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购物中心和车位,可说是开发商手中自持分量最大的两种物业类型。虽然都属于“广义商业”,但提起购物中心,业界人士口中会滔滔不绝谓之“运营”。招商难、运营难的问题是新开业的多个成都购物中心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购物中心数量众多,分布过于密集,难免形成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近年新建并开业的购物中心有多个体量超过15万方,部分甚至超过20万方,按照这样的体量,应当定位为区域级、城市级的购物中心,但新建的这些购物中心所处的位置却多为新楼盘集中、入住率不高的区域,或者部分购物中心所处区域的主力消费人群的购买能力跟购物中心在品牌招商时所定位的消费档次并不一致,造成了人气不足、入驻品牌段时间开业后即撤店的情况。
购物中心开业潮与品牌关店潮齐飞
据锐理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4月,成都购物中心总体量超700万方,位居全国第一,购物中心同质化竞争严重。目前成都主城区(含高新区)有数据可查的购物中心数量为71个,平均每个行政区约12个。在这71个购物中心里,已开业52个,在建19个。
在成都商业地产市场上,“合久必分”的案例不在少数,仅仅在今年,就有红牌楼莱蒙置地广场天虹百货、IFS的卡尔拉格斐、仁恒置地的BOSS品牌、来福士广场的JiongBox等品牌撤出。大规模的购物中心品牌撤场潮尽管没有出现,但这一领域的竞争激烈程度也可想见。
2013年以来,成都的大型购物中心开业量一直稳居全国之首,风险系数也全国第一。购物中心同质化竞争依然严重,招商、经营困局难破。
但即便是这样,仍然有诸多购物中心继续涌入。仅今年,就有大悦城、乐天百货、华置广场The one、郫县花样世界 奥特莱斯、新光天地、光华新城、龙之梦 鹏瑞利新城、龙湖金楠天街、万科钻石广场、美国城、首座MAX、华润熙悦广场、银泰城、天来国际广场等接近20家大型购物中心将要开业。这其中,8成以上都位于成都主城区。
哪怕某些媒体把这些大型卖场的愿景,夸赞到一塌糊涂,但想象下未来这些商业卖场之间争夺客流的血拼,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从积极的一面说,这些大型商业的业主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上市房企或者有上市图谋的品牌开发商,从年报角度也需要这些企业自持并运营相当数量的“优质物业”。所以大卖场连串开张的场景,未来两年还会继续。
超大体量购物中心去错了地方?
在16个体量超过15万方的购物中心中,可以至少圈出一半项目位于城市新区或旧城改造区域,由于这些区域的土地出让时间较为集中,且政府土地出让时对商业用地的配比较高,这些区域的商业供应量较大,加之目前居住氛围还不浓厚,或刚刚开始进入交房入住期,因此这些地方的购物中心招商难、人气差、商户撤场较多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一方面要求开发商在商业运营上需要持续投入,另一方面也有待在商业竞争的过程中重新进行资源配置、商业业态调整。
另外,由于受到电商的冲击,购物中心的营业额普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有较大营业面积的超市、儿童业态的购物中心情况相对乐观,单纯主打高端百货品牌或“体验式消费”的购物中心,正在经历较为艰难的时期。
(锐理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