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茂如出击:2008第三场战役剑指新世界
连续三次在二级市场,偷袭商业城 (600306.SH)、渤海物流(000889.SZ)、深国商(000056.SZ),黄茂如的茂业系在资本市场掀起轩然大波,茂业系仿佛又是银泰系再现。
今年5月,黄茂如成功把旗下公司茂业国际在香港推上市,募得资金近26亿元,手握巨额筹码显然是黄茂如攻城略地的最大底气。
而据topview数据显示,今年下半年来,又有两家深圳营业部席位动用1.05亿元,悄然买入新世界。操作手法与之前黄茂如买入商业城颇为相似。据了解,新世界是上海一家单体百货公司,这或许是黄茂如落子长三角的重要一环。
实际上,在今年5月茂业国际赴港上市的招股说明书,黄茂如即“赤裸裸”地表达其扩张的野心,“运用收购城商的经验进一步扩展其零售网络,包括在具有吸引力的机会出现时收购私人及上市公司及或物业。”其招股说明书如是写道。
谁在买入新世界
从8月14日至10月6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黄茂如旗下的中兆投资,动用3028万元资金连续三次买进商业城,在此期间上市公司却对此却被蒙在鼓里,直到10月16日中兆投资举牌时,黄茂如实际已掌握了商业城近8.63%的股权,而其第一大股东持有的比例不过为14.07%。相关资金信息表明,茂业系仍然有继续增持的迹象。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渤海物流和深国商身上,据相关公告表明,目前黄茂如持有深国商近5.09%的股权,持有渤海物流8.63%的股权。黄茂如一系列暗渡陈仓的动作,已使得上市公司相关高管十分恼火,据相关媒体报道,渤海物流和商业城就此事向监管部门举报,请求查处。
但黄茂如的脚步或许不仅仅于此。据topview数据,今年6月19日至8月28日间,平安证券深圳八卦三路营业部总共买入6794万元,在总共40次的操作当中,该营业部席位其间仅有为数不多,总金额仅有55万元的卖出。8月29日后,该营业部席位一直未有新的动作。
不得不注意的是,就在平安证券深圳八卦三路营业部席位沉寂下去的8月29日,深圳的另一家营业部,招商证券深圳红荔路营业部即开始发力操作,topview数据显示,8月29日至10月30日间,招商证券深圳红荔路营业部席位,总共净买入3666万元,在近25次的频繁操作中,仅有一笔仅1万元的卖出,手法与平安证券深圳八卦三路营业部惊人的巧合。
三个多月的时间,两家深圳营业部席位已总共买入1.05亿元。背后买入新世界的推手究竟又是谁?
手法雷同
再仔细对比,此前黄茂如买入商业城的手法。
Topview数据显示,从8月14日至10月6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建银投资深圳爱国路营业部已经连续十三次买进商业城,除去两笔微不足道的共33万元的买入,其间建银投资深圳爱国路营业部总共投入3028万元买入商业城。
此外,建银投资深圳深南东路营业部从9月9日到10月14日,总共买入1255万元,其间该席位只买出27万元。
在建银投资深圳爱国路营业部沉寂一个星期后,10月10日至10月16日,国泰君安深圳深南中路营业部连续出手,五个交易日,该营业部席位已经总共买入1.0334亿元。两个多月的时间,三家营业部总共买入近1.46亿元。而10月16日晚间,黄茂如透过商业城披露,截至10月16日收盘,黄茂如旗下中兆投资总共买入商业城1538万股,交易价格区为4.35元/股-5.79元/股,交易总额约在6689万元-8903万元之间,占商业城总股本的8.63%。
就以时间段的切合来看,买入商业城的建银投资深圳爱国路营业部和国泰君安深圳深南中路营业部配合竟十分默契,“你方唱罢我登场”。而买入新世界的两家深圳营业部显然又拷贝此种操作手法。
不过此时,去判断背后的资金是谁,证据仍然不够充分。
股权结构类似
再对比新世界与渤海物流、商业城、深国商的股权结构。
据2008年半年报,截至2008年6月30日(以下数据出处同此),渤海物流的第一大股东安徽新长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股权比例为15.26%,第二大股东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持有的股权比例仅为3.47%,第三大股东中国糖业酒类集团公司持有的股权比例也仅为2.65%,其中流通股占其总股本近90%。
此外,商业城的前三大股东持有的股权比例分别为:14.07%、11.40%、6.74%。其中流通股占其总股本近70%。深国商的前四大股东持有的股权比例分别为:13.70%、9.76%、3.93%、3.63%。其中流通股占其总股本近50%。
就以股东持有股权来看,三家上市的股权分布都相当分散,股本也主要以流通股为主。这些特征都使得黄茂如通过增持股份,进而控制上市公司变得较为容易。
再看看,新世界的股权结构,该公司第一大股东黄浦区国资委在10月初增持106万股后,其持有的股权比例不过为25.19%。截至9月30日,新世界的十大股东均为基金,持有股权比例不超过4.5%。
新世界一不愿具名的相关高层人士也坦然,“目前公司大股东持股比例还较低,近期经过增持后,不过比例还是只有25.19%,现在股价也很低,如果有人想在二级市场大肆收购公司股票,门槛也比较低。”同时,该人士还向理财周报记者确认,近期并无有关机构或个人就上市公司股权问题进行接触,也不曾注意到什么资金在增持上市公司股份。理财周报记者曾就此事联系过茂业集团相关负责人,其投资者关系部一名工作人员回复说“公司高层对此不予评价,外界所做判断也纯属个人判断”。
“新世界是个单体百货,地段很好。”国海证券研究员栾雪飞亦认为。这实际上与此前黄茂如收购的渤海物流、商业城、深国商的情况大致相同。栾雪飞在与记者交流后,也认为就此点来看,黄茂如出手新世界的可能性也确实比较大。
粗略估计,6月19日至10月30日的操作,两家营业部的所费近亿元的资金所购得公司股份约在1300万股左右。不过这尚离举牌所需的5%的股权比例、近2660万股尚有一半距离。
资金充足
连续举牌三家上市公司,以及可能会浮出水面的新世界。黄茂如究竟想干什么?
