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档商场要向服装批发市场学些什么?
2009年我实话实说,很久没去商场shopping了,不是没有购物,只是没有去商场而已。细论起来有N多个理由。
在我看来,各大商场都是千店一面,服装品牌重复率高,无非都是欧时力、艾格、Esprit、Only、Veromoda、贝拉维拉、Cara、阿玛施、韦欧犹思、芮玛等,高档一点的商场有Maxmara、Tommyhilfiger、Palzileri、纪梵希、Zara等, 还有就是一些个大家熟悉并认可了的男装品牌和运动品牌。置身商场我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即使出差在外也不例外,不仅“千城一面”,更是“千店一面”:相近的经营规模、相近的装修风格、相近的商场布局、重复的商品品牌,连促销海报都“像一个模子印出来的”。清一色的雷同、一律的高、大、全使我丧失了商场购物的乐趣,我纳闷:一些个性化很强的二、三线品牌为何难以进驻商场?
还有就是服务的细节。大商场通透的店面、高档的陈设、适宜的空气质量、周到的服务的确没得说,但我这个“上帝”在里面购物还是显得不自在。刚摸一件衣服,“热情”的导购就上来一通“劝买”,我几乎没有独自审视和品位的时间,有些导购又过于冷漠。一位新华社的朋友与我交流购物心得时,不无感慨地说:“商场里有两个服装品牌,他们工作人员的热心劲让人生畏,为了拉近与顾客的距离,导购寸步不离不说,还一个劲地套近乎:‘姐,你的头发好顺滑啊,做离子烫了吧!’、‘美女,你的包好漂亮啊’等等,听起来有些反感。”我理解那是商家提高服务的手段,导购热情的“迎客方式”显然是商家结合心理学原理精心培训过的,但遗憾的是有些人却未必领情。“需要时你无处不在,不需要时静寂无声”,我认为这才是服务业的最高境界,过与不及都不好。还有就是要真诚。
再有就是服装的款式,这也是我不爱在商场shopping最直接的原因。我总感觉大商场的衣服缺乏灵动和生气,它们“高高在上”地悬挂在那里,价格、质地有余,个性和贴心度不足。也许是职业和个人喜好的关系,我个人觉得商场服装普遍有些“板”和“正”,线条过于硬朗,我所想要达到的那种气质在那些衣服上找不到,因此也就没法产生把它们带回家的欲望和冲动。简单一个理由:服装虽好,但不招人爱。我奇怪,做工质地好的品牌服装为何反而不及二、三线的服装那般有个性、讨巧呢?
到这也许有人会问我:那你说说你都上哪里去购呢?不瞒您说北京的动物园。我可不是去那看什么动物的,我流连于那里的服装批发市场。较之高档商场而言,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凭借超低的价位、流行的款式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的青睐,它注重与世界潮流接轨,准确把握流行脉搏。在那里,没有准入的通行证,所有商家公平竞争、一视同仁,只要给钱有位都可进驻。那里的商品种类应有尽有,时下最时髦的款式、最炫的花样充斥着每个角落。各店铺的衣服大多数都不太重合,店面或者平铺直述或者根据自己所售的服装形成了店主的个人风格,好似把某条街上的特色小屋搬到了一个大厦的空间里。在那里,只有拿不动的没有买不起的,从外衣到裤子到帽子、围巾到袜子、鞋到饰品,花上为数不多的钱就能置好几身行头,把自己装扮成N种风格的百变女郎,让人颇有淘货的乐趣和购物的成就感。
我最享受的还是那里购物的随性。穿梭于几万种草根品牌或哈日哈韩的服饰海洋中,没人打量你,注意你,也没人留意和介意你在里面究竟逛了几个回合、问了几回价,即使戴着草帽、穿着打渔鞋也没人拦着你不许进去,打着哈欠啃着玉米棒子的也无人介意。那里的店主每天阅人无数,言语也不多,俘获人心的就是他们最自信的商品,买不买随你去。这种看似冷漠的交易方式倒给人平添了几分购物的松弛,让人顿时没有了在大商场时的紧张和小心翼翼。您可以随意抚摸他们的商品,从里到外细细翻弄、端详,即使不买也没什么愧疚感,无需承载任何心理负担。
我爱去动批,我的姐们爱去官批,她们并非是在商场消费不起的主,但就是爱独享批发市场那份购物的亲近。从关注批发市场的那一天起,我一直目睹着它们的变迁,从传统的摆地摊式的自发性经营,到今天现代化、规范化高档商圈和写字楼的形成,批发市场分流了商场相当大规模的人流,新耸立的大楼更是鳞次栉比,盖一个火一个,其购物规模和环境已不亚于商场。我唯一担心其人满为患后安全消防设施是否能进一步地跟上。
大商场的服务热情,但我却感到冰冷;动物园的小商小贩们服务冰冷,但有时却能感到一种热乎。我想造成这样感受的绝不是价钱和货品受欢迎程度本身,还应有一些讳莫如深的东西在里面。当批发市场擦肩高档商场,当时尚名牌遭遇草根品牌,我们的商场要象批发市场学些什么呢?
(作者:赵兰儿)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