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生鲜超市蔬菜之价格战略

来源: 联商网 2005-11-28 09:49
  现阶段,生鲜超市在蔬菜经营过程中,在制定蔬菜的销售价格时考虑的依据,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1、进货成本。即进货价格。无论是超市自采、供应商供货、联营还是承包出租,其货物来源主要是批发市场,价格参照系主要还是基于批发市场的价格。   2、成本、分摊成本以及毛利期望值。可以说,这方面的因素对蔬菜销售价格的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实际使用起来又非常的复杂,不好控制。 有的超市采用植入率来确定销售价格,所谓植入率是指对包含工资额卖价之比率,也可以理解为预估之利益。知道了进货原价,其商品就可以依据预估之植入率,决定出卖价,可以用下面公式表示:销售价格=进货原价÷(1-植入率)。在以上的计算方式中,如何正确的确定植入率,便成为关键。   但是,本文的观点更倾向于依据“本量利分析原则”,确定销售价格。“本量利分析”(CVP分析)是成本-业务量-利润关系分析的简称,指在变动成本计算模式的基础上,以数学化模型与图形来揭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业务量、单价、营业额、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性联系,为预测、决策和规划提供必要财务信息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根据“本量利分析”基本模型:利润=营业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单价X业务量-单位变动成本X业务量-固定成本总额=(单价-单位变动成本)X业务量-固定成本总额。保本点业务量=固定成本总额/[单价X(1-营业税率)-单位变动成本]。   上述两种方式的具体应用,在下面的章节中详细探讨。   3、根据市场研调结果,参考竞争对手的价格,即价格竞争策略。   在上述影响蔬菜销售价格制定的因素里面,价格竞争策略是遵从于企业市场开拓与确立市场占有率优势的需要,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但在前面的两项因素上,好多超市的定价走入了误区,造成了蔬菜销售价格制定的不合理,本文试从下面几个方面论述:   一、蔬菜进货成本构成因素分析   合理的定价,必须要了解市场价格的构成以及价格波动变化的规律。   1、现阶段,国内市场果蔬类农产品流通交易成本构成分析   以蔬菜为例,蔬菜主要通过下面的环节流通:   A种植地——B小贩运户——C产地批发市场——D大贩运户——E销售地批发市场——F二级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商、配送企业——G农贸市场、超市或小商贩——H消费者   以上为蔬菜流通需要经过的基本环节,根据市场、地域不同,以及流通过程中采购、销售模式的不同,上述环节会有所变化或减少。根据上述流通环节,我们来分析各个环节成本、利润构成:   A:具体体现为种植户蔬菜的出售价,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但出售价并不一定高于种植户的种植成本,把出售价作为流通蔬菜的成本之一——C1   B:小贩运户的利润——L1,运输成本——Y1,加工、包装费用——B1,产地经纪人费用——F1,损耗——S1   C:产地批发市场交易费——F2   D:大贩运户的利润——L2,运输成本——Y2,加工、包装费用——B2,损耗——S2   E:销售地批发市场交易费——F3   F:二级批发市场交易费——F4,二级批发商利润、配送企业利润——L3,加工、包装费用——B3,损耗——S3,运输成本——Y3   G:农贸市场、超市或小商贩销售成本——F5,农贸市场、超市或小商贩的利润——L4,损耗——S4   所以,最终到消费者手中的蔬菜的最大价格构成为:   C1+L1+L2+L3+L4+Y1+Y2+Y3+B1+B2+B3+F1+F2+F3+F4+F5+S1+S2+S3+S4   可见,蔬菜流通过程中的成本费用是非常高的。   这种流通方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环节多,成本高。前面的文章中曾经提到过无论是超市还是农产品配送企业,其根本的竞争力在于产品资源的产地化,即在产地经过严格分级、包装的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或终端销售环节,而不经过中间任何的流通环节。因此,超市蔬菜经营的定价过程中,必须要考虑采购流程优化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依据批发市场的价格,简单加上一个差价就万事大吉了。流通过程优化的措施便在于减少价格构成的项目,或者压低价格构成项目的数值,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只要流程设计合理,蔬菜销售企业完全可以依靠规模效应,达到降低成本,确立价格竞争优势。   2、批发市场蔬菜价格波动原因分析。   (1) 除受种植成本影响之外,影响批发市场蔬菜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供求关系,并且波动幅度越接近产地端,波动幅度越大。由于蔬菜贩运、批发的传统交易方式技术含量比较低,周转速度较快,所以从事这方面的商户较多,且变化较快,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价格的激烈波动。例如,假如某个批发市场所覆盖的消费区域,黄瓜的平均日消费量是100吨,那么每天批发市场的来货量就是100吨,这时候供求关系是基本平衡的,利润基本也会维持在平均水平。但是,这时候的利润会吸引部分贩运户加入进来,市场上的供应量会逐渐增大,就会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利润就会逐渐降低,但只要还有利可图,就不会有人主动退出。