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改超”陷僵局 南昌农贸市场期待升级
来源:
2005-08-19 10:27
经过五年的商战洗礼,“百货+生鲜”这一只为吸引人气的经营业态,已开始慢慢退出主流商圈,在南昌丽华购物中心,超市内除了蔬菜和水果,其他的肉品水产已悉数退出经营。
无独有偶,在本报披露了有关部门对“农改超”的政策将有所调整,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在设区城市的中心城区生鲜经营以超市为主体后,不少读者打来电话表示政府“超增农”、新建小区直接规划生鲜超市,出发点是好的,但问题是眼下我们买菜该怎么办?
对此,有专家提出,既然农贸市场依然是南昌市民购菜的主渠道,那么现阶段政府“农改超”的方向能否做个调整——对南昌现有的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城市(如深圳、海口、武汉、南京)在“农改超”遭遇困境后已纷纷调整策略,代之以“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即把农贸市场的改造定位于比超市低一点,比原来的集市要高一点。经营企业不再统揽生鲜食品的采购、配送、销售和库存等诸多环节。
如深圳市集贸市场有限公司旗下有16家农贸市场,目前已有8家变身为“惠民街市”,在硬件上实现“超市化”,包括标识统一、布局合理、保证场内卫生清洁;软件上则保留了传统摊主分散经营的特点,主顾之间仍可讨价还价,但同时又渗入了超市的经营理念,如场内设立肉菜检测室、引入专卖店和品牌店等等。
而这些改造后的新场摊位实行面向全社会的公开竞投,在同等条件下原档主有租赁优先权,档位租金由是大幅提高;同时档口由原来1平方米一个扩展到四、五个平方一个,进场租户数量被压减,避免了低水平的经营品种重叠而引致的同质化竞争。
“这样做适应现阶段老百姓的消费水平,所以受市场欢迎。”采访中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如此表示。
南昌农贸市场脏乱差难改观
与此相对应的是,南昌农贸市场的脏乱差长期无大的改观。
据悉,目前南昌市共有农贸市场167个,其中城区农贸市场有81个,直接服务人口200万人。但一个菜场污染一条街,这种状况在南昌市城区的菜场屡见不鲜。采访中,家住南昌市东湖区墩子塘社区的张小姐就向记者抱怨,从工作单位到家只需步行五分钟,但她宁愿拐个弯绕行一段路,原因是小巷里有个菜场太脏了。
根据南昌市人民政府的一份调查材料显示,南昌市农贸市场普遍存在规模小、硬件设施差的问题。来自南昌市创建办的信息表明,从2002年开始,由该办牵头联合其他部门每个月对全市农贸市场集中检查评分一次,对于后十名的采取通报批评、责令整改。但由于市场本身缺乏监管力度,经常是检查组前脚走,经营户又开始乱丢乱放,脏乱差反弹现象严重。
那么,南昌能否也做出同样的尝试,对现有的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呢?果真如此,或许届时,南昌人不用再为去哪儿买菜发愁。记者手记
“农改超”该怎么做
买菜和卖菜本是一种市场行为,但是在政府的全力操办下,在各方的妥协下,南昌子固路生鲜超市改造项目诞生了。而记者获知,对于首家“农改超”建设的项目选址,并没有实行公开听证,也没有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包括消费者代表、社区代表的意见。有专家就此指出,对于关乎民生的“菜篮子”工程,政府牵头参与无可厚非,但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让参与各方得益,而非由政府大包大揽或者一纸红头文件了事。
而商家当然毫不掩饰其经营的目的:经营生鲜只是为了给竞争增加砝码,每天推出几个特价品种也就是为了吸引顾客的眼球,增加超市的人流量和营业额。既然经营者不是专门的农贸超市,因此还是沿用了蔬菜和水果自营,肉品、水产、冰鲜引进农贸市场的经营户联营的方法。虽然看起来商品琳琅满目,但价格却居高不下。怎么去剪除中间环节,直接让利给百姓?而生鲜经营品种少、价格贵、人气冷落、马路市场卷土重来似乎都是与其紧密关联的因素。
尽管一些资本一开始就盯上了“农改超”这块市场大蛋糕,然而到目前为止南昌还未出现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农贸超市。而据各地媒体报道,南京首批8家生鲜超市不到一年全部“夭折”,河南首家“农改超”门店开业半年被迫关闭,杭州农贸市场改建的生鲜超市悉被收购。各地政府充当主角的“农改超”工程,到今天大半折戟沉沙,幸存者寥寥。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尊重市场的选择,对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
(毛宁 辜书兴 信息日报)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