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市场特点和发展趋势
来源:
2004-11-12 10:54
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已初步建立,各类农产品市场已经发展到2.7万多个,其中批发市场4500多个,年交易额超过1.3万亿元,占整个农业总产值的一半。粮食、蔬菜类产品的商品率已超过30%,畜产品、水产品的商品率超过50%,水果的商品率接近90%。1/3以上的农产品实现了跨省消费。农产品市场交易方式已由集市贸易扩大到专业批发、跨区域贸易、“订单”和期货交易,逐步形成了以城乡农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直销配送和超市经营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但是,我国在农产品加工上总体还处于初级阶段。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产值比达到3.5∶1以上,我国目前还不到0.5∶1。在发达国家,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上市的比例越来越低,农产品的产后加工能力达到70%以上。在欧美、日本等地,90%以上的蔬菜都是经过商品化加工处理后进人流通领域的。
为了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业部决定从2004年起开展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该行动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相结合,用3—5年的时间,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和指导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农产品市场需求的特点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变。但农产品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从生产角度看,工业用粮和饲料作物的需求强劲。粮食由传统的“北粮南调”,逐步调整为“南进北出”和“中粮西用”。优质农产品的区域布局正在形成。
从消费角度看,市场对优质农产品和强化营养食品需求加大。冷冻食品以及调理食品逐步成为城镇居民动植物产品消费的主要形式。
从人口角度看,城镇化带来食品需求结构的变化,在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同等的前提下,一个居民从农村转到一个中小城市,其粮食年消费量将减少58.3公斤,在特大城市将减少64.2公斤,蔬菜减少23.25公斤。与之相对应,畜产品的年消费量增加4.2公斤(中小城市)至7.2公斤(特大城市),水产品、水果和其他食品的消费也将相应提高。
从贸易角度看,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还会增大。精深加工的优质农产品、有机作物、杂粮产品逐步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商品。
农产品市场流通的特点尽管身为农业大国,但我国尚未形成高效畅通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产品的流通主要依赖于农村和城市的集贸市场,在超市等现代零售渠道中的销售比例不足三成。而在发达国家,80%-95%的农产品是通过超市和大型食品商店流通的。
目前,国家加大了农产品流通三级市场建设: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和零售农贸市场。在国家鼓励和市场调节之下,大规模的农产品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正在逐步形成之中,但面向零售终端(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的区域内部农产品综合物流配送体系尚未成型,农产品大宗物流与连锁超市生鲜区之间未能形成有效衔接,或者是发展有限,特别是农产品的冷链物流还没有形成。
为了尽快建立农产品流通体系,有关政府部门将在批发领域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检验检测系统以及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产品拍卖、经纪人代理、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在零售领域,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加工企业直接向超市、社区菜市场和便利店配送产品;在物流领域引导现有物流企业的改造升级,加快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冷链系统。
农产品市场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
就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特点来看,至少有5个加工领域具备很好的发展前景。
一是粮油加工领域的优质稻谷精加工及稻壳、米糠综合利用;小麦分层碾磨技术;高油玉米、优质蛋白玉米等新品种的培育与开发;玉米淀粉的深度开发利用等都有巨大的市场机会。
二是肉类加工业的大型企业的肉制品生产设备要向连续化、自动化、大批量操作及近似无菌加工的技术方向发展。冷却肉的生产供应、低温肉制品和生物发酵制品的研发和生产与分销技术的结合是未来的突破方向。
三是奶类加工业的综合保鲜技术、强化营养产品开发、良种奶牛的繁育等成为竞争焦点。
四是在果蔬加工方面,冷冻干燥技术、微波技术、超微粉碎技术、膜分离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及相应设备的研制工作,是提高果蔬深加工技术的水平的关键。
五是水产品市场方面,此为非常重要的国际贸易领地。水产品冷链设施的技术改造;淡水鱼加工综合利用、海水中上层鱼类加工、贝类产品净化及加工等技术;生物技术在水产加工领域的应用;开发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水产食品等等都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会。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