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范志军:意识是苏宁成长的驱动力

来源: 联商网 2007-12-06 08:20

  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家电产品市场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传统业态向现代业态的转变,创造出了可以抵御全球商业巨人的本土企业。在推动这种巨变的商业力量中,苏宁电器无疑是其中最重要和最成功的力量之一。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苏宁电器从17年前那个不足200平方米的小空调专卖店,迅速成长为今日拥有9万员工、连锁店面覆盖全国的大型连锁企业,并作为中国流通业民族企业的旗帜与跨国家电连锁巨头们分庭抗礼,推动了中国家电行业的产业链重构。苏宁的崛起和成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家企业,苏宁高速成长的驱动力在哪里?支撑其快速、稳健成长的根基是什么?为此,我们采访了苏宁电器华北地区管理总部执行总裁范志军先生。
  
  范志军,1968年生,南京人,苏宁电器华北地区管理总部执行总裁。

  服务意识 “服务是苏宁的唯一产品”

  在范志军眼里,服务是苏宁与竞争对手最大的差别所在:“苏宁卖的任何东西,都是别人生产的,顾客也可以在别的家电卖场买到。所以无论商品还是价格都不是我们的标识,服务才是苏宁的唯一产品。”

  ■历史:服务始于初生时

  17年前,苏宁电器诞生在南京宁海路60号,专营空调。当时的中国还处在短缺经济时代,供不应求是典型的市场特征。老百姓的家用电器消费品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在国营大商场里非常抢手,人们能买到这些家电已是万幸,商家的服务更成了一种奢望。

  而苏宁的服务意识却正是从这个时代开始的。

  “当时苏宁200平方米的专营店里,卖的都是空调,而空调是一种半成品,离不开售后服务。我们免费上门给顾客安装,装完之后还有电话回访,每年春秋两次清洗保养。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苏宁这样的服务实在让人受宠若惊。”

  此后,苏宁不断创新自己的服务理念、服务精神以及具体服务项目,并将其打造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给顾客:体验值〉期望值

  在商品同质化愈发严重的今天,看似无形的服务比有形的产品更能捕获消费者。而体验经济的到来,也让消费者对有形产品本身的关注越来越让位于商家的服务质量。

  很多时候苏宁的服务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之举,相反处理的都是琐碎零散的事务,却让顾客感到了独特的价值。走进苏宁采购成套家电的消费者会发现,无论是结婚还是装修,只要说出自己的需求,就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帮忙设计家电组合,不是单纯推荐某一产品,而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家电生活新提案。

  “消费者都有一种期望值,如果你给他的体验值大于期望值,那么他的满意度就会大大提高。”对此,范志军这样解释。

  苏宁的服务意识还体现在很多细节上,如内部用语的改变:从“售前/售中/售后”改为“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前者体现了以产品为核心,后者体现了以消费者为核心。“消费者是敏感的,只有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服务才能赢得顾客的心。”

  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消费者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原来很多创新的服务在消费者心中也渐渐变成正常的、理所应当的。如何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满意度,成为苏宁服务不断追求的核心。苏宁要求自己的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更多地去挖掘顾客需求,尤其是思考顾客期望值以外的需求。“顾客期望的一定要做好,顾客期望不到的苏宁要尽量想到。”

  长远意识 “关键是未来能否做好”

  长远意识,哪怕只是对现有状况的一点点超越,是苏宁电器在17年内得以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

  ■与供货商关系:合作共赢,注重长远发展

  “供货商是苏宁的合作伙伴,也是苏宁的服务对象,苏宁追求与供货商的合作共赢,即便是从来不合作的供货商,苏宁也很少有敌对的关系,而是彼此相互尊重。因为每个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认识,今天不合作,并不代表未来不会合作。”

  与供货商之间合作共赢的关系,早在苏宁诞生之初,就已经凸现。当时,业内惯例是在夏季空调市场即将启动时,才向厂家订货、销售。这样很容易造成旺季供货不及,淡季生产能力大量闲置,无论是商家还是厂家,都处于很被动的境地。

  相比同行,苏宁的战略目光要长远得多。苏宁与厂家达成了“淡季订货,反季节打款”的协议,对厂家而言,预付款既保证了淡季的生产,又降低了采购成本;对苏宁而言,淡季订购既能享受更高的优惠力度,又能保证旺季时的货源。这一“商家淡季支持厂家,厂家旺季回报商家”的创新模式,最后成为全国性的营销事件,也深刻影响了整个行业。

