会选择Chanel和Bottega Veneta,它们更特别一些。”
Gucci、LV和Burberry由于变得太容易吸引富裕买家而褪色,它们曾因高知名度备受瞩目,而如今反而受累于家喻户晓的名声。反之,像Bottega Veneta这样知名度稍低的欧洲品牌则成长很快。
另外,价格也依然是划分消费者的重要因素之一,Chanel和Hermas整体价格偏高。而从《闪耀王朝》中的金字塔图来看,Bottega Veneta和Hermes从品牌整体的定价区间上已经超出了奢侈品牌的边界,迈向了超奢品牌的领域,拉开了和LV、Gucci等品牌的距离。
闪耀王朝金字塔。
Hermes相对低调和稳定的品牌形象也帮助它维持住了自己“高冷”的地位,它在本次投票中比例只有1%。和占比均为2%的Chanel和Dior相比,想到Hermes,你可能最先印入脑海的是欧洲贵族的马具和长靴,它们弱化了设计师的影子,让品牌形象更稳定而非极易过气的“时尚”。
我们的调查也许可以表明,只有中国的小部分时尚爱好者观察到了品牌们近两年去logo化的苦心,但是其形象改变并没能畅通地传递到大众眼中,他们是数量众多的、奢侈品消费的旁观者。撼动大众心中品牌固有印象并不是件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