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去陕西会几个美妆连锁店的好朋友,听他们说起资生堂旗下的悠莱、泊美准备针对化妆品零售店下调供货折扣,而且调整幅度还不低——泊美供货折扣由7.2折调低至5.2折,悠莱供货折扣从7.5折调至6折。
不久,官方信息传出,这一说法得到证实。
5.2折是什么概念?接近大多数国产主流品牌给到终端门店的折扣。
资生堂这种泰山北斗式的跨国企业,如此“折节侍奉”零售店,看起来似乎颇有降尊纡贵之感。当初提起泊美、悠莱,我们这些土八路心中可是满满的崇敬。如今国外品牌在国内市场的零售供货折扣明里暗里都在降,而且幅度都不小,但没想到这些浓眉大眼的家伙,也开始跟起风来,对自己下起手来还挺狠,一下子切掉20%的利润空间。
当然,即使如此,比起一些国产品给到零售店低到3折以下的供货折扣,5.2折仍然算得上是大户人家的“身架”。
犹记当年,一位本土主力品牌的创始人跟我讲:“咱给店家的供货折扣有点低,比国际大牌低不少,一直想往上调一点点,把距离缩小一点,不知行不行得通?”世事难料,曾经强大的竞争对居然以这种方式帮他实现了“缩小距离”的愿望。
在专业化妆品店,卖国际大牌已成无利可图之事——七折或者八折供货,算上运营成本,利润比刀片还薄。再说,这些品牌家家都在卖,难免要打点折让利才好卖,这样做还有没有利润只有天晓得。但是,即使如此,这些年很少听到其声音的悠莱,其终端专柜数量居然并不见少。看样子,大家抱着“名品引流”的思维这么多年,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催眠了,哪怕那些微商再没名气的产品也能卖给顾客,我们仍然觉着自己没了洋品牌就没能力让顾客进店了——在这些洋品牌的市场推广力度、影响力已经被众多本土品牌超过的时候,店家仍然将其作为店内主推,还真不知道是谁在给谁引流呢。
为什么洋品牌这么多年心安理得地多收20%~30%?为什么如今一咬牙对自己下狠手,要把这部分利润空间让渡给渠道呢?
比国产品牌多出来的20%到30%的折扣,我称之为品牌红利——这些跨国企业, 除了作为供货商赚取产品差价以及服务费之外, 还凭借其品牌优势从渠道商那里获得一部分相当于公司股东分红的利益,而且不管合作伙伴赚与亏都得收,这纯粹属于附加利益,差不多就像政府收的“增值税”。
品牌红利,最初因为中国市场品牌稀缺 ,后来因为本土品牌的差距;从这些国际一线品牌进入中国,到国产品牌这几年大面积崛起,这个红利期挺长。
中国市场向洋品牌交这份红利,是交正常的品牌溢价,是交市场运营与品牌建设方面的学费,另外附加迷信洋货的“心理安慰费”。之所以愿意交,是因为整个中国市场高速发展,大家都在享受经济发展的红利。在大家挣钱都还比较容易的情况下,代理商、店老板都能接受,你好我好大家好。
从2006年到2016年,本土品牌快速赶超洋品牌,双方品牌、品质差距都在逐步缩小,其间的品牌红利空间也就是折扣落差应该越来越小才是。然而,国际品牌一直抱持“刻舟求剑”的心态,始终放不下心理优越感,“公主病”挺厉害。
这几年,整体经济下行,电商对线下冲击加剧 ,人工尤其是房租上涨厉害,零售商不堪重负,国内品牌也在采取各种措施变相降低折扣以分解终端压力、共度时艰。但是,国际品牌还坚持享受这份红利,全国的化妆品渠道商都在不赚钱的情况下给其打义工。
负重前行的渠道商就像无法再承受多一根稻草的骆驼。商超百货还可以死扛,毕竟需要国际品牌来撑门面;开化妆品店的都是中小经营者,大多是夫妻档起家(当然,绝大多数仍然还是夫妻档),不是靠门面过日子的人,不愿再给洋品牌当“搬运工”。如果不主动降低折扣的话,店老板可能就要将其扫地出门了。想当初,资生堂在化妆品店方面可是下了不少功夫、贡献也大,对于店家来说获得资生堂授权那是很有面子的事。
世易时移,本土品牌的反超,看起来已不是暂时性的局部现象,在很多方面都比昔日膜拜的洋品牌表现得更为强劲且可持续。对于店家而言,从上游获得各种品牌的途径越来越多,对于原有国际大牌的依赖度日渐降低。一句话,哪怕结束与这些品牌的合作,也没多大风险:没有张屠夫,就没有猪肉吃?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虽然已经错过最佳时机,却传递了明确的信息: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品牌红利期即将结束。
多米诺骨牌已经开始倒下,那些还在坚持多收“两三折”红利的公司得看看《战狼2》片尾,好好感受一下吴京说的那句:“那TM是以前“!
本文原创首发[美妆T头条]公众号“兵武连线”栏目,作者系美妆产业权威意见领袖张兵武,本栏目持续深度解读美妆产业趋势与热点。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