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尿和自我节制力之间是否有关系?INSEAD营销学教授美占姆·杜克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这看似毫无关联的两者确实有一定的关系:人在憋尿时自我控制能力的确会增强,而外部信号有助于增强这种控制力。这项研究虽然搞笑,但研究结果却相当实用。杜克说,人们对自己尿意的控制可以延伸到其他行为,甚至可以用来控制不良的冲动行为。
杜克的研究结果荣获2011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医学奖项。杜克的研究团队还包括格罗宁根大学的德波拉·特哈姆普、天主教鲁汶大学的卢克·瓦鲁普以及挪威管理学院的同事。2011年的颁奖典礼9月末在哈佛大学举行。“搞笑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s)一词是Ignoble(不名誉的)和Nobel Prize(“诺贝尔奖”)这两个单词的结合体。从1991年开始,这一奖项由美国科学幽默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报》一年一度颁出,主要奖励那些看似滑稽无聊但却具有意义的科研成果。奖项通常由货真价实的“诺贝尔奖”得主颁授,旨在对“乍一看好笑,后又引人深思”的研究成果的肯定和表彰。
虽说杜克和他的团队的研究内容匪夷所思,但研究过程却不含糊。他们总共进行了四项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在潜意识中运用控制能力时,不仅对当下应对的主任务起作用,也正面地影响到对其他行为的控制。
憋尿与认知能力
第一个研究是以斯特鲁普实验来测试尿意与大脑反应速度的关系。测试者被要求说出某个颜色和其字面意义不符的词语。比如把红色两个字涂上黄色、黄色这两个字涂上绿色。被测者被要求说出这些字词所代表的颜色,不过,一般他们看见这些颜色与其字面意义不符的字词后,大都会有先读出字词的冲动。研究结果显示,尿意越强的人越能快速说出正确的颜色。
第二项研究由两组参与者做一个很简单的财务决策:是做短期投资确保相对较少的收益还是做长期投资以获较大收益?研究显示,尿意越强的人越不会冲动地选择眼前收益;也就是说尿意越强,自我控制能力也就越强。
第三项研究和第二项类似,但同时探讨不同人之间的自我节制力之差别,也就是个性问题 。在生活中,有人做事三思而后行,有人则是跟着感觉走,想做就做。研究表明,本身具有较强行为抑制机能的人,在尿意强时,也比一般人拥有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最后一项研究则是探讨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喷泉、滴水的水龙头或幼儿尿尿等外部因素都会引发一个人更大的尿意,由此影响个人克制力。比如,在设有喷泉的商场里,购物者克制自己购物欲望的能力也较强。不过,杜克笑称,这样的商场厕所一般也比别的商场多。
在杜克看来,研究结果可能会被利用于行销技俩,但其好处还是多于弊害。这项研究触动欲望,继而启发人们思考,引导人们抑制冲动。好比饥饿,研究发现,在饥饿下,人们一般比较冲动,比较注重眼前利益,这项研究旨在帮助人们尽量避免冲动行为。
更广泛的应用
杜克认为,这项研究及其随后的研究将涉及更广泛的课题,比如如何控制饮食失调、酗酒或药物滥用甚至是赌博成瘾等恶习。在当今社会,自我节制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以前的社会比较单一,没有太多的选择,因此,那时的人们不需要太多地关注自我节制力。而当今的商品社会,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品,维持自我定力至关重要。
研究结果显示人脑的控制信号并不局限于特定行为,而是可以延伸到其他行为领域,从长远来看,有助于帮助人们抑制冲动行为。不过,如果一个人太刻意运用自己的节制力,有可能物极必反。比如,如果是刻意节食,你可能最多坚持一个月;而如果这是潜意识的行为,则能维持更久。这项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将为其它行为控制领域的研究带来启发。
(来源:《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