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生鲜节假日营销背景资料(二)

来源: 联商网 2004-10-29 10:09
  3、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传说一

  农历正月十五称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元宵意即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又称元夕、元夜。上元节出自道家典故,祭上元天官祈福。

  元宵节早晨吃荠菜、糯米糕或汤圆(又名元宵),中午吃春卷,晚上全家在一起吃团圆饭。这天茶馆里泡茶,惯例加进青橄榄,俗称"吃橄榄茶",又称"吃元宝茶"。橄榄象征元宝,寓意发财得福。

  农历正月十五又是灯节。这天晚上,民间所挂花灯名目很多,有龙灯、凤灯、鱼灯、免子灯、走马灯以及各种神话灯、历代人物灯,有的用灯扎成灯树、灯楼、鳌山、牌坊等,还有踩高跷、扭秧歌、打太平鼓、玩花船、耍龙舞耍狮子舞等活动。花灯上还写有灯谜,吸引人们观灯、猜谜。晚饭后,人们纷纷点起各种彩灯,敲着锣鼓,聚集在一起闹元宵。有的还跳大头娃娃舞,有的赛花灯、放爆仗。花灯比精巧和数量,爆仗比放得高与响。有的翻筋斗、豁虎跳、三角倒立、跳百索等杂耍比赛。有的设步障、扎高台,选娇男美女,身着缕罗衣衫,扮演新戏。有些地方从正月十五一直闹到正月二十日才结束。在农村,人们在晚饭后,点着各种彩灯,青壮年组成龙灯队,敲着锣鼓,到各村去耍龙灯。龙灯内点燃许多蜡烛,在夜空中翻滚,宛如火龙飞舞。观者如云,故?quot;正月半,龙灯看"的民谣。

  传说二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又增加了戏曲表演。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 "橘灯 "、 "绢灯 "、 "五彩羊皮灯 "、 "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一百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横生。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元宵分实心和带馅两种。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桂花酒酿元宵、以肉馅、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葱、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劳、长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传说三

  元宵节是民间传统节日,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有燃灯习俗。灯的形状多种多样,五彩缤纷,故又称灯节,或者叫闹花灯。桂林的传统活动是舞龙灯,有红龙、黄龙、青龙、白龙等。龙灯出游时,走在最前面的是报信鼓,后面依序为头行牌、龙门、鱼灯、各式灯景、龙亭、龙珠、看龙。有些地方人们习惯舞稻草扎的草龙,走村串巷,恭贺春禧,家家都放鞭炮迎接,还将细香插上草龙,求龙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草龙舞动时,香火点点,就象一条火龙,充满节日欢乐气氛和乡土情调。元宵夜,家家户户要灯火通明,表示家旺财旺,一年前景光明。节日的象征性食品是元宵,俗称汤圆,寓意春节圆满结束,一年都会过得圆圆满满。有桂花汤圆、麻蓉汤圆等。乡间还有黄糖心汤圆和子孙汤圆。 传说四:元宵节的传说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4、农历二月初二,中和节/龙头节

  中和节始于唐代,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中和节的信仰活动较多,民间有祭太阳神,祭土地神祭祖先的活动。中和节要吃太阳糕祭太阳神;喝中和酒(平常的酒在中和节的叫法)祭春神句芒,祈求农事顺利。

  5、农历三月初三,上巳

  农历三月初三为上巳日。古时以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
  这天,人们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荠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妇女把荠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城乡人民还会登山踏青。上古时,三月上巳节也有"会男女"的奇特风俗。

  6、农历三月二十一,立夏

  中国南方民间历来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一说是苋菜、元麦,蚕豆,也有说是苋菜、蚕豆、蒜苗);树三鲜即樱桃、枇杷、杏子(一有说是梅子、杏子、樱桃,也有说是梅子、樱桃、香椿头);水三鲜即海蛳、河豚、鲥鱼(一说是鲥鱼、鲳鱼、黄鱼,也有说是鲥鱼、银鱼、子鲚鱼)。其中以尝地三鲜最为普遍。有的地方还有立夏吃霉豆腐的习俗,说吃了霉豆腐就不会倒霉。 7、4月4日或5日,清明节

  传说一

  清明时节,江南民间开始种植蔬菜、果树。蚕农在清明夜把蚕种裹在棉衣里进行孵化。

  这天,人们纷纷上登山踏青,或上城墙绕城而走,叫登高踏青。人们有上山踏青,赶节场,观看赛会的习惯。从元宵节至清明节,大人孩子,三五成群,到野外放凤筝,别有情趣。

  清明时节祭扫祖坟(俗称"上坟"),也是中国民间传统民俗。扫墓时挑些新士壅坟茔。凡新坟一定要在清明前祭扫;旧坟可以过清明。但不能过立夏。新媳妇一定要去祭扫祖坟,俗称"上花坟"。扫墓时用荤、素菜肴和酒、饭等祭奠。后来也有用干果糕点等替代的。

  传说二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使清明成为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

  传说三

  时间是4月4日或5日,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活动是祭扫先人坟墓。民间扫墓,要修整墓地,去除杂草,还习惯用土块压上一圈白纸,焚化纸钱,供上祭品,以示崇敬。

  传说四:清明节的传说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身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本文为联商网作品,版权归本站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侵权必究。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你可能会喜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