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中国最早的百货公司:上海先施百货
先施百货的旧址
1917年10月20日,中国第一家自建百货大楼先施公司在上海南京路正式开业。当时由于到商场的人太多,整个南京路都堵塞了。先施公司不单纯是一个购物的场所,开业当日,其附设的屋顶戏院、东亚旅馆和豪华餐厅也开张,杂耍、宁波滩簧、绍兴戏、京戏、变魔术的、吃点心的,一时间人山人海,甚至有人流连忘返,数日不归。
南京路上好开张
宽不过十几米,长不过两公里的上海南京东路,是在近代历史的风雨动荡中成长起来的。1850年麟瑞洋行的大班霍克等人疏通了一条用碎石覆盖的小路,年轻人经常在上面骑马奔驰。于是这条路就开始被称为“马路”或者由英文Parklane直译为“派克弄”,零星的洋行分布其中。随着英租界的扩张,它又渐渐有了“大马路”的名号。1862年派克弄第三次跟随跑马厅延伸后,“中华第一街”——南京路的大概面貌就成形了。
到1914年,这条路已经成了远东最大的商业购物中心,外商经营,外侨购买,中国的民族资本家们也无日不梦想着能在这里创造中国的商业神话。8月份的一天,澳大利亚华侨商人马应彪坐着自己的高级轿车来到了这里。虽然已经派人来这里实地考察了两次,但是他的目光中仍然透射出一种焦急,心里不断地盘算着究竟这条已经商铺云集的路上哪里还适合建一座百货大楼。最后,他看中了日升楼易安茶社旁边的地段,尽管这里市面清淡,有人告诉他财神爷不喜欢,但地价却比较便宜,更重要的,这里还有直达上海北火车站的电车,足以带来大量的外地旅客。于是马应彪很爽快地买下了这块地,准备建造上海最大的百货公司——先施百货。三年后,人们终于见到了这座大楼,它不仅成为上海第一商业高楼,也是第一家由华人自建的综合百货公司。
两大公司拼高
先施公司开业第二年,营业额已达439万元,马应彪乐呵呵地拿到了相当于投资两倍的回收。然而,商业时代的竞争是无处不在的,就在他准备开展周年店庆活动的时候,广东老乡郭乐、郭泉兄弟在他对面建立起了一个与先施经营范围相当的永安公司。据说选永安店址的时候,人们并不清楚究竟南京路上路南人流大还是路北人流大,郭乐首先注意到了这个大家都忽视的问题,他想出一个取豆数人的办法,派两个人分别在南京路南北边站一天,过一个人取出一颗豆,结果发现南边取出来的豆多于北边,也就证明路南人流更多。于是决定把店盖在路南。果不其然,永安开业20天后就把原来准备的3个月的储存货物卖光了。
先施的董事们听说永安公司要正式动工的消息,积极搞起了商业“侦察”,准备随时改变自己的竞争策略。当得知永安准备建一座六层高的商业楼时,董事会和股东们一致认为不能让对方在高度上超过自己,马上把5层楼改为6层。永安也不甘示弱,立刻在自己的楼顶上加盖“绮云阁”,耸起的塔尖远远俯视着先施的楼顶,先施咽不下这口气,又硬是在自己的楼顶上加了一个3层的“摩星楼”。虽然最终还是先施占上风,但却没有阻止住永安营业额后来居上。据报道,2004年5月举行的“历史名店再创辉煌”专家论证会上透出消息说,曾是上海南京路“十里洋场”象征的先施、永安以及新新、大新四大公司,将被重新改造,到时人们就可以看到为竞争而建的“绮云阁”、“摩星楼”了。
老板娘当第一位女售货员
先施公司的创办人中有一位不能不提的巾帼英雄——马应彪先生的原配夫人——霍庆棠女士。她是一位牧师的女儿,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喜欢追赶时代思想新潮,曾经热情地拥护孙中山的反满主张,她襄助其夫经营商业,想来也算“实业救国”的先进人物。
