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两条路 百货业最棘手的问题
中国加入WTO,惨烈的零售业竞争已经拉开帷幕。已有百余年历史的传统大型百货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和多业态的竞争如何应对?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中国传统百货业薄弱环节到底在哪里?
人浮于事成传统百货最棘手问题
中国本土的传统百货业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特别是建国以后的50多年,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经营模式也从计划经济中的计划分配、贷款进货、自我经营,走向以连锁代销为主的工商、商商联营的经营模式。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联营代销模式席卷中国,大型零售商场的经营核心,从以商品为主转向了经营场地,于是在中国大地,大中型商场竞相攀比扩大地盘,楼越盖越高,设施越来越高档,装修越来越豪华,至于商品品类,则完全取决于招商的结果。
由于经营者急功近利又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传统百货失去了自身的经营特色,千店一面,商品雷同,价格混乱,没有规模。在这种当时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借鸡下蛋”经营模式的推动下,为了攫取更大的利润,厂家提出由自己提供售货人员,这种做法被商场采纳后,大批的厂方代理人——信息员出现在国有大中型商场和消费者面前。这种势头愈演愈烈,以至于国有大中型百货商场的自营商品比重由过去的95%以上,退缩到不足5%,有的干脆就没有自营商品。大型商场主营业务管理能力被弱化,经营什么,怎么经营,多被联营厂商控制。
与此同时,大量假冒伪劣品借机流入大商场,不仅给“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大商场的优良传统蒙上灰尘,更使消费者逐渐失去到大商场购物的兴趣,导致传统百货的市场空间逐渐缩小。
更为严重的是商场经营者和管理者的自我经营能力在退化。大部分一线售货员退到后台,当起了“二房东”,商场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物业管理机构。多数大商场几乎共同患上“有活儿没人干、多数人没事干、人员扎堆”的通病。
当历史发展到今天,随着现代新型商业业态在都市的扩张不可遏止,连锁超市、便利店、专卖店、购物广场(中心)、大卖场等等,在我国迅速发展,他们拉走了大批量顾客,外资零售企业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规模和现代化的营销理念及方式,又从购物群中夺走了一批追求高品位的顾客,作为从长期计划经济中脱胎出来的传统百货,在多年形成市场老大的位置上开始动摇。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百货,感觉当前制约大型百货发展最棘手、也令商场老总们最头疼的,就是人员包袱沉重,人浮于事,员工素质不高和缺乏一批懂经营、会管理,能与国际经济接轨的专门复合型人才和一大批高技能的实际操作人员。
有调查表明:目前商业企业特别是百货业的老总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关注程度是最高的。
商业尤其是我国的大型零售商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历史上就已形成人员多、文化水平低等诸多与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商业管理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大部分大型商场的高级管理者都疏于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往往将主要目光和精力放在商品的经营、规模的大小和创利水平上。虽然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无论是做大规模还是多创效益都需要人去干。发挥人的聪明才智,调动人的事业心、责任感,才能使企业真正实现最大价值。
所以大型零售商场要向集购物、休闲、娱乐和社交于一体的综合场所发展,有一个前提:要从人力资源开发入手,实施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在经过商品化、从业资格化、用人合同化的合理配置,达到人与岗位的最佳结合。
开发人力资源:内外两条路
大型零售企业要强化人力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必须采取科学的“输血”和“造血”两大机能系统。
建立输血机制就是有计划地向社会吸引尖端人才,制定真能把人才招来且留得住的相应制度。
增强“造血”功能即通过有效的培训,使大多数员工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得其所,各施其才,且还有自我发展的广阔空间。这就从根本上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从而增强了企业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中国商贸 王炳东)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