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博文选编 -  贴子
1233  |  1

主题:如果平台“不作为”,最终遭殃的一定是卖家和消费者

闫跃龙

积分:30688  联商币:15434
  |   只看他 楼主


最近,京东终止与天天快递、百世快递的合作,在业界引发了比较大的争议。


这是因为一些大的互联网公司在近些年强势崛起,成为连接供给方与消费者的平台。BAT、京东、滴滴、58到家等等都是如此。平台、供给方、消费者三者各自应该有什么样的权利和义务,是大家讨论的话题,也和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总结起来,这方面的讨论不外乎有三方面的争议。


争议之一,平台只有建议权还是也有监管权?


有的人认为,平台就应该无为而治,比如在电商平台上,卖家和消费者应该自主进行交易,平台只有建议权,没有监管权。


淘宝最早就是这样的运营模式,搭了一个电商平台,让卖家在上面做生意。在淘宝上,卖家拥有充分的自由,淘宝就像是一个自由市场。结果呢?大家都看到了,淘宝沦为了假货、仿货、水货的集中地。


后来,阿里巴巴开始大力打假,马云更是提出“像打击酒驾一样打假”。在今年1月,淘宝发布了“三振出局”的打假新规,卖家每次出售假冒、盗版商品的行为被记为一次,若同一卖家出售假冒、盗版商品的次数累计达三次的,则将被永久查封账户。伴随平台的积极行动,淘宝的购物体验也大大提升。


调查显示,有的消费者是知假买假,如有的人就是想花几百块钱买个奢侈品用来炫耀。按照有些人的观点,既然消费者有需求,卖家出售假货,平台是不是也应该无为而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假货是社会的毒瘤,是违法行为,平台不能因为有的消费者有意愿、卖家能赚钱就容忍这种行为,必须进行严厉打击。


一个平台,必须在提升产品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上有所为,必须对供给方等相关方行使监管权。否则,如果平台不作为的话,最终遭殃的一定是消费者。


试想一下,如果滴滴不对那些违规的司机进行处罚,任由他们为所欲为,乘客和其他优秀司机的权益如何保障?如果京东不对服务质量差的快递公司处罚,任由有的卖家为了便宜选用,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如何保障?如何58到家不对保洁阿姨实行客户打分制和星极制,任由老偷客户东西的保洁人员存在,客户的利益如何保障?让那些专心做服务的保洁阿姨情何以堪?


争议之二,供给方和消费者的自由权有多大?


平台为了用户体验,可以行使监管权。但是,供给方和消费者拥有最大的话语权和自由权,前提是需要遵守平台规则,这一点是平台模式中毋庸置疑的。


比如京东虽然终止了和天天快递、百世快递的合作,但是实际上,仅仅是“卖家通过天天快递和百世快递发送商品的物流信息无法在京东平台上展示”。卖家如果非要和天天快递、百世快递继续合作,除了物流信息无法在系统上被消费者看到,该合作还是能合作。


这就像是一些天猫的卖家在和京东物流进行合作,在菜鸟物流系统上无法显示物流信息。所以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有的商品是在天猫上买的,但是却由京东物流配送。


我就在58到家上用过一个保洁阿姨,但是58到家因为一些客户的投诉将这个保洁阿姨在平台上封杀了。然而,因为我用起来觉得服务还不错,所以继续和她合作。平台的封杀,并没有影响我有选择这个保姆的话语权和自由权。


需要注意,这种话语权和自由权一定是有底线的。比如,电商平台禁止卖家刷单,这就是平台规则和平台的底线,因为如果有的卖家刷单,一定会破坏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让别的卖家遭殃。自由的市场竞争很重要,但依然有底线和红线。


争议之三,平台和监管机构应该各自承担什么角色?


主张平台无为而治的人们认为,监管机构应该在平台上的监管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客观来说,这个愿望并不切合实际。


就拿打假来说,最有效的电商打假,一定是电商平台和监管机构的共同努力。这是因为电商平台掌握了售假商家的各种数据等证据,如果平台不作为,甚至对售假行为纵容的话,监管机构很难独自完成打假这样艰巨的任务。


在京东终止天天快递、百世快递这个事情中,京东这个行为到底是竞争手段,还是为了给卖家和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众说纷纭。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提升整个中国的快递水平,绝对不能只依赖国家邮政局这个监管主体,更需要无数电商平台的积极努力。京东推出快递公司的服务质量排名,推荐做得好的,不推荐做得差的,在提升自身平台上快递服务质量的同时,也是在推动整个社会快递水平的提高。


所以,如果一个平台不作为,任由卖家和消费者自由运作,那不是专业和规范的平台,而是一个为所欲为的自由市场。在这样一个消费升级、品质和服务主导的时代,平台只有积极行使监管权力,奖优罚劣,才能有效保障卖家和消费者的利益,才能让竞争更良性,让体验更出色!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