20世纪初年的中国,封建意识异常浓厚,女子要留在深闺,把服侍男人作为唯一的职责。霍庆棠偏偏认为时代已经进入20世纪,男女平等不容置疑。于是为了方便女顾客,先施公司决定招聘女售货员。无奈招聘启事贴出一个多月,却没有人敢来应聘,老板娘一不做二不休,亲自披挂上阵做起了公司化妆品部的售货员,还带动两个小姑和她一起来售货。她不但仪态端庄,而且善于辞令,熟识货品性能,周旋于顾客之间,深受男女顾客欢迎,一时间“三个女人同台站”的佳话传遍上海、香港和澳门,社会上人士纷纷来到先施公司购物娱乐,都想亲眼看看这位勇气可嘉的老板娘,也想见识女售货员的服务是怎样吸引人的,公司生意倍增。为了工作的方便,霍庆棠还带头剪去发辫,同时劝导公司内其他妇女员工剪辫,大概从这个时期才开始呈现女性短发的干练之风。霍庆棠的人格勇气成了公司一时的活广告,直到生下自己的第五个儿子才辞掉售货员之职。
先施、永安百货不仅是一部商业史的开端,在某种意义上,消费的发达也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达。不管是新式旗袍还是中山装,无不从这里走向大众。当南京路上商店发展到300多户时,它开始变成中国的商业中心,不仅集中了中国名牌老店,而且即便购买世界产品,也不是什么难事。
相关报道:“中国百货业之父”——马应彪
中国现代百货业之父马应彪
1914年,广州长堤大马路,一家名为“先施”的百货公司隆重开业。很快,这家百货公司就成为广州市民逛街购物的好去处。先施百货公司的“总监督”是马应彪,其在国内创办了第一家现代化的百货公司,被誉为“中国百货业之父”。
靠卖果蔬起家
马应彪(1864年~1944年),广东中山人,早年家境贫寒,20岁时随父亲前往澳大利亚谋生。刚到悉尼,细心的马应彪便发现,许多同乡到了澳大利亚都以种植蔬菜、水果为生。中国人因为不懂英语,无法与当地人很好沟通,种植的蔬菜、水果往往被当地人低价收购。马应彪觉得,要让蔬菜、水果卖得好价,就要有一口流利的英语,能够和当地人讨价还价。但是,一个年轻人背井离乡、身无分文,要进学校学英语谈何容易?
为了学习英语,马应彪来到一家英国人开的蔬菜水果店打工。他向老板表示,他打工不领工钱。老板虽然感觉有些奇怪,但还是十分高兴。
在这家蔬菜水果店,聪明好学的马应彪很快就掌握了英语,而且利用和外国人交易的便利,了解了蔬菜、水果的市场行情,结识了一些客户。后来,马应彪离开东家,另起炉灶,为同乡代销蔬菜、水果。
由于马应彪懂英语,了解市场行情,可以和外国人讨价还价,所以其代销的蔬菜、水果都能卖得好价钱。加上做生意讲信誉,他很快便得到了同乡的信赖,他们纷纷将蔬菜、水果让他代销。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马应彪很快就由“行商”转变为“坐商”,先后开了3家蔬菜水果店,还专门在斐济种植香蕉运往澳大利亚销售,成了悉尼小有名气的商人。
开办百货公司
1892年,马应彪回到国内。1894年,他在香港开设了信庄(相当于邮局),经营侨汇业务,并从国内贩运一些华侨喜欢的土特产到悉尼销售。
在国内期间,颇有经商头脑的他发现,当时国内的百货零售业很落后,基本上都是传统的杂货店,经营规模小、商品种类少、经营方式单一。
在澳大利亚待了近10年,马应彪目睹了当地百货公司的发展势头,也掌握了百货公司的经营方法。他认为,如果将这些方法在国内加以运用,开一家规模较大的百货公司,一定能获厚利。
1899年,马应彪用2.5万元的资金,在香港开办了先施百货公司。马应彪借鉴西方百货公司的经营方法,讲究店面布置。他把大部分资金用于百货公司的装修上,只以5000元做流动资金。由于门面漂亮、环境幽雅,先施百货公司一开业就吸引了大批顾客。加上公司讲究规模经营,货物品种齐全,因此深受人们的欢迎,很快就打开了局面。
1904年,“先施”的经营步入正轨,1907年开始有盈利。为了扩张业务,1909年初,先施百货公司增添新股,改为先施百货有限公司,固定资本增至20万元。
