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格局面临多方角力 三元等借机抢占市场
龙头企业面临“生死两条路”
“昨天,是乳制品行业最为可耻的日子。”9月17日牛根生说,有两条路摆在他们面前
截至昨日,三元股份(600429)已连续停牌三个交易日。此前,其公告称,接到有关部门的通知,公司须研究相关并购事宜。业内大多认为,此次并购对象很有可能就是这次风波的第一主角河北三鹿集团。
事件的第一主角三鹿集团已经停产整顿。在中国奶粉加工业中,它曾连续15年坐上第一把交椅。
“我在这里郑重宣布:如果这件事情处理得不好,我这个董事长将引咎辞职。”9月17日,蒙牛董事长牛根生在全体员工大会上说。此前一天,继三鹿事件被披露后,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第一批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抽查结果,蒙牛作为中国奶制品龙头企业,赫然在列。伊利及华东地区老品牌光明也未能逃脱干系。
“昨天,是乳制品行业最为可耻的日子。”9月17日牛根生说,有两条路摆在他们面前,一条是死路,一条是活路。
信誉危机之下,各大品牌销量剧减,以蒙牛为例,在京的奶品销售仅为事发之前的两成。
据《财经》报道,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预估问题奶事件,至2008年9月19日,在全国26个省市中,伊利、蒙牛两大乳品企业下架产品,价值就达64亿元人民币。报道中还称,预计事件影响还会持续4-5个月,区内两大乳品企业蒙牛伊利未来还将损失36亿元人民币。
此外,另一项可以参照的数据是,上半年,国内最大奶业集团的销售额为137亿元,纯利润为5.829亿元;亚军伊利销售收入115.11亿,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1.17亿元。两者上半年利润之和仅为7亿元。
另一方面,伊利、蒙牛两大企业收购、加工、销售陷入困境,截至9月22日,订单减少80%以上。两家企业的每日收奶量,总共只有3672吨,只占正常收奶量的18.5%。
在各企业此前发布的半年报中,均提到上半年因成本上涨,利润率下降的现实问题。危机的爆发,使得原本利润率在明显摊薄之后,面临雪上加霜。
二线企业抢占份额
除了三元,一些幸免的二三线品牌也乘机杀起回马枪
今年才扭亏的三元乳业,在自家门前迎来翻身机会。虽然在本次风波后期,三元一家生产乳粉的子公司也被查出含微量三聚氰胺,但在前期各龙头企业先后折翼中,三元则成为安全代名词。
原本称霸北京市场的三元,如果以销售额排名,只能屈身于蒙牛和伊利身后。两大巨头,加之华东的光明,前几年大力挺进北京市场,竞争激烈之下,三元因亏损2006年被戴上“*ST”的帽子,今年4月29日才正式完全摘帽。而此次并购如果成行,三元有望跃上第一阵营。
“事发之后,三元每天的销量比事发之前扩大了三倍。”三元食品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马国武表示,有不少其他品牌的经销商主动来谈生意。
“市场格局肯定是要改变的。”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钮立平9月20日表示,原本在奶粉领域份额极小的三元,正筹备进军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
除了三元,一些二三线品牌也乘机杀起回马枪。完达山等品牌事发后,销量大幅上涨,而且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北京市场,原本想退出的飞鹤、秦俑等品牌,则正盯着机遇,拟重新抢占市场份额。在国内几大乳品巨头遭遇信任危机的时候,一些具备发展后劲的小企业无疑被注入一针强心剂。
近日,一位代理商对记者表示,其代理的飞鹤奶粉,在北京等一线城市销售,受困市场成本压力太大,在去年年底本已决定陆续退出市场,转攻三、四级市场。而在“问题奶粉”事件发生后,则打消了这个念头,加大马力生产,希望借此契机重新进入,提高市场份额。
据该代理商透露,近日前往飞鹤订货的代理商络绎不绝,排队等候。目前厂家供不应求,“拿不到现货了,只能付定金等待。”飞鹤乳业宣布,5年要自筹资金40亿元建10个牧场,这家一直较为沉默的公司,如此高调的行动着实让行业一惊。
产生新的竞争空间
“龙头企业折翼后产生新的竞争空间,给外资企业留下借机进入的遐想。”
除了一些二线奶品企业拼抢市场,众多外资品牌也加入到“战斗”中来。
商务部20日发布消息称,被披露后首日,未检出三聚氰胺的国产品牌婴幼儿奶粉销量较此前下降33%。外资高端奶粉品牌则开始发力。
事发之后,多美滋品牌对外事务部总监蒲家斌就曾表示,正就调高生产量和品种调整方面做评估和计划。
此外,9月21日日本最大的啤酒企业之一朝日啤酒在京宣布,正式进入中国高端奶品市场,表明日本大型企业第一次进军中国液态奶市场。
一般市场上的鲜奶售价为1.1元到1.4元/100毫升,而此次朝日推出的新品,比市场上一般产品贵1.5到2倍。一盒250毫升的鲜奶售价最低也要5.2元。
这家注册于1个月前的在华公司,认为这是最好的入场机遇。中国奶业连续10年,保持了20%以上的高速发展,巨大的市场潜力已经让不少外资奶业品牌垂涎。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三聚氰胺事件可能会进一步加快外资进入中国奶业市场的速度。“龙头企业折翼,中小企业成本高加上监管严格,给外资企业留下借机进入的遐想。”
补救措施陆续展开
虽然这些都只是事件发生后的一些紧急补救措施,对企业挽回市场声誉起到了积极作用
重建市场成为伊利、蒙牛等企业的当务之急。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表示,目前遭遇危机的乳业巨头均有不小的库存压力,而面对对价格较为敏感的消费者,促销降价,提升销量仍是最有效的途径。
昨日,记者在京城超市发现,乳品“买赠”力度加大。伊利“金典”、舒化奶、有机奶,蒙牛“特伦苏”,光明纯牛奶均买一箱赠一箱。在北京崇文区龙潭菜市场的奶品销售摊点,蒙牛一款“买一箱送一箱”的大力促销产品被抢购一空。买一送一后,折合原价50多元的牛奶,实际价格仅20多元。伊利的一款百乐包箱装产品,原价28元,现价一箱20元,两箱30元。
大规模促销缓解压力的同时,各家乳企也采取各种方式恢复品牌信誉。蒙牛和伊利均耗巨资采购检测设备,对现有产品进行全线监测。截至10月6日,伊利集团称,购置检测设备及试剂已达3000万元。蒙牛则称,已累计投入8000多万元购置三聚氰胺检测设备与试剂。
蒙牛新闻发言人赵远花说,目前销售已经恢复到事发前的八成,究竟什么时候能恢复原来水平,现在无法预计。
虽然这些都只是事件发生后的一些紧急补救措施,但对企业挽回市场声誉起到了积极作用。
“应该从奶源供应模式上进行改变,才有助于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业内专家告诉记者,中国此前20年的奶牛散养模式目前来看,已经不再适应形势。一个可行的改良模式是“公司+奶农”,即奶农以奶牛入股乳企,乳企接管奶站。西方国家除牧场外,多推行此模式。
事实上,作为一种长期战略,蒙牛、伊利、飞鹤等一批乳企已经开始兴建自己的大型牧场。
(新京报 记者 胡红伟)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