黄茂如旗下控制的有成商集团和茂业国际。前者是黄茂如于2005年并购所得,彼时黄茂如以3.8亿元的代价,从四川迪康手中成功购买1.3357亿股社会法人股,占成商集团近66%的的股权,成为成商集团的第一大股东。成商集团是四川本地最大的零售企业。
茂业国际的主营业务也以百货业为主,其门店主要分布于深圳、珠海、重庆、成都及四川省其他城市。茂业国际于今年赴香港上市,并成功募得近26亿港元资金,其半年报显示,截止至2008年6月30日,茂业国际仍手握24.849亿元。
茂业国际和成商集团的母公司茂业集团以经营商业地产和百货业为主,其地产+百货的模式在业内颇受称道。从茂业收购已经出手的三家上市公司来看,都拥有较为丰富的地产资源,如深国商总面积11万平米的晶岛项目。
实际上,黄茂如的“野心”在茂业国际上市时已经十分明了,其招股说明书即提到其增长策略,“运用收购城商的经验进一步扩展其零售网络,包括在具有吸引力的机会出现时收购私人及上市公司及或物业。”而近期黄茂如的频繁出手无疑印证了其当时的规划。
在招股说明书,黄茂如还明确说,“将收购具有市场领导地位及声誉或于该城市拥有黄金地段的商店。”
实际上,自5月以来,茂业国际的在港交所所披露的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点,其公告显示,半年来,茂业国际已收购了包括太原、南充、秦皇岛四处的物业,其中在太原收购的一块地皮,其总价达7.8亿元。
如此看来,黄茂如图谋在全国布局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
并购大时代
国都证券的一份专题研究报告指出,长期以来,A股投资者逐步接受了金融资本“价值投资”的理念,对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关注程度不断加强,不过,目前的价值判断仍嫌片面,往往局限于上市公司短期利润及利润增长情况,而未能从产业并购、产业整合等角度来审视公司的战略价值。
上述研究报告指出,A股的全流通时代逐步到来,股权流动性得到保证,而且市场的定价效率也明显提高,这为并购提供了最为关键的市场基础。目前股权流通比例(流通股在总股本中所占比例)超过90%的股票占到A股总数的4%,流通比例超过70%的股票已占总数的26%。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到2010年底A股总市值中流通市值占比将达到93%。此外,国都证券该份研报还指出,市场估值大幅回落也为上市公司并购创造了较好的时机。
着眼产业布局
黄茂如近期连续出手显然出于产业布局的考虑。目前黄茂如旗下仅有18家店面,主要分布在深圳和珠海、成都和重庆,但是其野心却在于布局全国。
以渤海物流和商业城所拥有的商业资源来看,控制这两家上市公司对于黄茂如落子环渤海经济圈是重要一环。
日前,茂业国际总经理邹明贵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十分坦然,茂业出手渤海物流、商业城和深国商,就是看中他们所拥有的较好资源。渤海物流在秦皇岛有4家店面,商业城在沈阳市则处于商业龙头的地位,其营业大厦是沈阳市最大的是沈阳市最大的现代化综合性购物中心之一,拥有较高的商誉和稳定的客户群,同时商业城还拥有商业物业面积为10万平米,另有在建工程权益面积7万平米。
借道二级市场
近期包括海螺水泥(600585.SH)频频在二级市场,出手七家上市公司,马应龙举牌羚锐股份(600285.SH)等来看,也有异曲同工之效。
截至9月30日,海螺水泥共持有巢东股份、冀东水泥、祁连山、福建水泥、华新水泥、江西水泥、同力水泥等7家水泥股。
实际上,海螺水泥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在拟收购企业所在地新建生产线,然后就地取材投资建厂,占领多数市场份额后吞并中小水泥企业的并购思路。
渤海证券水泥行业分析师唐笑指出,海螺水泥目前市场范围覆盖八省一市,但是具有较强控制能力的只有公司所在地--安徽省。而由于水泥的生产和销售特点,水泥企业往往首先扩大区域市场份额占领控制权,继而向全国范围扩张。
现有水泥龙头企业,海螺水泥、华新水泥、冀东水泥一方面利用在生产管理、技术、市场等方面的行业经验;另一方面利用资本市场强大的融资功能、新建生产线来扩张产能,以拓展市场。
此前,海螺水泥曾在去年水泥行业跑马圈地中不敌国资背景的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有分析认为,海螺水泥实际上很有可能借二级市场深跌的契机,尝试金融并购的思路。
而那些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在全流通时代,无疑是手握大量筹码的产业资本的目标。
(理财周报 记者 黄莹颖)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