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6年马云提出新零售这个概念已经近两年了,媒体和股市上的各种新零售概念已经被轮番炒作了好几遍,此时的互联网相信没有人不知道新零售这个概念了。热捧之后,舆论逐渐平静,投机分子也相继淡出,但此时却是资本收割的黄金时节,可以讲新零售刚刚进入2.0时代。
阿里、腾讯挟资本之力通过并购、战略合作、投资等手段,逐渐完善自己的新零售拼图;京东、美团、沃尔玛、上海华联等通过投靠大佬也逐渐丰满自己的羽翼;而怡亚通、中商惠民等通过扎根社区店也在抢滩新零售,谁会笑到最后?
2.0时代开启,三雄鼎力的态势逐渐形成。
1、品牌零售逐渐被收割
现在线下的零售巨头们不是和阿里腾讯勾搭,就是在被勾搭的路上。银泰是最早投入阿里怀抱的零售商,然后是苏宁和阿里的握手,随后阿里参股三江新华都握手百联收购大润发。腾讯先后拥抱京东唯品会入股永辉步步高海澜之家牵手家乐福沃尔玛。这几年阿里砸下近千亿资金在线下零售商身上,腾讯也花了不少银子,估计现在马化腾新零售饭局可以坐好几座了吧?
BAT时代大家纷纷投靠巨头可以理解,毕竟他们有技术、有流量、有资本,这些都是线下零售升级不可或缺的要素。但问题是阿里腾讯是在赋能新零售还是在收割线下零售?
今年苏宁股东大会时,张近东用了30分钟阐述一个话题“苏宁是苏宁,阿里是阿里,万达是万达。我们之间不是结盟”,并且委婉的表达了对阿里只会壮大自己弱小对方的不满。再联想到2017年苏宁减持了部分阿里的股票,不难发现张近东对这桩当年轰动业界的联盟看法已经在逐渐改变,话说双方已经合作近三年,除了在天猫开辟了苏宁易购频道外,其它合作泛泛可陈。
壮大自己弱小对方,这也是其它零售巨头们的担心,并且这种担心还会持续。传统电商时代流量被巨头们收割,移动电商时代入口被巨头们把控,新零售时代人货场恐怕都会沦陷,可以说这就是腾讯阿里们的阳谋吧。
但是只有收割没有赋能显然不是成功的商业模式,阿里对新零售的定义是“用互联网的方法对传统零售人、货、场的重构”。仔细琢磨会发现阿里基本上聚焦在“场”的重构上,赋能经营环境是阿里的重点;腾讯重点在“人”,做人与场的连接,微信的成功让腾讯有足够的流量提供给合作伙伴。但是针对“货”的方面,阿里和腾讯的力量就弱化很多,阿里不碰货腾讯压根就与货没有关系。新零售时代需要一个针对“货”的重构的巨头,目前怡亚通和中商惠民是其中的佼佼者。
“货”的重构相对比“人”、“场”要难一些,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传统。中国传统的商品分销模式使商品的流动路径被各个经销商、批发商、加盟商们把控。而传统品牌的老板们完全没有打破这种模式的能力。之前O2O火得不要不要的时候,有的服装企业老板准备强推公司O2O,首先站起来砸场的就是加盟商们。
历史原因,品牌商、经销商、内部人员间的关系盘根错节,同时各地区的经销商雄霸一方,在零售商中有足够的话语权。所以与其想着去颠覆渠道商还不如与他们联盟共同拓展新零售市场,怡亚通选择的就是这种模式。
2、低线城市仍是便利店+小卖部的天下
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大卖场、综合超市、专卖店、便利店、小卖部构成了传统零售的业态。目前阿里腾讯的重心在对前五种业态的投资上,这几种业态已经足够市场化和规模化,整合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是针对便利店和小卖部的整合难度就大很多了,主要原因是太分散,集中程度太低。
目前像711这样的国际便利连锁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的热点区域,国内连锁业基本上是区域化的城市而存在,并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便利连锁巨无霸。因为独自打造涵盖人货场的便利连锁太重,不容易覆盖和规模化。全国便利店垄断指数最高的四个城市是太原、长沙、南京和东莞,其中太原的金虎和唐久便利,长沙的芙蓉兴盛和快乐惠也主要依托于省会太原与长沙,也没有深度覆盖到附近的低线城市和乡镇。