进军内地市场
随着香港“先施”业务的不断发展,马应彪又将目光转向了广州。1914年,先施百货有限公司在广州长堤大马路上开办了第一家分公司——广州先施百货公司, 以当时国际流行的模式经营中外商品。国产商品大多源自上海,也有广东各地的;外国商品以英国的居多,其次是德国、法国和美国的。
开张之日,广州先施百货公司大楼几层商场的货架上,商品琳琅满目,吸引了大批的市民。一时间,“逛公司”不仅成为流行语,还成了广州市民的时髦之举。
在经营上,广州先施百货公司十分注意吸引顾客。在夏天的晚上,市民往往都在街上乘凉。精明的马应彪看出了这里面的商机。他在开办广州先施百货公司的时候,就在天台开设游乐场。游乐场每天晚上有粤剧、杂技、歌舞等节目演出,还有电影放映,吸引了大批乘凉的市民,公司的营业额大增。
此外,为了保证百货公司的商品供应,马应彪还在广州开办了化妆品、鞋帽、服装等加工厂。
“先施”在香港和广州的成功,促使马应彪做出了一生中最大的抉择:挥师北上,进军上海。当时,上海的大百货公司都是外国人开办的,马应彪的这个决定无疑带有很大的冒险性。
经过多次考察,1917年马应彪开办了上海第一家由中国人投资开办的大型百货公司。新开张的上海先施百货公司位于南京路北侧,楼高5层(后为7层),耗资200万元,建得富丽堂皇。与当时低矮的旧式店铺相比,可以说是鹤立鸡群,在上海轰动一时,开业当天整条南京路都堵塞了。
1929年,先施百货有限公司的资产达到了1000万元,为创立时的400倍;商业网络遍及国内外,除了香港、广州、上海,天津、江门、梧州、福州、汉口、澳门、新加坡、越南等地也都有分公司或分店。
创造多个“第一”
在先施百货公司创办25周年庆祝典礼上,马应彪对“先施”名字的由来作出了详细的阐释:“‘先施’,取法四书中庸篇,君子之道末节。盖营业之道,首贵乎诚实。倘未能‘先’以诚实‘施’诸于人,断难得人信任也。又‘先施’二字源于英文‘Sincere’,亦为诚实之义,故本公司本此为立业宗旨。”
先施百货公司的确是这么做的。在经营中,马应彪倡导“不二价”。当时,中国商店内的商品售价不一,顾客对讨价还价习以为常。马应彪极力提倡明码实价,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经商模式,赢得了顾客的赞誉。
马应彪对中国商场的旧习有诸多改革,创造了中国百货业史上的许多个“第一”:
旧时商家售货,好东西不肯轻易出示,而普通商品种类较少,顾客的选择余地不大。马应彪首次引入“环球百货”的概念,搜求各国货物,用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顾客。
“先施”设立了“一元商品”专柜,把那些残次和积压商品搭配成价值一元的商品包,任由顾客选购,甚至专门设了一间“一元商品”商店,生意颇好。
为了招揽顾客,马应彪利用其优越条件,大量印售“通天礼券”,顾客可以凭礼券采购商品。所谓“通天”,是指礼券可在各地先施百货公司使用。此举对增加营业额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最为轰动的是,马应彪打破以往商店店员均为男性的传统,推出了中国第一批女店员。在当时的中国,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为了吸引更多女性加入店员行列,马应彪的妻子霍庆棠还做起了公司化妆品部的售货员。
1936年,马应彪辞去先施百货公司“总监督”之职,退休养老,1944年病逝于香港。
(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