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普发购物券是不了解中国国情
虽然不排除蒙代尔有希望中国在全球金融风暴中多做贡献的 “私心”,这仍是一个很有思辨价值和参考意义的建议。尽管政府向百姓发“红包”在东莞等地有局部实践,但全国普发,无疑是一个无法被采纳的思路。
有人戏言,组织一帮人挖坑,挖了填上,填上后再挖,也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因为需要给挖坑的工人发工资,他们有了消费能力;挖坑需要工具,带动了相关产业。问题是,这个坑却毫无意义。诚然,修铁路、建机场与“挖坑”迥然不同,其积极意义不能否认。但蒙代尔的建议还是给了我们一个思辨空间:一项工程,既有其“过程意义”,也有其建成后的 “功能意义”。前者是附带或派生的,后者才是根本。都是为了扩大内需和保持经济增幅,但把钱直接发给百姓和政府组织基建项目,其中的确有一个“机会成本”以及“比较效益”的问题。
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所有财政资金都应被打上“公共”标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财政的钱一旦用于基建投资,或多或少就具有了“资本”的意义,而资本的属性是什么?一是通过市场运作增值营利,二是承担市场风险。地方政府修建免费的博物馆、图书馆、市民广场,虽然没有发购物券那么直接和“平均”,但肯定具有平均受益意义;而修铁路、建机场则不同,潜在的市场风险难以避免。所以,政府在进行这两类投资时,必须有所算计。而普发购物券的创意,最大偏误是不了解中国国情:
其一,中国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承担着太多、太大的责任,平时如此,金融风暴的特殊背景下更会如此。
其二,中国政府手中掌握着众多、巨大的资源,很少有国家可与之相比。这种“大权在握”有其弊端,但在掌控大局、引导市场方面,也具有积极效果。
其三,历史传统、现实国情决定了我们政府浓重的“父爱主义”情结,真要普发购物券,人民能否把它用好,同样也是一件令政府担心的事。
尽管如此,笔者依然觉得,蒙代尔普发购物券的建议很有趣。
(天府早报 刘以宾)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