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官方数据,今年我国零售企业自有品牌比重约为3%,和去年仅1%相比有所提高。然而,和欧洲国家自有品牌平均比率30%~35%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但让国外的生产商给中国品牌做贴牌的逆潮流已经逐渐出现。
找“老外”做贴牌
在11月25日举行的2015全球零售自有品牌产业亚洲展上,作为采购商的乐友孕婴童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龚定宇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乐友目前销售的品牌中有35%为自有品牌,这35%中有40%左右是找欧美国家的工厂代工,然后贴上自主品牌的产品。目前,总共530个供应商中,约一半为国际品牌。在自有品牌中,大约有20%是从国外采购,比如纸尿裤的供应商找的就是德国的工厂。
只要规模够大,找国外工厂代工的成本就会显著降低。龚定宇说,自有品牌的产品价格与同等的品牌相比至少会便宜至20%。如果将这些利润与消费者对半分,就会给消费者让利10%以上。
海亮集团农业食品品牌明康汇也出现在了当天的展会现场。记者看到,现场展出的红酒是在美国加州生产但贴了明康汇品牌的产品。该公司的一名负责人表示,明康汇的水、酒、米等产品都是自有品牌。明康汇正在国外不断寻找优质的农业基地,计划在澳洲买下浙江省十分之一面积大小的农场以养殖肉牛。
公开报道称,自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2008年底放宽了对居住用房地产的外资限制后,中国对澳大利亚农业用地的投资增长了9倍,其中不少用来建设大型畜牧农场。
追求存活率和高端
国际自有品牌制造商协会(PLMA)国际会展总监范黎尔(Jan Van Lier)在当天的展会上表示,每个国家的自有品牌发展除了政策的驱动外,主要取决于零售商的运营能力。
根据上海市品牌授权经营企业协会自有品牌专业委员会(PLSC)最新发布的“零售自有品牌品类管理的解析调研”报告,目前国内零售商(不含百货中心、购物广场)销售额在300亿以上的企业中,自有品牌的占比多在3%~10%之间。但数量不再是各商家角逐的重点,产品的存活率、功能角色及可持续发展性正在成为零售商关注的方向。
虽然中国市场自有品牌销售占比的平均水平不足3%,但较为成功的零售商自有品牌已接近甚至超过10%。
龚定宇认为,自有品牌是零售商的核心优势,未来公司的自有品牌目标是达到50%以上。而在发展自有品牌的过程中,会选择向高端靠拢。因为在他看来,选择生二孩的家庭往往家庭收入会较高,因此也会更愿意选择高端的产品。
在展会的现场,本报记者看到展览品牌主要集中在食品和日用品上。上述报告显示,食品、日杂依然是自有品牌开发的重点。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零售商把自有品牌的开发重点转向中端及高端品质产品,不再单一靠低价促销来吸引消费者,而是向二线及部分一线品牌商看齐。
差异化竞争减少价格战
电商的冲击、渠道成本的加剧以及产品同质化等问题,让处于严冬的连锁商超企业们决定主动抱团取暖。
在当天的展会上,黑龙江大庆市庆客隆连锁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壮一宣布了自己的一个新身份——“隆美江惠联盟”(黑龙江庆客隆、山西美特好、三江购物俱乐部和河北惠友四家商超形成的联盟)代表。他表示,在议价能力上,零售商们联合起来必定会比单打独斗更有竞争优势。就价格上来说,他们的自有品牌将会比同类品牌的价格低15%。
然而,除了获取更低的价格从而让利于消费者,打价格战也不再会是零售商们愿意采取的策略。王壮一告诉本报记者,该联盟将会在今年底正式上线自己的电商平台,并在品牌上与线下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从而减少打价格战的可能。
(第一财经日报 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