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丘露薇:跨国企业的责任去了哪里?
香港食品安全中心在雀巢公司餐饮业专用一公升装,青岛生产的纯牛奶中验出三聚氰胺,香港雀巢公司先是回收这类产品,并且对事件令公众忧虑,深感遗憾。不过根据法新社报道,瑞士雀巢集团周一发表声明,表示它们的奶类产品并不由搀杂三聚氰胺的牛奶制成。声明指出,集团深信,没有一种在中国生产的产品是由搀杂有三聚氰胺的牛奶制成。在香港发现的集团纯牛奶所含的三聚氰胺比率是低于新标准,所以绝对安全食用。
再来看看香港政府公布的结果,三聚氰胺的含量是万分之一点四,根据美国FDA的标准,每天可容忍摄入量是每天每公斤体重0.63毫克。也就是说,被化验出的纯牛奶样本,如果一个1.75公斤,大约一岁的孩子,每天喝超过三盒,才会达到安全值。所以政府认为,产品中的三聚氰胺是低的,尽管这样,还是建议幼儿不要食用。
如果从科学的角度,这次被化验出的雀巢产品,是可以被认为是安全的,因为餐饮用牛奶,幼儿饮用的含量,不可能达到每天三盒,对于大人来说,按照这个计算方法,要超标,更是需要饮用更多。特区政府的卫生官员也指出,三聚氰胺存在于食品链当中,比如杀虫剂往往含有三聚氰胺,猪牛食用了喷过杀虫剂的草之后,就会摄入三聚氰胺,因此要做到零容忍是不可能的,尽管这样,特区政府紧急立法,还是采取了比欧美更加严格的标准,在今天会及时生效。也就是说,未来如果在食品中查到有超标的三聚氰胺,进口商和制造商都会面临检控。
尽管做不到零容忍,但是为何在大部分的奶制品里面检测不到三聚氰胺,有些却存在呢?而且对于雀巢公司来说,被检查的产品,为何在内地生产的存在,其他产地的就可以不存在呢?如果现在的毒奶事件,原因就是在于原材料,那末,是否和使用比较廉价的原材料来生产自己的产品有直接的关系呢?
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除了看重中国庞大的市场,还有一个原因,当然是更加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原材料。大部分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境内出售的产品原材料早就本土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否能够控制好品质,就考验跨国公司的管理,甚至是责任心了。
大概是半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讲述的是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同样的国际品牌,中国合资企业生产的内销产品的质量,和出口产品的质量,有很大的不同,当然价格也有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场面,不少到国外旅游公干生活的中国人,会不远万里,把在国外购买的中国制造的产品,背回中国,因为它们是真正的价廉物美。
原来奶制品行业也是一样。有怎样的投入,就有怎样的产品,跨国公司作为商业机构,企业的利润当然是摆在第一位追求的目标。除了追求低成本,高利润之外,因为中国在某些方面的法规不完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常常会采取双重标准,比如绿色和平在今年四月份做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全球一百家跨国企业,当中在中国设立了28家公司,但是有一半没有像在本国或者其他国家那样,主动在官方网站公布区域性或者具体工厂的污染物排放资讯。
根据中国官方的调查结果,在2007年12月已经接到有关投诉,6月份确定有三聚氰胺,但是直到8月2日,才向石家庄政府报告。也就是说,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8月2日的8个月中,三鹿集团公司既没有报告,也没有采取补救措施。新西兰总统克拉克,今天又出来批评三鹿集团的另外一个股东,新西兰的恒天然公司,在奶粉问题上反应太慢,恒天然公司是在8月14号,非正式通知新西兰驻北京大使,八天之后,也就是8月22日,正式建议新西兰驻北京大使促请内地当局回收产品。而克拉克本人,则是到了9月5日才知悉事件,看得出来她在急于撇清政府的干系,把责任都推给这家企业。现在的问题是,恒天然作为四成三的股东,他们是何时知道有关的情况的?
根据这样的一份时间表,三鹿集团刻意隐瞒证据确凿,作为股东,同时也是董事会的成员,恒天然公司,还有那三位董事是否能够免责,则要经过司法程序的结果。不过这次事件也提醒那些跨国公司,如果只是为了市场,成本来获取高额的利润,在中国采取双重标准,那末最终自己会尝到自己结下的苦果。
版权声明:可以任意转载,转载时请务必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cfb6ef0d417df386
相关事件专题:问题奶粉事件拷问中国食品安全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