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高品位的书店都要活不下去了

来源: 刘放 2009-02-25 11:47

  2008年底,上海季风书园总经理严搏非的名字,出现在了一个叫做“创新上海30年风云人物”的榜单中,获选理由是,“十几年的执著,他让季风书园成为上海独具特色的文化地标。一杯咖啡,一壶清茶,季风书园让人在步履匆匆中放慢脚步,涤荡灵魂,成为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而严搏非则就此答谢说,“这是一个鼓励,鼓励我们还在坚持的这项与挣钱越来越无关的工作。这是一个悖论性的时代,一方面,各种大问题正在呈现,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思想的热情却在消退。在这个时刻,我们相信,提倡阅读,鼓励思想的自由竞争,是培育公共理性的一条有效途经,这也是书店这个古老的行业在今天的特殊价值。我希望在许许多多爱书人的支持下,书店这盏灯能继续亮下去,照亮我们的理性。

  基本上,严搏非的上榜,可以看成是季风书园这样的独立人文书店在文化界地位的写照,而严搏非的“答谢词”,则可以看出这个浮躁年代里独立人文书店日渐式微和经营者无奈坚持的尴尬处境。

  季风遭遇“关闭危机”

  10年来,“季风书园”已经成为上海林林总总的书店中被文字提及最多的地方,也是南来北往的文化人碰撞思想和火花的聚集地。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你在上海只能逛一间书店,那就是“季风”。曾有学者如此描述季风书园说,“设在上海地铁陕西南路站的地下过道里的季风书园总部,是人们从生活和工作场所通向淮海路商业中心的一个过渡区域,仿佛浓密的物质森林里的一小块精神空地。从这里走过的人们经常能看到一道熟悉的景观,年轻男男女女一手提书,一手提着刚刚买来的新款皮鞋穿梭而过,商品与书籍互相摩擦,发出某种暧昧的声响。他们可以将哈贝马斯与哈根达斯,卡尔维诺与卡布奇诺,一并塞进购物袋,仿佛一对情人耳鬓厮磨的调情,提醒着消费时代的文化处境。”

  然而,这个被视为上海“文化地标”的“好书店”,在2008年却险些遭遇到了“关闭”的危机。事情的缘起是,1998年在上海地铁陕西南路站地下过道开张的季风书园,2008年底店面租赁合同到期,季风书园需要与书店的物业管理者进行新一轮的续约谈判;问题在于,10年前,季风拿到的价格非常优惠,10年间,上海的物业价格迅速蹿升,合同到期后租赁方势必要提高租金价格,如果物业租金完全按照市场价格来定,陕西南路地铁站这一商业黄金地段的价格就绝不是本来就薄利的书店所能承受的,季风将不得不面临被别的商铺取代的尴尬。

  消息传出之后,“捍卫季风”的呼声在坊间不胫而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朱杰人在一场学术研讨会上公开呼吁出版界联合起来帮助季风书园渡过难关。互联网上更是有网友发起了“一起来捍卫陕西南路季风书店”的活动,引起了数千人的响应,很多读者发出了“请留下哈贝马斯与哈根达斯作伴”的呼吁,“在上海市中心,应该保护扶持那些能构成人文景观的书店,让它们伴随着城市的文化成长而长久地存在。”

  每周都有书店“关门”

  2009年初,终于有消息传出称,季风书园续租一事已尘埃落定,新签合约得到了非常实惠的折扣。但是,并非每一个独立人文书店都能坚持下去。事实上,类似季风书园式的人文书店的式微,已经成为全世界爱书人的一个遗憾。

  2007年,法国书商协会和法国政府文化部图书与阅读署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法国的独立人文书店正处于崩溃的边缘,那些规模较大的独立书店已被收购,规模小的仅够糊口,而小书店中有三分之一每个月挣到的钱还不到全法最低水平。素来书店文化浓郁的英国,也面临着严重的问题,根据英国《书商》的报导显示,从2006年7月到2007年4月的10个月中,英国书商协会的独立书店会员减少了59个,相当于每周至少关闭一家。2008年11月,台湾8家独立书店集体誓师,宣布“集书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成立,以求为台湾独立书店的最后一战做好准备;此前,著名人文书店“诚品书店”耗资两亿台币打造新敦南店,却严重亏损,特色鲜明的“有河book”、“小小书房”濒临绝境的命运,都让台湾独立书店业者黯然神伤。中国内地同样上演着一幕幕令人心痛的挣扎。2008年5月,复旦大学旁边经营了数十年的“左岸”被迫关门。而此前几年,杭州的江郎书店和三联书店也已经倒闭,曾经盘踞在京沪两地闹市区的“思考乐”书店,几乎是一夜之间关门大吉。

  著名人文书店们集体面临困境的原因,被认为大致有四个:一是网络书店的冲击,网络书店24小时售书的功能更能满足白天工作劳累的上班人群工作生态,其海量图书信息及较低的价格也是传统书店所不具备的;其次则是人文书店们的“性格”,人文书店很少卖大众畅销书和教材,这就丧失了很大一块利润空间;再次就是运营成本,店铺租金、地价的持续走高,让利润微薄的人文书店根本难以招架;最后,公众阅读欲望的缺失,也是造成书店不景气的原因。

  人文书店还活得下去吗?

  那么,人文书店的未来命运究竟会如何?也未必就是人人都很悲观的。多年来一直关注人文书店的“女书人”钟芳玲就表示说,她对此并不绝望,“人文书店在历经诸多悲与喜的同时,其实也得到了不少鼓舞与启示,未来人文书店如果能保持自己的特点,找到合适的运营模式,就一定能够活下去。”

  实际上,已经有一些特点鲜明、模式新颖的人文书店正在崛起。譬如家庭作坊式的“读易洞”,主人邱小石对书店理念的诠释是,“我们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个阅读的空间和可能,希望通过邻居之间的口耳相传让更多人知道读易洞书房,尽量用一种顺理成章的方式让大家对书房有浸润式的认知,而不是强硬地灌输给他们。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样的调调,我们也不是任何人都欢迎。”而2008年刚刚在北京开业的“时尚廊”,则主打艺术设计类图书和港台版书,时尚廊负责人许志强说,“这些书都是读者从网上看不到,买不了的。我的目标是把书店做成全国最好的艺术书店。”

  已经拥有15年历史、被视为人文书店界“神话”的北京万圣书园,现任“掌门人”刘苏里在谈及万圣的经验时则表示,“第一,它是一个卖书人站在买书人的立场开的一家店;第二,它相信‘路未绝,再坚持’的做事哲学;第三,决不改初衷——概括四个字是‘幸福为学’。仔细想来,这三件都与万圣不同时期主人的愿望与禀性有关。说得大一点,万圣有自己超出商业的为事哲学;普通一点讲,万圣是在‘曲线’做生意。”他强调说,至于未来人文书店的命运,“我以为,其存亡绝不在连锁书店多寡,亦与数量无关,全在操作者认识、对待的能力”,“面对恶性竞争,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建立起一个体系。恶性竞争环境容易摧垮一间书店,但很难击败一个体系。”

本文为联商网经刘放授权转载,版权归刘放所有,不代表联商网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你可能会喜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