  ■门店建设:提前布局,赢取未来市场

  进入北京市场后,苏宁根据北京市政府城市建设规划,在门店建设方面提出的放射状、条式布局,更具有高屋建瓴的前瞻性。

  当时,京城家电连锁都围绕二环、三环扎堆开店,三环路沿线更是家电商家的必争之地,尤其是北、西、南三环平均每隔1.5公里就有一家电器卖场,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店挨店的“贴身竞争”局面,营销资源严重浪费。相反,拥有数十万人口的望京、天通苑、回龙观等北京大型社区,却没有一家家电连锁,成为家电布局的“盲点”。

  2005年,苏宁建设性地提出“三环泡沫论”,认为三环路连锁卖场猛增,造成单店盈利能力下降;密集开店竞争又推动使三环沿线物业成本非理性急剧上涨,三环商圈已出现严重泡沫。同时,随着北京城市外延发展、消费升级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2-3年后,北京郊县市场消费力将向城市靠拢,未来家电购买力将集中在四环、五环等新市场。

  苏宁因此调整北京布局战略,提出放射状链条式布局:即以三环路门店为放射点,分别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一直延伸到郊区县。

  在2年多的经营中,望京店、天通苑店的经营业绩已名列前茅,单店效益已打败不少四环路内的家电连锁门店,苏宁的北京版图也日益坚固。正是长远目光使苏宁能够低成本“圈地”,提前布局未来市场。

  公益意识 “负责任的成功更充实”

  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公民,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苏宁的更高目标和追求信条。苏宁的公益意识不仅超出了同行,甚至也超出了其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的担当。

  对此,范志军这样解释:“任何一个企业的壮大,一方面跟员工的努力分不开,另一方面更离不开社会的支持。苏宁的发展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苏宁也抱着感恩的心去回馈社会。这绝非虚言,而是实实在在地付出着行动。”

  ■领导:“我的办公室不装空调”

  为响应政府的节能号召,苏宁要求所有店面在夏季用电高峰期,只开一小部分电视机,以降低能耗。范志军办公所在的苏宁北京总部有中央空调,但由于房间向阳,夏天仍然非常热,下属多次要给他装空调,都被他拒绝了。很难想象,靠卖空调起家的家电卖场老总,在炎热的夏季只用一台小风扇降温。

  “我是为了给员工树立一个表率,希望这种主动的、自觉的节能环保意识能影响苏宁所有的员工,让他们再去影响更多的人。”

  实际上,范志军的行为的确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苏宁员工。不仅他的下属不要求单独装空调,苏宁的普通员工也身体力行地推行着节能的理念:苏宁员工从不乘电梯。在苏宁马家堡店的直梯门口,贴着这样的小条:“电梯门的每一次开启将耗电0.5度”。在楼梯间的墙壁上,写着“坐电梯的次数与你的体重成正比,那么,让我们一起走楼梯吧!”

  ■员工:每年付出“1+1”

  “只有懂得如何回归社会、向社会负起责任,苏宁的成功才会更有价值。”

  为此,苏宁倡导自己的员工每年拿出1天的收入捐赠、抽出1天的时间做义工、给北京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捐书捐钱、给贫困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资助贫困大学生回家过年等等,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关注弱势群体、回馈社会。

  ■目标:改变受助者心态

  帮助弱势群体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但这些形式的最终目的,都是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改变心态。相比形式本身,苏宁更重视小小的公益活动对人的后期行为的改变,重视如何给他们提供发展自我人格的资源。

  “例如,对于贫困大学生,完全可以只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利用寒假挣钱,但苏宁为什么要资助他们回家过年呢?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苏宁认为亲情是完成一个人品格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资助贫困大学生回家过年是为了让他们不仅关心自己,还学会关心家人、顾及家人的感受,这对他们人格的完善和终生发展都是有益的。”

  采访后记:

  三年前,在光华听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讲儒家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谈到一个人的发展不是因为他的智力有多高,而是因为他跟这个社会全面联系。采访结束后发现,这个结论对于企业同样适用。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苏宁得以在短短17年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苏宁是一个尊重各种价值、跟社会全面联系的企业,一个全面发展的企业。
  (北京晚报 张潇潇 陈铁)

本文为联商网作品,版权归本站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侵权必究。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你可能会喜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