直到供应量每天严重大于100吨时,就会形成“烂市”,这时候整个市场就都在赔钱了,只是受采购、物流成本的制约,大家赔钱的比例会有所不同。从现在的交易模式来讲,一般“烂市”是必然要形成的,且呈现一定的周期性,但这种周期性是不规则的。在“烂市”时,必然会有商户撑不住劲,赔不起了,这时候市场上的来货量会减少,甚至会突然减少,供应就会小于(甚至大大小于)需求,价格会上涨,利润必然增加。利润有了,就会有人再加入,从而造成下一轮循环。从整个市场经营业户来看,蔬菜经营一般是“剩者为王”,而非“胜者为王”,即挣钱的一般都是那些资金较为雄厚、能够长期经营、采购物流成本较低、较为熟悉市场规律的商户,对某些投机者来讲,往往是为别人做了嫁衣,甚至是血本无归。   (2) 具体到某个品种,一般来讲,种植平均成本(L1)、产地平均采购价格(L2)、销地批发平均价格(L3)、零售价格(L4)之间有利润差,且利润差越靠近销售端,利润差会越大,即在平均状态下,每个环节之间一般都会产生利润,且“种菜的不如卖菜的,卖菜的不如炒菜的”。但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有时候收购价格会低于种植成本,即老百姓种菜要赔钱;扣除物流费用(甚至不扣除物流费用),销地批发价格有时会低于产地采购价格,零售价格有时也会低于销地批发价格,即贩运、销售蔬菜的商户要赔钱。   弊端:价格的剧烈波动,不仅给超市蔬菜的定价带来困难,还容易出现采购黑洞。采购黑洞损失的并不仅仅是那部分钱,更糟糕的是会对超市的蔬菜定价产生误导,从而最终影响到整体销售效果。   因此,超市生鲜经营者在制定蔬菜销售价格的过程中,绝不能仅仅把批发市场的采购价格作为唯一的参照系,要认真研究蔬菜价格成本的构成,以及市场价格波动变化的规律,并认真应对。   二、成本、分摊成本以及毛利期望值   正确的市场份额的估算方式,即正确估算期望营业量与保本营业量,才可以确定适合的分摊成本、植入率或者毛利期望值,而不是依据历史营业量。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营业量也许本身就是错误的,价格与管理的不到位,导致了错误的营业量反映。   我们可以制定下面的公式:   销售价格=进货原价÷(1-植入率)   植入率=(销售价格-进货原价)/销售价格   无论是何种销售模式,一般都是根据上述的方式确定基本的蔬菜销售价格,再通过和竞争对手的价格进行比较,确定最终的销售价格。假设在进货价格合理的情况下,确定销售价格最关键的就是植入率了。植入率如果定得不合适,或者会导致零售价格过高,影响销售状况;或者会导致不能正确的反映盈利,造成亏损。在确定植入率的过程中,营业量是最重要的因素。当蔬菜经营者确定植入率时,往往考虑的最多的就是历史销售数量了,做的比较好的也仅仅是在历史销售数量上简单的加一个系数。这样做,其实是错误的。假如超市原来的销售价格与服务管理水平,具备很高的竞争力,做的很完善了,那么历史的销售量也许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原来的销售价格与服务管理水平不怎么样,那么历史销量就没有正确的反映应该有的销量,就会给出错误的植入率,从而造成价格定位的不合理,影响销售,造成恶性循环。   正确的做法是,原来的历史销量只是一个参考数据。定价的原则与制定植入率的原则,应该是基于开店之初的对本店覆盖商圈的市场预期。例如,每个超市都有自己覆盖的主要服务半径,假设某超市覆盖消费区域内每天蔬菜的总消费量是50000公斤,超市期望的市场占有率是20%,那么期望销量就是每天10000公斤(即使现在每天的历史销量是2000公斤),这个期望销量10000公斤才应该是制定植入率的最重要依据,而不是2000公斤的历史销量。原因很简单,如果你的蔬菜价格、质量与服务都做的很好了,你的销量就应该是10000公斤,甚至更高,而现在你只做了2000公斤,正说明你的工作做的不好,工作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你现在如果用存在很多缺陷的历史销量来确定植入率,能行吗?   为了更好的说明上述问题,我们在制定蔬菜价格战略时,应该引入“本量利”(CVP)分析原则。在“本量利”(CVP)分析模型中,为简单起见,我们可以设为:   成本总额=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   那么:   利润=营业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销售价格-进货原价)*营业量-成本总额   那么:   保本业务量=成本总额/(销售价格-进货原价)   带入原来的公式:   植入率=成本总额/(保本业务量*销售价格)   如果设为:   分摊成本=成本总额/保本业务量   那么:   植入率=分摊成本/销售价格   可见,植入率最终与成本总额以及保本营业量有直接的关系,即与分摊成本有直接的关系。在成本总额中,超市的固定成本基本变化不大,那么确定植入率的关键就是变动成本与保本业务量。   超市所销售蔬菜的价格,是超市竞争力最主要的体现,如何控制变动成本,正确认识保本业务量,正确制定植入率,从而正确的确定销售价格战略,是超市经营成功与否的关键。简单的说就是,不管你的价格如何制定,总归还有竞争对手存在,你的价格如果没有竞争优势,你的销售数量就不能够做上去,销售数量做不上去,反过来会时刻制约着你的定价原则。另外一个角度,如果仅仅为了竞争的需要,被动去保持一个低的价格,而不从深层次上分析各种成本因素,依靠改善供应渠道与提升管理水平,降低变动成本因素,提高销售数量,那么,超市的蔬菜经营状况就不可能有明显的改善。   因此,超市蔬菜经营价格战略,绝对不可以是简单的进货价格加权的数字计算,如果你本身的进货成本就非常高了,怎么再去加权?必须考虑到整个的蔬菜供应链状况,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价格定位的问题。   高端定位:不能仅依靠挂羊头卖狗肉。   (梁长青)
本文为联商网作品,版权归本站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侵权必究。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你可能会喜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