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生鲜超市”期待改革和政策到位

来源: 联商网 2004-09-20 10:01
  有消息说,一种叫“生鲜加强型超市”在政府的推动下,不久将有望在申城“遍地开花”。

  所谓“生鲜加强型超市”,就是生鲜食品占门店经营品种50%以上的超市。此举若能大面积推开,相信老百姓肯定会喝彩。特别是在炎炎的夏季,谁不愿到有空调的房子里悠闲自在地采购新鲜的蔬菜瓜果呢?

  笔者当然为之高兴,但欣喜之余又有点担心,如果现在的超市不进行一番深入的改革,如果政府相关的优惠政策未能配套到位,那么,即使政府有心要为百姓办一些实事,可能最终也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甚至会无果而终或不了了之。

  因为据了解,目前大型超市的生鲜柜台上的菜蔬、瓜果,其价格都比一般菜市场的要贵。这一点很多市民都能感觉得到。笔者所在的花木地区,共有联华、华联、农工商家得利麦德龙等多家大型超市,其价位皆大大高于菜市场的。如嫩黄瓜菜市场卖2元,尚可还点价,而号称“天天便宜”的超市却要卖到3元;同样的红富士苹果,菜场卖3元,超市却卖到4.8元等等。而且超市的生鲜食品也并不比菜场的更新鲜,通常反而还逊于菜场。还有,超市的服务态度也比菜场要差。

  按理说,连锁超市实行的是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管理,其规模效应要远比菜场的个体经营优越得多,而规模效应带来的是交易成本的大大降低。可为何其生鲜食品的价位却反比菜场的高呢?

  有人说,超市的生鲜食品处理率高,这是事实。可为什么处理率高呢?这显然与超市的管理不到位、配置不合理有关。据了解,现在的超市生鲜食品实行的是“计划”配置,品种单一,数量一定。经常是市民需求的时令菜蔬瓜果,超市缺少供应,而市民不感兴趣的生鲜食品却“照供不误”,所以经常出现“供需错位”。正是这种经营机制的弊端才造成了“处理率”的居高不下,经济损失严重。

  有人说,超市的场地成本要高于菜场,这也是事实。但经验告诉我们,“场地成本”无论如何也不会“吃”了规模效应带来的经济效益。所以,超市生鲜食品价位居高不下,很大的一块其实是管理成本造成的。众所周知,现行的超市多为国有企业,不仅管理层次多,管理人员更多,相互牵制、人浮于事的局面至今依然存在。

  因此,要想使“生鲜超市”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市民,使政府的良好愿望得以实现,超市尤其是国有大型超市,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对其体制、机制进行大力度的改革:大胆引进民资、外资,实行一定程度的民营化,有意识地将外部竞争和压力化为改革的动力。

  当然要使“生鲜超市”能够有效地推开,政府不仅要通过专项经费给予直接补贴,还要在技术改造和资金投入上给予扶助,如向银行贷款时,可以获得政府部门的贴息等。还有就是要让“生鲜超市”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否可对现行统一的13%的税收政策作出适当的调整呢?(青年报)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你可能会喜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