不过据凯度零售统计,目前中国有将近700万家便利店、小卖部这样的小店,它们贡献了整个零售渠道40%的出货量,而其中大概30%的这种小店位于乡镇、农村,46%在三线城市、县级市。
所以低线城市的零售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目前也是各巨头窥视中。但是传统零售商的连锁策略是标准化而不是个性化,是价格取胜而不是服务为王,同时在低线城市和乡镇建立网络需要强大的物流支持,这对一般零售商来说是不划算不经济的。这就给低线城市的便利店小卖部足够的生存空间,这也给新零售第三极提供了机会。
怡亚通的生态体系
怡亚通全力打造的面向全国中小微零售商的380商业生态体系(是怡亚通构建流通行业生态圈的载体,为客户提供销售支持、市场服务、结算服务、物流分拨、售后保障等一站式服务,助力产品快速、高效直供终端,深入中国380个城市及乡镇)可以说就是面对这种机会知难而上的典范。
怡亚通有备而来,这个中国财富500强的企业,上市公司的背景让其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同时基于供应链改造来布局全国的打法也切中要害。零售的升级首先是供应链的升级,让中国每一个角落的消费者都能无差别的享受到便捷的商品服务是最基本的需求。
由于和品牌商直接对接,或者和品牌商指定的经销商直接合作,怡亚通除了物流支持外还提供商品的分销服务,其它还包括金融服务、营销服务等多平台的生态化体系。在营销体系上怡亚通就和服务零售实体产业著名的连锁商业服务公司逸马集团合作,一同推动线下零售的互联网重构。
怡亚通选择逸马集团应该是看中他多年的连锁系统建立服务能力,这个服务过国内420万家连锁门店的服务平台也曾经为联想、苏宁、创维、松下电工等服务过。怡亚通和逸马商业共同提出了“新流通·新零售”的战略落地方案,双方能走到一起主要是彼此的商业生态是一致且互补的,怡亚通的优势在完善的供应链布局,逸马商业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零售客户群以及宝贵的连锁标准化落地系统建立和运营经验。
在巨头们的推动下,未来的便利店和小卖部肯定也会诞生一批更接地气的商业连锁巨头,而逸马商业打造的“实体+互联网+金融”的生态也可以辅助这些连锁企业拥抱资本,推动其中的连锁领导品牌上市甚至走向世界。
对新零售,看好怡亚通+逸马商业模式,期待他成为阿里、腾讯之外的第三极。
3、社区店才是新零售的未来
我认为新零售在以下几点会有显著的变化,他们也是新零售的一种发展趋势。
1、充分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电商时代和传统零售时代顾客是在买东西,商家卖什么就买什么。而新零售时代商家是在最大化的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所以平台商能否提供足够个性化的商品选择就成为关键点。
2、人越来越懒,商品离你越来越近。想想这几年的商品发展趋势是不是这样?路边随处可见的便利店、自动售货机,办公室垂手可得的无人货架商品,外卖订餐饭直接到你的门口......
3、服务和你越来越亲。便利店和杂货小店就在你的社区,他们是新零售毛细血管的最末端,他们不但可以提供商品,当然还可以提供服务。想想当你想短暂外出,放心的将家中宠物交给便利店看护的场景。
社区化的便利店和小卖部其实可以承载上面的这三个变化。社区店的未来不可限量,这里有你要的商品、你需要的服务、你的童年时光、你的初恋回忆......
我的一个台湾朋友每次回台湾的时候,不是先回家而是直接去家附近的7-11买点便当坐一会儿。她和我说每次都像朝圣一样,因为这儿有她的初恋,这是一种便利店情节。你理解了这种便利店情节就能理解《春娇和志明》中女主角为什么从香港7-11买便当不远万里带到北京这种事情了。
当然,路还比较遥远,不过有类似阿里、腾讯、怡亚通这种巨头们的推动,这样的场景会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